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5|回复: 0

企业的服务-服务企业有哪些行业-服务企业成功的要素有哪些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937
发表于 2025-4-19 17:4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认证行业里,那些真正凭借技术实力以及真诚服务来为企业赋能的机构,通常可以通过创新的模式、精准的帮扶以及全链条的服务,进而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接下来结合多个案例,对这些机构的服务路径、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对行业发展带来的启示进行分析。

一、国际认证机构:以技术赋能打破贸易壁垒

国际认证机构凭借其在全球的公信力以及技术积累,对中国企业突破国际市场准入难题起到了帮助作用。比如,德国莱茵 TÜV 集团在苏州太仓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实验室,该实验室主要聚焦于汽车电子 EMC 检测这一领域,并且已经获得了 30 余家国内外车企的认可。其具备的技术能力不但帮助苏州本地企业提升了产品质量,还推动了中德之间合作的深化,成为了区域产业升级过程中的“技术桥梁”。

案例亮点:

碳足迹认证跨越了欧盟的门槛: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与德凯集团(DEKRA)携手推出了充电电缆联合检测服务,通过一次检测便能获得中欧双证书,这使得 100 多家企业得以同时开拓国内和欧洲市场。苏州亨通力缆经过十年的不懈探索与追寻,最终成功通过了碳足迹认证,其产品顺利进入了欧盟市场,海外订单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

智能制造标准引领作用显著:广域铭岛为领克汽车成都工厂提供了赋能,该工厂获得了 CMMM 四级认证,而全国仅有 3 家获得此认证。广域铭岛自主研发的 Geega 工业互联网平台覆盖了智能制造的全生命周期。通过对算法进行优化以及建设知识库,将质量损失成本降低了 13%。因此,领克汽车成都工厂成为了西部地区智能制造的标杆。

二、国内认证平台:政企协同打造区域竞争力

地方政府与认证机构展开合作,借助政策引导以及技术服务,构建起区域性的质量提升生态。比如,苏州市的市场监管局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携手设立了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创新中心,针对光电线缆、新材料等产业去研发碳足迹核算标准,促使吴江区的 3 家企业率先获得认证,填补了江苏省在直接涉碳认证方面的空白,还为全国提供了经验。

创新模式:



“苏州制造”品牌推出了“1+N”模式,企业通过一次认证,就能获得多个国家的证书。例如,莱克电器的电吹风产品既获得了“苏州制造”认证,又获得了北美 ETL 认证,从而能够直接进入国际一线供应链。

辽宁省通过“点线面链”的方式进行立体施策,联合金融机构推出了“质量认证贷”,发放的贷款达到 7.2 亿元,使得 67 家小微企业获得了 ISO 认证,产品合格率从 68%提升到了 90%,销售额增长了 20%。台州三门县的冲锋衣产业引入相关体系后,残次品率从 1%降低到了 0.2%,并且参与制定了行业标准,成为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三、服务型机构:从单一认证到全周期赋能

部分机构深度参与企业的研发与生产,并且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从而形成了差异化的竞争力。比如,SGS给松下电气设备进行售后服务体系评估,评估范围涵盖了技术支撑以及安装维修等各个环节,这使得松下电气设备获得了“铂金级”和“五星级”的双认证,同时客户的满意度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服务升级路径:

德凯集团在发电机检测方面自主研发了检测机器人,能够实现非侵入式检测,并且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了服务溢价。

苏州电器科学研究院建成了全球最强的短路试验系统。它为 1200 余家电力装备企业提供服务。同时带动了省内新型电力产业集群的发展。

四、行业反思:乱象中的坚守与突破

部分机构因低价竞争、周期造假等问题而损害了行业信誉,比如 ISO 认证曾沦为“骗钱工具”。然而,坚守技术和服务初心的机构却赢得了市场认可。像山东省将碳足迹认证纳入省级战略,有 78 家企业获得了 131 张证书,枣庄的锂电产业借此机会打造了“北方锂电之都”,实现了认证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启示:



技术起到驱动作用。认证机构应当强化标准化以及检测的能力。例如,苏州 UL 美华认证对国际资源进行了整合,为全国 2.2 万家企业提供了服务,从而形成了技术壁垒。

生态共建需要政府、企业和机构三方进行协同合作。例如,苏州市建立了 4 大检验检测服务联盟,以此来解决产业链中“测不准”的难题。

五、未来趋势:从“合规工具”到“价值引擎”

真诚服务企业的机构已从单纯发证转向价值创造:

绿色转型方面,碳足迹以及数字认证成为了新的赛道。从苏州、山东等地的经验可以看出,通过认证能够帮助企业抢占“双碳”领域的先机。

数字化转型方面,广域铭岛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达成了“评、测、咨、升”一体化的服务,这种服务覆盖了 40 个生产基地,进而推动了产业链的“链式转型”。

认证行业的真正价值体现在能够借助专业服务促使企业达成“质量溢价”。国际机构的技术赋能是如此,国内平台的政企协同亦是如此,服务型机构的全周期支持同样如此。只有始终秉持技术初心并且贴近产业需求,才能够赢得长久的发展。未来,伴随“双碳”以及智能制造的不断深化,认证机构将会更深入地融入到产业创新链当中,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力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5 23:25 , Processed in 0.07398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