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4|回复: 0

房地产行业转型:告别三高模式,迈向低碳可持续发展新篇章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775
发表于 2024-12-12 06: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随着房地产行业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房地产企业告别了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的“三高模式”。与此同时,可持续发展也成为房地产企业应对行业下半年的自觉行动。近期,不少房地产企业发布了ESG(环境、社会、治理)报告。无论是信息披露的丰富程度,还是内容的详细程度,都表明房地产企业越来越重视ESG。

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和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正在经历从传统建筑业逐步向低碳、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其中,一些房地产企业率先通过提高生产经营中的能源效率,实现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双重管控,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推动自身和行业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房企加速ESG战略目标

过去,判断一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资,大多根据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现金流等财务基本面来判断。从目前来看,一个好的企业不仅要赚钱,还要有可持续的社会责任感。这也主要体现在ESG上。 ESG反映了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评价维度,更关注企业在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方面的表现。

事实上,随着监管部门的推动,房地产企业披露ESG报告已逐渐成为常态,ESG报告质量显着提升。截至目前,从多家房企发布的2022年ESG报告内容来看,涵盖了绿色金融、绿色产业投资、城市更新、清洁能源、服务升级、社会公益等多个维度。信息更丰富、更详细。

碧桂园将可持续发展提升到集团战略高度,并逐步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政策。照片由公司提供

其中,碧桂园在《2022年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中提到,将可持续发展提升至集团战略层面,纳入业务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自身企业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可持续发展行动示范;逐步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政策,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整个业务价值链。

据悉,为全面提升ESG治理水平,持续完善可持续发展治理结构,碧桂园于2020年5月成立ESG委员会,由三名执行董事和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该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本集团在环境、社会及管治方面的战略和政策,加强本集团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识别环境、社会及管治方面的相关风险和机遇。同时,下设ESG工作委员会,由集团总裁担任ESG工作委员会主席,负责协调和掌控ESG工作委员会的整体安排。

不仅是碧桂园,龙湖集团也在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2020年,龙湖集团成立董事会层面ESG委员会,将双碳能力深度嵌入组织发展脉络,并成立ESG工作组,保障工作的资源投入和落实。

华润置地致力于推动环境、社会和治理标准的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华润置地发布的2022年可持续发展报告,华润置地持续完善公司治理,提高治理水平,进一步明确以董事会为最高决策层的三级ESG管理架构;发布ESG战略,明确六维责任领域和18项重点行动,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逐步构建纵向横向清晰的治理体系。

此外,在2022年ESG管理方面,万科不仅建立了高效的ESG管理架构,还将ESG倡议条款纳入商业开发运营和租赁住房业务的标准租赁合同模板中。该条款将实现万科对利益相关者的ESG内容倡导和管理标准。

仲量联行分析认为,中国房地产开发行业整体ESG水平仍处于早期阶段。但随着ESG体系进入加速发展期,更多ESG相关法律法规出台,房地产开发商势必加速推进ESG发展战略目标。 。

通过上述房企的业绩不难看出,头部房企早早就树立了ESG意识并建立了ESG体系,未来其ESG发展将持续加速。



绿色转型升级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我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后,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理念逐渐成为社会和企业关注的焦点。建筑业作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全面推进绿色转型刻不容缓。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重庆大学在线发布的《2022年中国城乡建筑碳排放系列研究报告》显示,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占全国能源总量的45.5% 2020年消费。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在绿色建筑领域有所作为更能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尤其是优质龙头房地产企业更应该发挥带头作用。

建筑业作为碳排放的主要行业之一,其绿色转型升级对于国家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至关重要。为此,国家制定了严格的促进建筑节能目标。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城乡建设碳排放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城乡建设碳排放2030年前达峰,城乡建设碳排放达峰。到2060年,施工方式将全面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事实上,目前房地产企业绿色建筑的布局还比较少,城乡绿色建筑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关注当前房地产企业ESG报告内容,企业最关注的内容集中在绿色建筑、环保材料、节能减排降耗等方面。

其中,碧桂园积极从绿色施工、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绿色运营等维度落实政策,践行生态环保、节能减排、降耗,探索零能耗、绿色环保关键技术突破。零碳建筑,并采用数字化、智能化等手段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双控。值得注意的是,碧桂园还制定了可持续建筑的未来发展规划。绿色建筑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新建住宅建筑节能率达到65%。

碧桂园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等手段提高生产效率,推动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双控。上图为博之林智能工厂展示。照片由公司提供

此外,远洋集团在ESG报告中提到,将在2022年开展并完成远洋集团碳中和战略及路径规划专题研究,基准年完成全价值链碳足迹核算,制定更加系统、科学的减排实施路径。龙湖设定的环保目标是“到2030年,集团单位面积碳排放强度降低15%”。

从房企的ESG报告来看,不少房企的绿色建筑项目数量和面积也在不断增长。截至2022年底,碧桂园累计符合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项目已达1039个,总建筑面积达2.3亿平方米,2022年将新增绿色建筑项目42个。

截至2022年底,龙湖累计达到绿色建筑标准项目538个,面积超1.3亿平方米; “远洋健康建筑系统”已应用于全国47个城市的136个项目,覆盖面积超2230万平方米;华润置地在全国累计布局装配式建筑项目260个,获得绿色建筑认证项目共计359个。累计绿色建筑认证建筑面积5468.35万平方米。

随着政策的不断推动和绿色建筑目标的不断完善,我国绿色建筑增长动力充足。在此背景下,可持续发展成为上市房企价值增长的新路径。

中国指数研究院分析师表示,房地产行业绿色转型不可避免,企业ESG发展情况也成为判断发行人是否正在进行可持续转型的重要依据。因此,企业ESG表现以及绿色建筑领域的发展成果将影响房地产企业能否拥有更丰富的融资渠道。

智能建造赋能房地产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的背景下,行业发展逻辑由规模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为此,不少房地产企业坚持把产品质量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并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标准化来实现这一目标。



事实上,传统的粗放式建设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中国高质量增长的需要。智能建造也被视为解决建筑行业低效率、高污染、高能耗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效果更加可观。

“十四五”规划提出:“发展智能建筑,推广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住宅”。这也意味着未来中国的建筑将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变得越来越智慧。从目前智能施工的实际应用来看,施工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例如,凸窗钢网笼是自动加工的,仅需70秒即可加工9个绑扎点。智能绑扎机器人的“手速”惊人。

早在2018年,碧桂园就成立了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简称“博智林”),专注于建筑机器人、BIM数字化、新型建筑工业化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推动建筑机器人产业化。我国智能建造体系的发展发展。截至目前,博智林研发的28款建筑机器人已投入商业应用,累计应用项目超过600个,建筑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建筑进入新阶段,碧桂园于2022年成立了科技建设集团。对此,碧桂园表示,目的是打造由建筑机器人、新型预制设备、智能建筑等组成的智慧建造体系。设备、BIM数字化等,努力实现安全、质量、效率、环保与技术的完美结合,拓展代建、施工总承包、劳务分包等业务引领和推动传统施工转型 行业。

据悉,在碧桂园科建集团和博之林提供的首批三台智能施工机器人的帮助下,深圳市国企人才安居集团坪山区沙湖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顺利完成地基浇筑工作。第一阀板。项目正式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该项目地坪浇筑过程中,在人机配合下,初凝平整度达到±5毫米,水平度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大部分工作面一次性成型。通过采用智能技术,该项目节省了20%的劳动力,提高了10%的效率。

博智林研发的地面平整机器人正在工作。图片由公司提供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碧桂园在智能建筑和建筑机器人领域的领先地位,就像为其房地产主业插上了翅膀。这一切都得益于他的远见和早布局。

同样在智慧建造平台方面,万科建立了平台和指挥中心,拓展N个业务系统的解决方案,充分应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BIM技术,实现海量数据实时上传。工地。 、汇总、分析、展示,实现传统管理工地向智慧工地的转变。相比之下,龙湖利用智能安全帽、吊钩可视化、盲点可视化等智慧工地工具,筑牢施工安全防线。

事实也证明,智能施工不仅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也让施工过程更加安全、更加环保。对此,业内人士表示,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加速应用,智慧工地平台将逐渐成为房地产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管理、提高施工效率的突破口。

从目前房地产企业发布的ESG报告可以看出,其在绿色建筑、环保、智能建造方面的探索已初见成效。未来,房地产企业将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这不仅将成为中国房地产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也将成为衡量房地产企业健康发展的标准。随着房地产行业进入下半场,房地产企业必须抓住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新机遇,转变动能,更好地寻求新的增长点。

新京报记者 袁秀丽

吴鑫主编、刘宝庆校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7 03:15 , Processed in 0.05963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