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9|回复: 0

京派的文学主张-主张今文学派的是-现代文学史上京派的主张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709
发表于 2025-4-23 15:2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烛虚》五则是散文集《烛虚》第一辑里的五篇散文。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时期,于 1939 - 1940 年集中发表了这些随想之作。这些作品体现了此时期沈从文的思想与情感。《烛虚》五则展现出了沈从文思想的深度与复杂性,同时也暗示了他所受到的诸多影响。浪漫主义思想得以发展,“人的文学”不断深入,对自然和神性充满崇尚,对政府、民族、人类进行批判,这些纷繁的思考相互融合,赋予了沈从文内涵丰富的独特性。他虽自称“最后一个浪漫派”,然而由于这种复杂性所带来的独特性,实际上他的“浪漫”并未形成“派”。《烛虚》的解读有多种,鉴赏者对于《烛虚》题目的理解各不相同。金不换在其卫道文章《“烛虚”和“虚烛”》中给出了一种解法,即“烛虚”的解释应当是“烛”出其“虚”,并给予“虚”以“光明”。沈从文的《烛虚》被视为“人的文学”,它与浪漫派相关,但冯超强的“浪漫”并未形成“派”。沈从文凭借自己的思想之“烛”,将社会之“虚”和人类之“虚”照出。正如他所言:“察明人类的狂妄和愚昧,这与思索个人的老死病苦,同样是伟大的事业。积极的情况下,可以将其当成一种重大的工作;在消极的方面,也不失为一种有趣的消遣。”[3]《烛虚》五则内涵丰富。从内容方面来看,可分为女子教育(一、二则)、社会禁制(三则)、懒惰现象(四则)以及自我陈情(五则)这四部分。这是沈从文对“虚”处的一种烛照。然而,每一部分又都是诸多复杂思想与论述的融合表达。从中能够概括出另外四种分类,分别是浪漫派思想、“人的文学”之深入、对非“人”的抵制以及概念误读。



虽然有这样的划分,但是这四个方面是相互交织且相互影响的,它们共同构成了 1940 年沈从文思想的重要部分。在《烛虚》五则里,沈从文秉持着城市与乡村相对立、普通人与上等人相对立的观点,并且持续对城市生活以及上等贵人进行讽刺和批判。比如在论及女子教育时,要区分“上层妇女必读的《列女传》和普通女子应读的《女儿经》”;他的笔落之处都带有嘲讽意味,像“在上层社会妇女中,这种表示退化现象的类型格外显著且触目”,还有“她仅仅明白自己是一个‘上等人’,一个‘阔人’,也就只是这样而已”;而对于人应当怎样,沈从文认为“人当然应该像个生物”。手足勤劳贴近土地。[6] 这体现了他“乡下人”的创作立场,也是其所属文学思潮派系“京派”的文学主张。在文学思想派系方面,沈从文既被归入浪漫派,又被归入京派,且这二者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完美融合,有时甚至有重合表现。他从京派创作思想出发,关注人生,与政治斗争保持一定距离,强调艺术应具备独立品格,重视技巧,鼓励风格的多样化,对后进予以奖掖,坚持批评自由。同时,在创作内容方面,他选择了乡土文学。在浪漫主义思潮之中,沈从文因社会形势发生变化而走上了边缘化之路。30 年代的田园牧歌型浪漫主义思潮逐渐向中国传统的佛道文化靠拢,这是因为浪漫主义当时力量单薄,处境不佳,然而这种靠拢反过来又让田园牧歌型的浪漫主义变得更加软弱无力。



佛家追求出世,道家崇尚柔静。从人生哲学角度来看,这两者在柔韧方面较为充足,而在刚烈方面则有所欠缺。所以,体现佛道精神的田园浪漫主义,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虽然留下了许多能够展现人性与美的优秀作品,然而却无法以一种积极迎接挑战的姿态,形成一个能够对整个时代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学潮流。但这并不意味着就选择了放弃和妥协。在佛道思想的影响下,沈从文给予自然神性以及完满的审美价值。他认为自然既极为博大,又极为残忍,能够战胜一切并孕育众生。无论是蝼蚁蚍蜉,还是伟人巨匠,都一样在自然的怀抱中,与自然一同存在、一同变化。自然在沈从文的心中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与自然相对比,就能看到“社会的拙象和人的愚心”。自然能给他带来感觉上的清静,也能给他带来思想上的安抚。自然的完满引导他走向对绝对理想的追求,比如在女子教育上,要求“优美理想的人生哲学”[11];在需要安静的时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5 15:58 , Processed in 0.16628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