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29|回复: 0

明朝科学家孙云球:首位制造鼻梁眼镜的发明家及其历史背景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098
发表于 2025-1-8 02:4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1

谁是第一个制造出可以戴在鼻梁上的眼镜的人?

他就是被誉为“明代科学巨人”的孙云秋。

明崇祯三年(1630年),孙运秋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宦家庭。

他自幼聪明,13岁考中进士。父亲病逝后不久,孙运秋就担起了家庭的重担,靠卖草药的微薄收入养活母亲。

他热爱科学研究,尤其在机械制造方面有天赋。现在他不再参加科举考试,他正在学习从西方引进的数学知识,探索测量和几何方法。

看到很多人眼力不好,做事困难,孙韵秋暗下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

02

据记载,早在宋代,就有人尝试用水晶来矫正视力。

元代,眼镜从西域传入,被命名为“叆叇”。价格和一匹马一样多,但是改善视力的效果并不明显。

明代出现了类似于今天放大镜的“连体镜”。价格非常昂贵,普通人根本不敢在意。

孙运秋设定的目标是开发廉价且易于使用的眼镜。

他先到杭州向陈天衢学习光学,并邀请一些学者到苏州讨论。

孙运秋体现了从他们那里学到的光学知识,并逐渐掌握了利用苏州玉石工艺的“磨光”技术。



当时从国外引进的眼镜镜片大多采用磨砂玻璃制成。孙运秋受到宋代人们研究眼镜的例子的启发,用水晶作为镜片的原料。经过多次实验,他终于制作出了水晶凹凸透镜。

03

与其他镜片制造商不同,孙运秋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和疾病来适配镜片”。

他提前磨好了24种不同度数的眼镜,让顾客亲自试戴,然后给他们准备眼镜,看哪一款最适合。这实际上就是现代的“主观验光”。

水晶眼对于治疗眼部疾病非常有效,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争相购买。孙运秋的叔叔董就是受益者之一。

作为一个学者,董先生是严重短视的:“我只能读、写一寸之差”。

戴上眼镜后,我的视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我能看得更远一尺多了。”

1678年,董氏通过乡试,少不了孙运秋制作的眼镜。

明代眼镜1566年

04

不仅如此,孙韵秋还改进了眼镜的形状和结构,将传统的“单镜片”转变为可以长期佩戴在鼻梁上的双镜片眼镜。

这个发明自然引起了轰动,孙家的店里顿时热闹非凡,人们不惜花重金购买。在此基础上,苏州眼镜业蓬勃发展。

太阳眼镜畅销全国各地。为了让更多的眼病患者能够用上优质低价的眼镜,孙运秋总结多年的镜片制作经验,撰写了《镜史》一书。



他在书中仔细介绍了镜片制作的历史、原理和方法,可供世界各地的镜片制造商用来制作光学镜片。

畅销的《镜史》推动了国内眼镜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眼镜的价格也一路下降,从几十金降到了七八金。

清朝顺治时期(1644-1661),苏州、杭州人们大量制造和销售眼镜。

每对银子的价格只有七八分钱,甚至四五分钱。你可以花两三分钱购买它来改善你的视力。低廉的价格最终会让普通老百姓也能用得起。

05

孙运秋一生制造了70多种光学仪器,以一己之力将中国光学制造业推向了新的起点。

他把磨过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望远镜,还制成了观察物体的“目镜”。它可以清楚地看到很小的东西。这可能是一个简单的显微镜。

此外,他还发明了“显微镜”。如果“显微镜”是简易显微镜,那么“显微镜”就应该是复合显微镜。

孙运秋还打磨了多面镜、夜镜、鸳鸯镜、落日镜、火镜、断容镜、香镜、取光镜、落日镜、助枪镜等。

这些乐器性能和用途各异,但都“巧妙、不可思议”。

1662年,孙允秋英年早逝,年仅33岁。

他的发明和《镜像历史》一书现在非常值得一读。

但当时上流社会并不太在意。毕竟连出生日期都被猜到了。据说镜子历史被发现,他的出生年份被定为1650年左右,1681年后去世。可见当时没有人太重视科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6 04:43 , Processed in 0.13208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