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7|回复: 0

双11购物节价格波动引争议:消费者遭遇虚假优惠陷阱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581
发表于 2024-12-7 09: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法治报记者 韩丹东

□ 李丹,《法治日报》实习生

一年一度的“双11”购物节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各大电商平台促销活动层出不穷。

北京朝阳的刘女士很早就关注一款智能锁。她打算在今年“双11”折扣期间购买,并很早就将智能锁添加到了购物车中。 10月下旬,“双11”活动拉开帷幕。智能锁门店的活动折扣是——加入平台全场折扣活动,承诺全店10%折扣。然而,当刘女士点击商品查看时,发现购物车中智能锁的价格比之前上涨了100元。算上折扣后,就和她加购时的价格基本一致了。 “相当于没有折扣,什么都没有。”等了这么久了。”

《法治日报》记者调查采访发现,类似情况还有很多。不少消费者反映,“双11”前部分商品价格出现异常波动。 “双11”购物时,部分商品价格较平时不降反升。有的商家甚至没有明确提醒消费者。 ,出现了暂时性的涨价。本应提供“看得见的折扣”的购物节,却让一些消费者感觉上当了,购物体验很差。

对此,受访专家认为,“先涨价后降价”是商家在活动前推出优惠券、满折优惠等,先提高产品价格,刺激或误导消费者购买的一种手段。如果商家无合理理由,比如成本增加、货源紧张等,那么这种异常的价格波动就可能涉嫌价格欺诈。对于此类行为,平台有义务及时监督发现和处理问题商家,协助消费者处理消费纠纷。

附加项目的价格上涨

低价报价未兑现

“双11”临近,河北邯郸的张女士打算趁着巨额折扣清空购物车。但当她查看价格时,却惊呆了——购物车里只有几样东西,原来只要200块钱。现在800元左右。仔细查看后,购物车内的商品价格都上涨了。其中一件女装,原本加购时的售价约为150元,但现在售价已超过600元。

张女士说:“还有一款我关注已久的美容仪,原价2100元,现在价格已经飙升至3000多元,打折后的价格还是比平时要高。”这种先升后降的套路让我有一种受骗的感觉,我本来很期待升职,现在却很失望。”

来自河南的侯先生此前看中了一款智能空调,“双11”前的价格为1861元。不过,“双11”期间,参加折扣后,这款空调的价格变成了2059元,比活动前贵了198元。侯先生很不解地问客服,“为什么‘双11’会涨价?”客服的回复是,产品价格会随市场情况而波动,涨价、降价或其他折扣属于正常现象。

天津的赵先生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他原本想趁着今年“双11”的机会,购买自己心爱已久的相机。 10月初,他看到这款相机的售价为6500元。但10月14日他再次查看时,发现该相机的价格已经飙升至7750元。

赵先生查看商品详情,发现页面显示,缴纳100元定金后,即可立即享受650元官方折扣。最终优惠券后总价为7100元,比加购高出不少。赵先生满脸疑惑,立即询问客服:“活动价格为什么涨了?”客服的回答让他更加无奈:“目前价格会有波动,建议您继续关注。”



赵先生说:“商家在促销页面上写的价格低至××元,但实际上,要达到这个价格,他们往往需要将大量订单拼在一起,并堆放各种优惠券。”这只是欺骗消费者的伎俩。有时这是一个骗局。下了半天的订单,最终的价格比活动前好不了多少,与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相比,完全不值一提。 ”

采访中,不少消费者表示,购物节前后,很多商品的价格就像过山车一样,一天之内多次涨跌。在北京工作的林女士说:“我想买一张婴儿床垫,早上8点钟还是390元,中午12点一看,已经变成415元了。” ”

为了了解价格的涨跌情况,记者下载了一款可以显示价格波动的购物软件。在该软件上,您可以查看商品的历史折扣信息。

记者首先将一款冰箱的链接输入软件,屏幕上立即显示出这款冰箱的价格走势和历史折扣。以某电商平台数据为例,10月18日价格为4688元,但10月20日页面价格悄然上涨至4799元。随后,记者对比了一台电视的历史价格。数据显示,该产品9月18日的售价为1899元左右。但10月20日,价格飙升至2799元,价格曲线呈现明显上涨趋势。

预售不如直售划算

商家正在回避价格保证

今年“双11”购物节一开始,家住河北省石家庄市的高女士就行动起来了。她很早就列好了购物清单,提前一个月挑选了自己需要购买的产品。 10月14日预售活动第一天,她立即支付了一批商品的预售定金。

“我以为预售价格肯定会低于平时的价格,而且平台和商家的各种促销也强调了这一点。然而我交了100元的定金买了一件外套,价格是2458元收到货没几天,发现这件衣服的价格变成了2300元,而且不用交押金或者各种订购,直接买比参加活动还便宜。预售了,为啥我花了这么多天的时间搜集价格来抢优惠券?”高觉得很生气? ,她感觉自己被商家“陷害”了。她去客服询问是否可以退款并重新购买,但客服表示,“价格有波动是正常的,一旦收到货,就没有办法退款了。”对于高女士随后提出的“保价”要求,客服回应称,不属于保价范围,因为其中包含各种折扣。

高女士告诉记者,不仅这家店有问题,而且有几件衣服在她购买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价,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 “我觉得这是在欺骗我们消费者,我在直播间买了一些,当时主播说这个折扣是最大的,我以为捡到了大便宜,没想到还是这样。”过了几天,我看到价格和平时一样,有的还更贵!”

记者在第三方投诉平台搜索“双11价格保护”关键词,发现相关投诉数达到数万条。不少消费者抱怨“双11”期间购买的商品并未达到商家承诺的“最低价”。消费者发现商品价格较低,要求“保价”后,商家却以各种借口拒绝。包括声称“优惠券、赠品等促销活动不纳入价格保护”,或以“早买早享”为由拒绝退还差价。更有什者,部分商家采取下架产品或更改产品链接等措施来逃避价格保护责任。

来自北京的李女士就遇到了这样的烦恼。第一波“双11”活动期间,她在某网购平台购买了一张桌子。收到货后,她查看了原来的商品链接,发现商家在同一个商品链接中添加了价格更低的新选项。虽然产品与原选项一模一样,但系统无法识别这一变化,导致无法通过“一键保价”功能获得差价补偿。当李女士尝试申请时单独申请价格保护,她的申请被拒绝,理由是两个选项被视为不同的商品。面对这种情况,李女士联系官方客服寻求帮助,但客服的建议是退货退款。这让李女士感到困惑和无助。由于桌子体积较大,退货过程不仅繁琐,而且费用昂贵,李女士最终只能承受这样的“哑损失”。

“双11”狂欢,直播间卖货势头强劲。为了刺激消费者下单,一些主播开始在价格和折扣方式上下功夫。山西的张先生在直播间抢到60元押金红包,正好是一杯售价99元的咖啡的60元押金,于是他用红包抵扣了咖啡的押金。他以为只要付完尾款39元就可以“拿到”咖啡。然而,当他收到所有应得的红包和优惠券后,他在付款前才发现,咖啡的实际价格竟然是110元。经过一番尝试,他发现交了定金后,产品的价格居然会上涨。而且,在支付余款时,由于是预售产品,已缴纳定金,因此无法享受全额折扣。为了使用消费券,张先生尝试拼单,但价格却越来越高。

张先生还发现,直播间发布的预售链接偷偷改了价格。他上午选的单品价格是155元,下午同款产品的价格就变成了170元。晚上他又查了一下同一款产品的价格。变成了200元。 “主播们一直在直播间喊话,这一波是最低价,抢红包还能拿到更低的价格。这一波之后,折扣就没有了,但事实上这波根本不是这样的,产品价格一变再变,主播的言语和店铺客服不一致,回答问题也有误,让消费者摸不着头脑。”

商家涉嫌哄抬物价

平台应加强监管



采访中,不少消费者提出了同样的困惑:“我只是想省点钱,没想到却被卷入了商家的价格套路,这种行为难道不违法吗?”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中心主任苏浩鹏告诉记者,商家先涨价再降价,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消费者。消费者往往不会持续观察价格波动。他们会在促销前或促销期间查看商家的降价幅度和折扣幅度。消费者看到商品大幅降价就会购买。在这种情况下,商家就可以盈利。

北京康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苟伯成表示:“通过虚假折扣、降价或者比价等方式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 “使用欺骗性、误导性的语言、文字、数字、图片或者视频等价格及其他价格信息”等行为,属于国家物价总局《明示价格和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规定的价格欺诈行为。市场监管。

苟伯成表示,如果商家故意提高产品原价,然后进行所谓的降价销售,而这种行为足以让消费者误会产品的价格优惠并促使其购买,那么这那种“先涨价后降价”的行为可能构成价格欺诈。 “是否构成具体违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商品价格波动的合理性、商家是否明确告知等因素来判定。”

“经营者无合理理由不得临时大幅提高折扣、降价前的标价,并以此作为计算折扣、降价的依据。”苏浩鹏表示。

接受采访的专家提到,商家在价格上做文章,表面上为消费者提供较大折扣,但实际上是“假折扣”。这无疑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对此,相关平台负有监管义务。

苟伯成表示,电商平台应制定明确的促销活动规则,并向主播、商家和消费者公布,让各方清楚了解在平台开展促销活动的要求和限制。还要对主播和商家的促销活动进行实时监管,重点关注产品价格变化、促销内容的真实性等,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等问题。当消费者与主播或商家发生纠纷,特别是涉及促销活动的纠纷时,电商平台应积极协助消费者维权,并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证据,如产品销售记录、主播促销记录等,为消费者提供帮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消费者权益和产品质量安全法律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海润天瑞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润业认为,利用网络直播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电商平台和经营者提供线上业务场馆、交易撮合、信息发布等服务的第三方平台应建立有效的审核机制,严格审核商家、主播资质和直播内容,发现违规行为的,及时处理违规行为被发现。平台有责任要求商家和直播间提供详细、准确的商品信息,明确标注价格,并在平台上公开、透明地展示。针对消费者投诉,平台必须及时回应和介入,采取包括但不限于警告、暂时下架问题商品、暂停违规主播直播权等必要措施,妥善解决网络消费纠纷。

李润叶提醒,当消费者发现自己可能遭遇价格欺诈时,应及时截图并保存促销前后的比价、聊天记录、促销图片、消费记录、支付凭证等,以保障自己的权益。依法享有权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6 20:58 , Processed in 0.08896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