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2|回复: 0

史传文学-文学史学史-文学史专著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880
发表于 2025-4-18 00:2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古典诗词里有许多咏史类的诗作。在这些诗作中,作者常常能够从独特的角度切入对历史的分析与评价。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解读历史的不同视角。

【关键词】史传文学 咏史诗 解读

中国历史悠久,正史有二十四部,稗官野史更是数不胜数。在二十四史当中,尤其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以及《三国志》这前四史为代表,史传文学绽放出绚烂的花朵,在文史领域展现出非凡的风采。人人都会读史,但每个人的读法巧妙各不相同。我认为,要想读出读史的趣味,不妨先从读咏史诗开始。

唐代诗人章碣有一首很有名的诗叫《焚书坑》,其中末句尤其出名,时常被人不恰当地引用。诗的内容为: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刘项原本是不读书的”,这多棒呀!激励了众多不爱学习的年轻人呢!不读书照样能够开创天下。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只要仔细研读贾谊的《过秦论》,就能清楚知晓其中的奥秘。

始皇即位后,发扬六世遗留的功业,挥动长鞭来驾驭天下,吞并东西二周并使诸侯灭亡,登上至尊之位来统治天地四方,拿着刑具来奴役天下百姓,威势震慑四海。……接着就废除了先王的治国之道,焚烧了诸子百家的言论,以此来愚弄百姓;……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认为关中地势坚固,有千里的铜墙铁壁,这是子孙称帝称王万代的基业。

始皇已经去世,他的余威还震慑着边远地区。然而陈涉是用破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轴的穷苦人家的子弟,是被征发戍边的人;才能比不上平常的人,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德,也没有陶朱公、猗顿那样的富有;他置身于行伍之中,却在田野间突然兴起,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带领着几百人的队伍,转身攻打秦朝,砍下树木当作兵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应和他,担着粮食如影子一样跟随着他。崤山以东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王朝。

天下并非变得弱小。雍州的地域,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依然如旧。……一个人发起祸难就使得宗庙被毁坏,自身死在别人手中,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施行仁义而使进攻和防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作者并非强调刘邦项羽不爱读书,而是表明秦末义军领袖即便文化水平很低,也能够推翻秦朝统治,其目的在于强调秦朝因暴政而亡的惨痛教训。这与贾谊“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论断相同,只是更加生动形象,也更耐人寻味。咏史读史的兴味便是如此。

咏史需要读史。读史之后进行咏史,这个过程既是披文入情,也是重新创作。读咏史诗,既有助于读者熟读史传文本,也有助于读者细读史传文本,同时还有助于读者积累感情并抒发感情。



晚唐的末期,天下陷入了大乱的局面,出现了所谓的番邦外族的入侵以及逆子贰臣扰乱朝廷的情况。温庭筠创作了一首七言律诗《苏武庙》,通过这首诗来咏史抒怀,其中寄寓着深远的意旨。诗的内容为: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苏武传》是《汉书》中写人叙事极为出色的篇章之一。苏武在匈奴停留了总共十九年,当初是以强壮的体魄离开,等到回来的时候,胡须头发都已经变白了。这一段悲壮的史实所蕴含的爱国情怀以及民族气节,对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起到了激励的作用。温庭筠的这首诗可以称得上是代表。它的颔联和颈联既简洁又丰富,让人细细品味,回味无穷。“云边雁断”与“陇上羊归”这两句,若不细读史传文本并抽取其中意象,便无法生动地表达出来;“非甲帐”与“是丁年”相互对举,若不熟读史传文本且忠于原著,就不能高度地概括。“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这句诗,表达了苏武对汉武帝的一片忠心。每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5 21:16 , Processed in 0.23411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