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9|回复: 0

文学理论韦勒克-文学理论韦勒克pdf百度网盘-文学理论韦勒克pdf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886
发表于 2025-4-21 01: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韦勒克和沃伦合著了《文学理论》一书。这本书在西方二十世纪文艺学领域具有权威性。在讲述这本书之前,有必要对其理论体系以及学术背景进行简要的阐明。这部书叙述文艺学原理和文学研究办法,系统地体现了新批评的某些基本理论立场,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新批评对于文学本体的某些重要问题的理解,在这种鲜明的理论倾向中凸显了新批评与多个文艺思潮的对话、论辩和交流,并且含有重要的理论史料价值。新批评于二三十年代在英美形成,到五十年代在美国大盛,成为文学批评的主流形态。它从本体论和方法论方面进一步发展了俄国形式主义的批评观,其来源能够追溯到艾略特和瑞洽兹。前者在《传统与个人才干》这篇出名的论文里提出了“非个人化”的观点,着重指出批评应当从作家转向作品,这样就为新批评奠定了思想基础;后者通过引入语义学的方法,让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语言上,从而为新批评提供了方法论基础。新批评的理论家们大致可分为三代。早期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休姆以及美国诗人庞德。第二代是燕卜逊和兰色姆。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是问沙特以及本书的重要作者韦勒克。他们一同建构了新批评的理论体系。新批评之前承接俄国形式主义,之后开启构造主义。它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独立且自足的客观存在,也是一种完整且多层次的艺术客体。其代表人物之一兰色姆在《新批评》这本书中提出了一种重要概念“文学本体论”,“新批评”的概念正是来源于这本书,而这正是对该理论重心的明确申扬。

他们反对将文学视为文献、传记、史料等。他们重视文学自身的价值,强调文学的“内部研究”。他们主张在细读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进行详尽的文本分析,研究其语言、构造、意象等内部特性,以此来把握存在于作品肌理中的那种“文学性”。对此,新批评的重要理论家们都有相关的叙述。兰色姆在《新批评》中称:“文学批评重要关注的整体,也就是文学作品是否成功地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整体。而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又有着怎样的相互关系呢。”本书重要作者韦勒克在一篇名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文章中,把艺术视为一种多样统一的整体,视为一种符号构造,这种构造有含义和价值,并且需要用意义和价值去充实。新批评在五十年代末之后开始走向衰落,然而新批评所倡导并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依然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办法之一。它所提出的反讽、张力等概念,到如今仍然是文学理论和批评的重要术语。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这本《文学理论》,到现在仍然是西方某些重要大学文科专业的通用教材,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这本书分为四部分,共十九章。文学研究的定义和范畴是重要的一部分。首先要分辨文学和文学研究,接着在文学的本质、作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以及总体文学、比较文学和民族文学等各个方面,对文学研究的对象和办法进行分辨和设定。

第二部分考察了文学研究初步阶段资料准备工作的相关问题。在第三部分,本书作者把从传记、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思想以及其他与文学有关的艺术等方面来研究文学的办法称作外部研究,并且分别用一章的内容对其进行讨论和辨析。本书的第四部分是其理论核心,也就是文学的内部研究。在这一部分的引言中,作者明确地宣称:“文学研究合理的出发点是对作品本身进行解释和分析。”他们重点剖析了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还剖析了诗的声律、格律、意象、隐喻、象征、神话,以及小说的性质、模式、文体和文体学,还有文学的类型、文学的评价等方面,最后以文学史这一章作为结尾。本书有两个重要特色值得一说。其一为运用语义学的分析办法,此乃新批评重要的方法论之一;其二是在广泛引证的基础上,对所引证的材料和观点进行辨析,将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多个观点简要纳入评述范畴,并且在具体评述中展现出自己的理论倾向。这本书以一种公允的姿态,对诸家观点采用比较温和的态度,还试图保持宏阔的眼光。即便如此,它仍旧表露出了明确的新批评理论观点,这在本书各个章节的具体细节中都能体现出来。从内容方面来看,全书四个部分中,第四部分“文学的内部研究”占据了二分之一以上的篇幅,这也能阐明上述观点。这里主要讲述本书的前三个部分。



在这一章里,作者首先分辨了文学和文学研究。他指出,文学是发明性的艺术,而文学研究主要是一门知识或学问。在文学研究的具体办法方面,作者对那种将自然科学的某些办法简单沿袭和挪用的观点进行了驳斥。作者指出,文学研究和科学在方法论上虽然都有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比较等基本办法,但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差别。比如,文学研究需要找出对象的个性和价值,而不像科学那样专注于普遍的法则。同时,作者反对将文学作品的个性和独一无二性推向极致,觉得这是一种反科学的做法,夸大了主观性因素的决定作用。这样一来,作者坚信“每一文学作品都既有普通性又有特殊性,或者与完全特殊和独一无二的性质有所差异”。作者的这种叙述是令人信服的。本章最后从阅读接受的角度开始,指出人们极为需要阅读艺术,并且阅读艺术是普及文学修养的基础,然而阅读艺术不能替代文学研究。作者觉得文学研究这一概念已被视为超乎个人意义的传统,它是一种不断发展的知识、识见和判断的体系。在此处,韦勒克明显是在新批评的框架内对“文学研究”进行定义的,并且有明显窄化“文学研究”的倾向。他承认“阅读的艺术对于文学研究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却又将其从文学研究中排斥出去,这明显存在矛盾。后来兴起的读者阅读理论,正是对韦勒克这种观点的一种辩驳,这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

在第二章文学的本质部分,作者觉得要叙述文学的本质,直接前提是弄清楚文学研究的内容和范畴。基于这一点,作者首先对“但凡印刷品都可称为文学”以及“文学就是名著”这两种极端观点进行了驳斥,认为前者把文学的范围扩大化了,而后者则是将文学的范围变窄了。作者接着从语义学的角度对“文学”这个词进行了历史追溯,以此来突出语言和词语的重要地位。作者首先对文学的语言与科学的、日常的语言进行了分辨。在这个辨析过程中,作者推论出虚构性、发明性或想象性是文学的突出特性。接着,通过进一步的语义分析以及在某些文体上所作的具体阐明,作者得出最后的结论:一部文学作品不是一件简单的东西,而是交错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种极其复杂的组合体。作者强调,文学的本质在文学所涉猎的范畴中能最清晰地显现。文学艺术的中心明显在抒情诗、史诗和戏剧等传统文学类型上。这些类型所解决的都是虚构的世界和想象的世界。作者秉持新批评的艺术观念,重要通过语义学的分析办法来揭示文学本体论,而没有在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上作进一步阐明,所以回避了文学的生活本源问题。第三章的文学的作用这一章是沃伦所写,他把文学的作用和文学的本质联系起来,认为文学的作用植根于文学的本性之中。沃伦首先借用了贺拉斯所提出的“甜美”以及“有用”这两个方面,把它们当作辩证的要素,以此来梳理整个美学史。

作者觉得甜美与一种高级的快感相契合,而有用性主要指其具有严肃性和教育意义。当两者在某一文学作品中成功发挥作用时,应该相互交汇,缺一不可。接着,作者对文学中包含的多个价值进行了分辨。像心理学的认识价值、净化作用、对“真理”的体悟、宣传效果、对情感的反映及作用等等。作者认为文学可以有多个作用,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作者在具体叙述中对人物类型中的所谓“扁平”现象很轻视。其实在文学作品里,某些扁平人物是含有一定认知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比如在各国文学中,某些吝啬鬼的形象就很有意义。韦勒克具体叙述了这些亲密联系的具体作用和其必需性。这一切具有说服力。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阐述文学史研究时,倡导一种“透视主义”的研究方式,并且解释道:“所谓透视主义,即把诗以及其他类型的文学视为一个整体,此整体在不同时代持续发展、不断变化,能够相互比较,并且蕴含着多种可能性。”笔者认为,“透视主义”是韦勒克、沃伦将新批评的“文学本体论”与历史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它既坚守了文学本体的美学规范,又充分考虑到了文学本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学形态。这种观点在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批评中,显示出了作者持论的灵活性,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机械论。

他把马克思主义归到了“绝对主义”的行列里,然而却缺乏有力的证据,这显然是既简朴又粗率的。第五章讲的是总体文学、比较文学和民族文学,这是对文学研究的另一种划分方式。作者首先对“比较文学”的历史渊源及演变进行了语义上的辨析。接着指出比较文学有明确的研究范畴,其一为口头文学研究,其二是指对两种或更多个文学之间关系的研究。作者既反对把比较文学与文学总体研究等同,也反对将其与世界文学或总体文学等同。他认为民族文学、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之间既有分辨又相互联系,这是一种辩证的关系过程。第二部第六章论据的编排与拟定是学术研究第一步的准备工作,重要的是一些具体的技术性问题。略。在引言中,第三部文学的外部研究方面,韦勒克承认“文学作品产生于某些条件下,没有人能否认适宜认识这些条件有助于理解文学作品;这种研究法在作品释义上的价值,似乎是无可置疑的”。然而,“似乎”这个词明显暴露出他对这些外部研究持有的疑虑态度。他指责这些外部研究,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因果式的研究,只是从作品产生的因素来评价和诠释作品,最终把作品完全归结于它的起因。韦勒克斥责这种文学研究办法为“起因谬说”。“以文学本身为中心”的新批评思维和立场,让他对文学外部研究的多个办法进行了言过其实的解释,把一种应和的关联性的强调和阐明夸张成了激进的决定论。



文学的外部关系中,把其中任何一种关系夸张成决定论,这是有失偏颇的。但因这就否认或贬低对文学与其外部关系的探讨和研究,这同样也是不公正的。当然,作为一本有着明显倾向性的理论著作,这也是它必然要付出的代价。但在某些具体问题的辨析中,作者极力指瑕这种办法的可靠性。他首先认为传记写作的许多问题并非特殊的文学问题。比如传记家需要解释诗人的文献、书信等,还要解决材料的真伪以及见证人的可靠性问题。最后,还有叙述上的年代次序、素材的选择,以及避讳或坦率直书等情况。韦勒克特别强调了这种普通意义上的传记写作与文学的关系,凸显出的依然是其文学本体论的理论指向。随后他直接对传记家以诗人作品为依据撰写传记所具有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并且从根本上贬低了文学传记的成果对于理解作品本身的重要性。韦勒克把研究视点聚焦在文本和作品上,所以他对传记研究在作者身上获取理论资源的做法表示不满。他极力表明文学具有虚构性,强调作家的生活与其作品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并且将这种关系的强调延伸到了传记资料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中。

他认为文学作品中可能存在某些因素与传记资料一致,然而这些因素经过重新整顿后融入了作品,已失去了原本特殊的个人意义,重点强调的还是作品独有的自足意义。韦勒克认定:艺术纯粹是自我体现,是个人感情和经验再现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艺术作品与作家生平存在亲密联系,但这绝不意味着艺术作品只是作家生活的摹本。无论是戏剧、小说还是诗歌,其决定因素都不是其他的,而是文学的传统和惯例。韦勒克的这些辩驳是很中肯的。然而,为了凸显自己的观点,他的这些辩驳呈现出一种共同的趋向。这种趋向就是将传记文学研究法绝对化或推向极端,从而造成一种决定论。之后,他又对这种情况加以辩驳。他过度地强调了作家生活经验与内在文学体验的差别,对作家的个性和作品的个性之间的差别进行了绝对化的分辨,并且还主张把作家的经验主体和其作品严格地分开。这造成了为了文学作品的独立自足性而将其与作家的亲密联系割裂开来的偏颇。其根本缺点在于对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互动关系的认识存在局限性,把现实生活当作是外在于作品的一种世界存在。他把文学作品的决定因素归结于文学的传统和惯例,就否认或者轻忽了作家具有能动的变革能力以及各自的身体差别。第八章文学和心理学,此章是沃伦所写。

他首先从四个维度对文学心理学的含义进行了解释和分辨:一是从心理学角度将作家当作一种类型和个体来展开研究;二是进行创作过程的研究;三是对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心理学类型和法则进行研究;四是开展读者心理学的研究。沃伦主要通过前三个方面逐一进行了叙述。总体上来说,他的评述较为客观。他把心理学的价值范畴设定在作品的成型过程中,将其称为“艺术创作活动的一种准备”。而他最终关注的,是成型之后的作品本身。心理学之于文学的意义,以及作家的创作始因与创作过程,都不是他在理论上需要加以重视的东西。并称其为“另一类型的社会实践”。他认为在普通状况下,对“文学与社会”的探讨显得较为狭隘和表面。这些探讨是由那些坚持自己某一社会哲学立场的学者提出的。问题涉及文学与一定社会状况的关系,以及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等。基于此,他把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对文学与社会关系的探讨简单地归结为所谓判决者、预言者、告诫者和宣传者的批评,说他们都是依据非文学性的政治和道德原则。韦勒克称:“只有我们理解所研究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5 21:35 , Processed in 0.06457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