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95|回复: 0

弗拉戈纳尔荡秋千与洛可可风格:优雅与感性的18世纪法国艺术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993
发表于 2025-1-18 15: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弗拉戈纳尔《摇摆》,1767-1768

有些优雅、理论无法传授,

只有主人的手才能伸上去触摸它。 ‍

——亚历山大·波普 (1688-1744)

优雅、精致、感性、无常,18世纪法国兴起的洛可可风格常常与这四个词联系在一起。作为巴洛克风格末期的一种变体,洛可可的出现既是巴洛克风格的延续,又是巴洛克风格的终结。

虽然两种风格都以“夸张”二字为核心,但相比巴洛克的宏伟与崇高,洛可可的夸张更加轻盈、随意,没有巴洛克的压迫感。如果说巴洛克艺术是一部让人落泪的歌剧,那么洛可可艺术就是一部总是让人微笑的轻松戏剧。

洛可可风格最经典的元素就是随处可见的波浪条纹和S形曲线。

这些曲线由不对称的贝壳、茂盛的枝蔓、丰硕的果实和花朵等组成,一切能与人产生联系的自然物体都被雕刻在这些起伏之中。在路易十四主导的法国巴洛克风格中,那些严谨的几何直线和完美的圆形终于在洛可可的柔和线条中得到了解放。这就是为什么学者们经常以路易十四之死作为洛可可风格的起点。

但事实上,路易十四早在生前就已经开始具有洛可可倾向。 1699年,年迈的“太阳王”下令寻找一些与当今宫廷风格“完全不同”的“青春”、“活泼”的作品。他去世后,其侄子领导的摄政时代,以及随后的路易十五时代,一扫之前巴洛克时代的威严和庄严,迎来了狂欢和享乐主义的时代。洛可可作为一种更年轻、更欢快、更欢乐的视觉风格也席卷了整个欧洲。

本文节选自齐斯《有趣的西方艺术史两千多年》第八章“心灵的温柔:洛可可”

在洛可可作品中,贵族们抛开宫廷礼仪和束缚,回归乡村。华托、布歇等大师用温柔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又一个梦想,让大家远离责任和喧嚣。诗歌与远方,树林与秘境,这是洛可可艺术永恒的主题。而那些遥远东方国家的想象也成为了洛可可艺术的一部分。洛可可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中国”、“印度”和“日本”的元素,因为这些都是洛可可贵族向往的地方。

仅仅让自己麻木于快乐并不是长久之计。越是逃避,就越会灭亡。

到了18世纪下半叶,洛可可风格开始逐渐变得过时。洛可可艺术所宣扬的放纵和自由被启蒙知识分子批评为“轻浮”和“不道德”。他们呼吁艺术“更加高贵”、“更加感伤”,新古典主义也随之效仿。然后出去。 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来袭,崇尚甜美、优雅、浮华的洛可可艺术已经没有了生存空间。随着法国国王和王后的头颅落地,洛可可时代最后一场贵族狂欢落下帷幕。

华托的《欢乐舞会》,约 1715-1717 年

华托

爱情如山水林,半梦半醒



华托(1684-1721)是洛可可绘画的开端。

此时的法国正处于路易十四后期。在被巴洛克统治了近七十年后,人们已经厌倦了这种富丽堂皇、无处不在的风格。就连年迈的路易十四也嚷嚷着想看一些“更生动”的作品。但没有人知道如何摆脱巴洛克风格。每个人都尝试过不同的事情,但没有人成功。所有的艺术家只能继续在巴洛克的“宏大膨胀”中徘徊。直到华托的出现,这种困境才终于得到改变。

尽管当时没有人,包括华托本人在内,理解他的重要性。

让-安托万·华托 (Jean- ) 出生于法国和佛兰德斯边境。他的父亲是一名屋顶工人,年轻时家里并不富裕。体弱多病的华托在向当地画家学习绘画基础知识后,决定离开家乡,前往首都巴黎碰碰运气。但和很多从农村来到大都市寻找机会的年轻人一样,华托的运气一开始并不太好。贫穷无助的他只能在巴黎圣母院附近的桥上为人们临摹风俗画维持生计。这一时期也让他发展出了后来标志性的“写生式”绘画风格。

但街头表演的好处是,如果你真的有两把刷子,那么你绝对不会被埋没。很快,画得惟妙惟肖的华托被当时巴黎一位比较有名的画家所吸引,招他到自己的画室做助理学徒。这位画家涉足戏剧圈,所以经常画舞台演员,也受命为剧院画背景板。但华托没有继续和他在一起。两人因金钱发生争执,争吵后分道扬镳。但华托却成功学会了对方最喜欢的《意大利即兴喜剧》的主题。这也是他后期作品中经常出现的白色小丑“皮埃罗”的由来。

华托的《威尼斯宴会》,1718-1719 年

不久之后,华托前往另一位艺术家的工作室继续工作。此人的境界,比先前的还要高。他是一位为凡尔赛宫做建筑装饰和其他宫殿装饰的画家。他也是卢森堡宫的艺术总监。公平地说,新老板对华托很好。感谢他的老板,华托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许多他通常不会看到的皇家收藏品。其中对他影响最深远的就是佛兰德画派的鲁本斯。华托许多成熟作品的主题都模仿了这位巴洛克大师。正是在这位新大师的带领下,华托的个人风格逐渐显现。他将日常人物置于梦幻背景中的独特绘画方法在艺术史上几乎没有先例。但当他把这幅作品拿给师傅看时,师傅不仅没有辨识力,还对他说:“别画了,没人会看到的。”并劝他不要把才华浪费在画这种不伦不类的作品上,要尽力而为。如果自学室内装饰,将来还可以在凡尔赛宫找到一个正式职位。

只能说麻雀知天鹅之志。不管怎样,华佗听了这句话,下定决心要踢这个师傅了。他不再跟夏冲废话了,借口回老家探亲,离开了对方的工作室。现在他们自由了,但穷人的自由是有代价的。华托再次陷入赤贫,无奈只得低价卖掉了给师傅看的画作以换取金钱。当时售价为六十里弗,约合半个金币。但好在他有真才实学,不做作。他的画作市场反响相当好。当嗅到商机的画商再次向他下订单时,价格一下子翻了两番。

华托的《惊喜》,1718-1719 年

在华托的画作中,穿着时尚的贵族男女或成双成对或三五成群地在树林里相互陪伴。他们在花前、月光下跳舞、漫步、弹琴、交谈。在这里,没有皇宫的繁文缛节,没有城市的束缚和喧嚣,有的只是无忧无虑、郁郁葱葱的浪漫——这就是华托自创的绘画类型“雅宴画”。

雅彦绘画以其轻盈的构图和柔和的色彩,一扫历代巴洛克作品中的沉重和压抑,为后来所有的洛可可画家指明了一条清晰的道路。这些画中的人物不再是英雄豪杰,也不再是出丑的乡下人。没有故事背景,也没有具体身份,衣着华贵的宫廷男女在华托营造的世外桃源中迎来了身心的解放。华托与其说是在画人物,不如说是在画一种感觉,一种爱,半睡半醒,幸福又忧郁直到黎明。

后来,无数画家模仿华托的风格,但没有人能再次画出他的诗意。

只是华托未能看到他的影响力渗透到整个欧洲。他身体本来就弱,因积劳成疾,三十六岁就去世了。据说他生前神志不清,但他仍坚持挥舞画笔,表示要完成最后的作品。

布歇

魅力的顶峰是甜蜜

弗朗索瓦·布歇( ,1703-1770)是洛可可时代的领袖。作为华托的忠实粉丝,布歇不仅继承了华托的风格,还将洛可可风格带入了全盛时期。

布歇在巴黎出生并长大。他的父亲是一名小画家,他教布歇绘画的基本知识。幸运的是,天赋从来不需要继承,布歇很早就展露了他非凡的天赋。



巴黎艺术圈大佬莱莫恩()甚至收布歇为弟子。尽管布歇仅仅三个月后就离开了工作室,但勒莫恩仍然看重他的才华,并强烈推荐他参加皇家艺术学院的年度比赛。布歇也不负众望,轻松横扫同侪,一举夺得令人垂涎的一级“罗马大奖”。此时,布歇年仅十七岁。

在等待前往罗马的途中,布歇进入巴黎一家版画工作室当学徒。正是在这里,他大量接触了华托的画作。当时,华托的挚友朱利安(让·德饰)决定将华托一生的作品印刷成册,以纪念英年早逝的朋友。这本《朱利安·华托收藏》版画集可以说将华托的影响力传播到了整个欧洲。

然而,对于洛可可风格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朱利安雇用的众多艺术家来制作这一系列蚀刻版画,其中包括布歇当时的版画大师,以及布歇本人。这段经历让当时还年轻的布歇反复学习和研究华托的绘画方法。后来他前往罗马深造时,成功地将许多意大利大师的风格融入其中。

布歇,《穿绿裙的蓬皮杜夫人》,1756 年

从罗马回来后,布歇很快就被路易十五看中,并收到了一系列皇室命令。后来,作为国王及其情妇蓬皮杜夫人最喜爱的画家,布歇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法国艺术圈的第一人。在他的领导下,洛可可风格风靡欧洲并达到顶峰。

与只对“宴会画”感兴趣的华托不同,布歇能够灵活地将洛可可风格运用到各个门类,比如神话、宗教、肖像、风俗等,没有一幅画对他来说是困难的。在他的作品中,诸神、仕女、牧羊女、耶稣都同样优雅、清新、甜美、可人。 非常擅长利用奶油色的浅色来营造柔和的氛围。他的画充满了圆润的曲线,几乎没有棱角。

摘自《西方艺术史两千多年的趣事》第八章“心灵的温柔:洛可可”

【关于作者】

琪斯

西方艺术史博士、策展人、艺术品拍卖私人顾问、奇设创始人。

他年轻时离开北京,出国留学。我从初中就开始学习西方艺术史。 17岁时,他考入加拿大女王大学,成为学校选拔的一百名精英学生之一,前往英国苏塞克斯的一座中世纪城堡学习艺术史。大一期间,我在教授的指导下,漫步英国贵族宅邸和欧洲各大博物馆,近距离研究原创艺术作品,通过实物学习西方艺术。女王大学艺术史系毕业后,考入荷兰最古老的大学莱顿大学( ),继续攻读“艺术与文学史”方向的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学习师从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齐尔曼和艺术史学家协会主席迪克西。

曾在加拿大埃瑟林顿艺术博物馆和荷兰国家民族学博物馆担任研究员。多次受邀到莱顿大学、乌得勒支大学、女王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发表演讲和讲座。担任中华艺术宫“纸雅:十八、十九世纪欧洲贵族铜版画”展览总策展人。

着有畅销书《八卦艺术史》、《珠宝传奇——中世纪时代》系列和学术画册《纸上的优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6 01:17 , Processed in 0.08689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