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67|回复: 0

探索古代天文学:中国与西方的星象研究与发现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401
发表于 2024-12-12 12: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天我们盘点了地球人偷拍太阳系行星的历史。现在我们来看看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那些人观测星空、进行研究的人。

公元前

中国

古代

吴显,古代名医,辅佐商武王,擅长星相学。不过,这只是传说,并无记载。

战国时期

干德:着有《天文占星学》、《岁星经》8卷。后人把他和石申分别写的天文著作合起来,称为《干时行经》,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著作。同时,他也是木卫二的第一个发现者。

其中甘德用肉眼看到了木卫二,它是伽利略在1610年用望远镜发现的。从现代的角度来看,确实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汉书·天文志》中提到:“古历中,五星逆行,至干什石经时,火星、太白星逆行。”

甘德天文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占星学。星相学在中国古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多数朝代都有星相大臣。与外来宗教对天文学的束缚相比,中国古代观星研究的人相对快乐。

石申:着有《天文》八卷(此书西汉以后被尊为“石氏星经”)和《浑天图》。月球背面的陨石坑之一是石神陨石坑。之所以是时神,最重要的原因是时神制定了星表,有28个星座、121颗恒星(其中6颗在后来的记录中遗失了)。

据《晋书·天文志》记载:“鲁有子申,晋有卜颜,郑有楚枣,宋有紫微,齐有甘德,楚有唐眉,赵有殷皋,魏有食申”。 ,他们都负责天文学。”由此可见当时有多少人从事天文学。

西汉时期:

罗下洪(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西汉时期中国民间天文学家,浑天说创始人之一。他曾制作浑天仪观测星象,并创制《太初历》,又称“八十一分历”。小伙伴们所知道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太初历》。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称其为“中国天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星座”,这颗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罗红星”。

当然,罗拉敏之所以能够施展才华,主要原因还与汉武帝时期招收星相师有关。

西部

泰勒斯,约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6年,古希腊人,希腊七贤之首,也是希腊最早的哲学流派:米利都学派(爱奥尼亚学派)的创始人。

他利用太阳的影子测量了金字塔的高度,并准确预测了公元前585年发生的日食。小熊座得到确认,一年长度修正为365天,太阳和月亮的大小也被粗略估计。由于泰勒斯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有成就,他也是西方科学之父。水是万物之源的说法至今仍为世人所认可。

喜帕恰斯(),(也称为喜帕恰斯、喜巴恰斯、喜帕恰斯、喜帕恰斯)

公元前200年左右,编制了1022颗恒星位置列表,首次以“星等”来区分恒星。发现岁差现象,是方位角天文学的创始人。

公元前100多年前,阿里斯蒂留斯()和蒂莫查雷斯()就对分点进动进行了研究。

阿利斯

公元前315年至公元前230年,《论日月的大小与距离》一书一直流传至今。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日心说的人。

公元 1 年至公元 1000 年

中国

贾奎

东汉时期,冬至被定为斗二十一日一刻钟。为后来发现岁差(冬至点逐渐西移)做准备。首次提出用黄道坐标计算太阳和月球的轨道,并提出月球的移动速度不等。

张衡

东汉时,他写有天文学方面的《令贤》、《浑仪图记》等。张衡创造的瑞纶Pod是一款自动日历。它模仿了神话中奇树荚果的特征。它依靠流水的作用。从每个月的第一天开始,每天会出现一片叶子,到满月时会出现15片叶子,然后每天都会再次关闭。一件作品,直到月底,循环打开和关闭。他发明的是漏浑仪,而不是纯浑仪。事实上,他将浑天仪与他创建的瑞轮吊舱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更加美丽的浑仪仪。使用直径超过四英尺的铜球。球上刻有二十八星座、中外星官、黄道、南北两极、二十四节气、永久显示圈、永久隐藏圈等,组成完整的图像,然后使用一套旋转机械,将混音香和漏壶结合起来。

事实上,这种机器除了用于天文观测之外,在汉代也是一种表演机器。此外,张衡发明的地震仪和指南针也促进了中国地理的研究。

刘红

东汉超级算术家,他编撰的《千祥历》,在我国首次将日食和月食回归年的长度定为365.2462天,并首次给出了日食与月食回归年的交角。黄道和黄道约6°1'。测量的近拱点月长度为27.55476天,与目前测量值27.55455天相差很大。

此外,班氏兄弟姐妹还编撰了《天文记》。

何成田

南朝时期(370-447年),修改旧历中冬至的时间和地点,宣扬无神论。

祖冲之

南朝时期,大家都知道祖冲之是一位数学家,却不知道他所写的天文历法著作《大明历》,是第一个将岁差引入历法的;采用了391年加144个闰月的新闰周;第一个精确测量了交点月的天数(27.21223)、回归年的天数(365.2428)等数据。他还发明了用标准表测量冬至前后几天正午太阳影子长度的方法,从而确定冬至时间。

张子欣

北朝时期,经过三十多年的天文观测,发现了太阳和五颗星的不均匀视运动现象。

一行(和尚)

唐代。该组织北起北纬51度左右的铁勒维吾尔部落(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南至北纬18度左右的临邑(今越南中部),超过了现在的土地中国南北的边界。 ,测量子午线的长度。

国外最早实际测量子午线是在公元814年。天文学家花剌子米(约783-850)参加了该组织,并在幼发拉底平原进行了大地测量。计算结果显示子午线长111.815公里(现代理论值为110.6公里)。

梁令展

唐代。他制作了黄道地球仪。在与一行人制作浑天仪的同时,他还发明了自动报时装置,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机械钟。

这一时期中国的天文学主要以各朝代的历法为基础。与汉代相比,算星星的专家不仅是朝廷官员,而且大多在数学方面也有建树。可见,当时的中国数学与天文学联系紧密。

西部

克劳狄斯·托勒密

约公元90年—公元168年,又译托勒密或多禄,古希腊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占星家和眼镜商。其中《天文学大成》(13卷)是根据喜帕恰斯的研究成果编写的一部西方古典天文学百科全书。主要讨论宇宙的地心体系,认为地球位于中心,周围有太阳、月亮、行星和恒星。运行它。托勒密也是亚里士多德地心说的集大成者。

亚洲

天柱

《气妖劫诀》为五大行星之一:日(日)、月(太阴)、金(太白)、木(年星)、水(辰星)、火(萤火)、土(填充星、中和星)。这个统称源于汉族对古代星辰的自然崇拜。日本至今仍使用这种日历。

由于可供中方参考的相关资料较少,所以清单很小。但从隋唐时期一些中国天文学家中出现的西方和印度天文资料来看,与中国建立了联系的西方必定取得了许多天文成就。

公元1001年-公元1900年

中国

苏松

宋代,他主持修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漕运仪塔”,并编撰了《新仪符》。

(图为水载仪器天文台,现代天文馆星空演示仪器的前身)

杨忠福

宋代计算出的最准确的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天。 400 年后(1582 年)欧洲公历——即当今世界范围内使用的公历中使用的热带年值。

郭守敬、王迅

元代郭守敬制作了简仪、高表、后吉仪、玲珑仪、羊仪、礼云仪、正礼仪、经符、窥仪、日月食仪、星晷计时仪等仪器。同时,他还着有《培部》、《礼成》、《历论稿》、《仙法》、《上、中、下三历注》、《 《修历源流》,共105卷。王迅参与剪辑。

明清以后,我国天文学家虽然众多,但主要是对当时传入中国的西方理论和中国旧有的天文历法理论进行总结和概括。 (明朝时期天主教慢慢涌入,西方天文著作被传教士带到中国并翻译成中文。)中国的数星专家著作越来越少。

总体而言,明清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缓慢,总体水平低于国际发展水平。

西部

尼古拉·哥白尼 (1473-1543)

波兰人。他是一位外行天文学家,绰号“奇迹医生”,是一名传教士和虔诚的天主教徒。他的理论实际上并没有被教皇否认,但他担心受到教会的批评,所以《论天球运动》直到他去世前夕才发表。其中,日心说改变了大家对宇宙的看法。

当然,哥白尼的理论也帮助了当时所有靠“淘宝”谋生的航海家实现了梦想,也为资本主义扩张版图提供了科学的天文地理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6 14:55 , Processed in 0.14513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