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92|回复: 0

钾的重要性与低钾血症:了解人体钾的摄入与排出机制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350
发表于 2025-1-1 15: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个人都想在心中拥有一个温暖的“家”,每个人的身体也需要一个稳定的“钾”。

钾(K+)是体内最重要的阳离子之一,正常人体内的钾含量约为50~/kg体重,其中约90%存在于细胞中(约3/4存在于肌肉中),骨钾约占7.6%,跨细胞液约占1%,细胞外液中仅有约1.4%的钾。钾的摄入和排泄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血浆钾浓度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天然食物富含钾,成人每日随饮食摄入钾的量为 50~。钾摄入量的 90% 是通过肾脏从尿液中排泄的,钾排泄量与摄入量有关,即多吃多排泄,少吃少排泄,但不吃不排泄,说明肾脏虽然有留钾能力,但不如留钠能力强;钾摄入量的 10% 通过粪便和汗液排泄。

低钾血症的定义

我们体内血钾浓度的正常范围是 3.5~5.5 mmol/L,低钾血症通常称为血钾< 3.5 mmol/L。按血钾浓度可分为3度:轻度3.1-3.4 mmol/L,中度2.5-3.0 mmol/L,重度

血清钾减少并不一定表明体内缺钾,而只是细胞外液中钾的浓度;在全身性钾缺乏症中,血清钾不一定降低。因此,应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析。

血液中的钾稳态

血钾进进出出,维持动态平衡的原因与以下调节机制有关:

1. 通过细胞膜的 Na+-K+ 泵改变钾在细胞内和细胞外液中的分布;

2. 通过 H+-K+ 在细胞内外的交换影响细胞内和细胞外液体钾的分布;

3. 钾排泄量受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外跨膜电位变化的影响;

4. 通过醛固酮和远端肾小管液流速调节肾钾排泄;

5. 钾通过结肠排泄和出汗。

所以,对于正常人来说,鉴于上述动态调节机制的存在,低钾血症不会轻易发生。我们还可以推断哪些情况会导致低钾血症。

低钾血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低钾血症的发生由以下 3 个原因引起:摄入不足、排泄过多和分布异常。

1. 钾摄入不足



见于慢性饥饿、低能量饮食和吸收不良等情况。

因为正常饮食的钾含量远高于身体维持钾平衡的需要,所以单独短期饮食摄入通常不会引起低钾血症。

2. 钾排泄过多



可以排泄钾的渠道是肾脏、胃肠道和皮肤。临床上常分为肾钾丢失和非肾钾丢失。最好确定非肾性钾丢失。

1.非肾经胃肠道丢失见于瘘管引起的严重腹泻、呕吐、胃液引流、肠液丢失。除了 K+ 的直接丢失外,这些因素还可导致醛固酮分泌继发性增加,从而导致尿钾排泄增加。由于小肠液呈碱性,常伴有代谢性酸中毒。此外,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出汗过多、皮肤大面积烧伤、长期高温工作汗液排出无补充、腹膜透析中钾流失也可引起低钾血症。

2. 肾功能丢失

(1).利尿剂:利尿剂(噻嗪类、呋塞米)、渗透性利尿剂(糖尿、甘露醇)。

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高血糖引起渗透性利尿和从尿液中排泄大量带负电荷的酮体,从而促进尿钾排泄。在酸中毒的早期阶段,由于细胞内和细胞外钾的重新分布,低钾血症可能不明显。如果在用胰岛素或碱性药物治疗时不给予钾,可能会导致严重甚至致命的低钾血症。

(2).盐皮质激素(或盐皮质激素)增强: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征、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11β类固醇脱氢酶缺乏症等。

(3). 肾小管疾病:、、 均为先天性肾小管疾病;肾小管性酸中毒和综合征可能是原发性的或继发性的。

第三,分布异常,即 K+ 进入细胞过多。

1. 在代谢性碱中毒中,细胞内 H+ 转移到细胞外,促进 K+ 进入细胞。

2.低钾性周期性麻痹(包括甲状腺毒症),常发生在运动和摄入大量碳水化合物时的压力下,可促进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

3.胰岛素注射和大量的葡萄糖也能促进钾离子向细胞中的转移。例如,10 单位胰岛素加上 50 克葡萄糖可以将血清钾降低 0.6-1.2 mmol/L。

4. 意外或诱发的体温过低可使 K+ 进入细胞。



5.低钾血症可由血细胞生成过快时新细胞对钾的摄取显著增加引起,常见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粒细胞减少症或用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可能导致低钾血症的临床药物总结

1.抗生素:青霉素钠、头孢菌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两性霉素B、妥布霉素、林可霉素、卷曲霉素、万古霉素、伊曲康唑、磺胺类药物等。

2.利尿剂和脱水药:噻嗪类和呋塞米、甘露醇、高渗葡萄糖。

3.糖皮质激素类:如地塞米松、泼尼松、氢化可的松等。

4.消化系统药物:荚膜酸(胃酮)、二醇和甘草甜素等。

5.抗精神病药、抗癫痫药:氯丙嗪、氯氮平和三氟噻嗪、卡马西平。

6. 含甘草制剂的祛痰止咳药。

7.儿茶酚胺类:肾上腺素、麻黄碱、沙丁林、特布他林、异他林、异丙肾上腺素等。

8.心血管药物:胺碘酮。

主要参考资料:

1. 王晨, 王建安.内科。第 3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719-724

2. 穆一鸣, 卢菊明, 潘长玉.临床内分泌学和代谢疾病。第 1 版。北京:人民军队医学出版社,2014:650-657

3. 王建志, 尹莲华.病理 生理。第 8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26-3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6 13:13 , Processed in 0.06284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