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5|回复: 0

诚信娱乐-诚信在线娱乐下载官网-诚信在线娱乐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718
发表于 2025-4-24 15:5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报记者 赵丽

小卡牌似乎有着很大的魔力。在暑假期间,有部分学生对集卡非常痴迷。他们一般是从一整盒卡牌里随机抽取卡包,每包中的卡牌数量在 5 张到 6 张之间。有些卡包价格便宜,只需 10 多元一包;而“高级”款式的卡包则要几十元一包。这些卡包是不透明的,玩家在拆开之前无法知晓卡包内的卡片角色或者等级,就像抽盲盒一样,需要“赌运气”。

一些未成年人“集卡成瘾”,已经成为不少家长的心病。

2023 年 6 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了《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简称《指引》)。依据此《指引》,盲盒经营者不可以向未满 8 周岁的未成年人销售盲盒。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进行采访得知,一些商家在盲盒的外包装上清晰地标注了“本商品不得向 8 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出售”,还有些商家在商品销售区域张贴了“8 周岁及以上的未成年人购买本产品,须征得监护人同意”。然而,在实际的销售过程里,销售人员并没有询问未成年人的实际年龄,就把商品给售出了。

未成年人为何会“集卡成瘾”?怎样去规范盲盒销售市场呢?针对这些问题,记者对业内专家进行了采访。

随机性刺激分泌多巴胺

开了一个就还想再开,根本停不下来。盲盒抽卡为何让孩子们如此上瘾呢?盲盒抽卡实际上属于盲盒的一种,它是随机性极高的产品。为了集齐所有款式或者得到自己想要的某种款式,通常得不断进行复购。这种随机性开盲盒的行为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内啡肽等物质,给人带来一种愉悦和满足感,从而形成上瘾的倾向。”在北京从事青少年心理辅导的心理咨询师陈静说。

接触了一些沉迷于此的未成年人后,陈静发现,盲盒拆卡之后普通款居多,大多是平平无奇的那种,但也有小概率能拆到隐藏款或限量款。这个概率本身不高,然而偶尔获得一次这样的体验,却会令人难以忘怀。这种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间歇性强化,使得未成年人对隐藏款或限量款有所期待,进而投入大量精力去购买盲盒,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成瘾障碍。

陈静察觉到,当下盲盒抽卡已然成为未成年人的一种社交行为。孩子们会在朋友圈或者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拆卡以及“端盒”的经历和心得,同时展示自己的收藏。这种社交因素使得未成年人更倾向于购买盲盒,目的是能够参与更多的社交互动。



陈静表示还有好奇心。未成年人往往对未知事物怀有好奇之心,而盲盒凭借其“不确定奖赏”的特性,能够吸引个体去拆盲盒以一探究竟。例如,若抽到自己喜爱的卡片或者“稀有卡”,这对抽卡者而言是一种正向强化,会促使个体继续实施这种行为。盲盒抽卡的随机奖励机制使得个体被强化的行为在单位时间内出现的次数比较多,消退的速度比较慢,进而容易形成成瘾行为。

陈静告知记者,当下尚未有针对“盲盒成瘾”的判断标准。然而,能够依据以下四条来进行判断:其一,在购买盲盒方面花费过多的时间、精力以及金钱,且难以控制购买盲盒的冲动;其二,耐受性有所提升,需要耗费更多的金钱去购买更多的盲盒,才能够达成期待的兴奋感;其三,难以减少或者停止购买盲盒,一旦不购买盲盒,就会感到寝食难安或者情绪低落;其四,购买盲盒对正常的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产生了影响,造成了经济压力,或者诱发了不道德行为(如欺骗、偷窃等)。通过这四条,可判断未成年人是否存在“盲盒成瘾”的倾向。

抽卡套路导致玩家成瘾

商家套路也是导致未成年人“集卡成瘾”的原因之一。

盲盒抽卡的销售模式具有类似赌博的作用。仔细查看商家单方面设定的规则,能发现其中存在诱惑消费者上瘾并促使其进行循环消费的作用。这是商家引诱深度消费的一个典型套路。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的教授任海涛,他同时也是未成年人学校保护研究中心的副主任。任海涛对记者表示,当下盲盒抽卡的生产商以及销售商所制定并运用的销售手段带有诱导性。这些销售手段利用了未成年人的好奇心理,以此来制定抽卡规则和售卖规则,进而刺激未成年人持续获得奖励与满足,促使他们不断进行购买行为,甚至在情感上产生依赖。

任海涛觉得,“集卡成瘾”对未成年人存在诸多危害。浅层次方面,可能会导致财产损失,有些孩子会把大量零花钱用在抽卡消费上;而更深层次且更需重视的是对未成年人心理的伤害,倘若未成年人沉迷于此,花费大量心思去抽卡记卡,就有可能影响其身心发展。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若产品、商品会危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就应当被禁止。从立法目的方面来讲,针对未成年人的盲盒抽卡、集卡以及类似那些能让未成年人上瘾的商品,都应该属于被禁止的范畴。

多管齐下规范盲盒市场

为了规范盲盒的经营行为,促使盲盒经营者加强合规方面的治理,《指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规范:一是明确盲盒经营的各项要求;二是规定盲盒的商品范围;三是强化对盲盒销售的监管;四是要求盲盒经营者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制定负面销售清单。对于某些药品、医疗器械、活体动物、易燃易爆物品等,这些是不适宜进入盲盒领域的,要提出不得以盲盒形式进行销售;对于化妆品、食品这类关系到人民群众健康的物品,要作出限定性的表述。

明确信息披露的范围。盲盒经营者需将盲盒内物品的商品价值、抽取规则以及抽取概率等关键信息,以显著的方式向外界进行公示,以此来保证消费者在购买之前能够知晓真实的情况。

鼓励设立保底制度。盲盒经营者应通过设定抽取时间的限制、抽取金额的上限以及抽取次数的上限等方式,来引导消费者进行理性消费。同时,盲盒经营者要自觉承诺不囤积货物、不进行恶意炒作、不直接进入二级市场。

鼓励地方相关部门制定保护性措施,促使学校周边消费环境得到净化。

陈音江作为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认为,要让《指引》真正落地,其一在于相关企业需积极主动依照相关要求,做到诚信守法经营,自觉承担主体责任;其二在于相关盲盒行业组织要拟定相关自律准则,引领行业自律;其三在于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要在自身职责范畴内,依法履行监管执法职责,若发现违法违规或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就要坚决依法予以查处,同时公开进行曝光。

目前《指引》仅是一个具有规范性的指导文件,未对相应的处罚作出规定。在未来,需要进一步去完善法律法规,把盲盒的法律边界清晰地厘清,以此来推动盲盒行业规范地发展。陈音江如是说道。

需要强调的是,抽卡式的盲盒消费若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不能使用低级趣味的营销手段,而要在提升文化品位和价值上着力,让消费者切实感受到抽取盲盒卡牌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文化元素。陈音江表示,以娱乐或游戏的形式来诱导消费者,尤其是未成年人付出高额费用,然而却无法获得与所付出相匹配的回报。这种典型的畸形消费方式,从一开始就注定无法长久存在。

他提出,监管部门需加强监管。要继续发布一些相关的指导意见,以此引导经营者诚信经营。要用柔性监管对盲盒抽卡等经营模式进行规范,通过这种方式引导盲盒抽卡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诚信经营,让他们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消费体验。

地方有关部门能够出台保护性举措,针对中小学校园周边的盲盒销售进行具体的规范操作,同时对校园周边区域的商家加大监督力度并提高检查的频次。陈音江表示,学校也应当发挥课堂的优势,老师在课堂当中要协助未成年人树立起理性消费的观念,进而引导他们进行积极且健康的消费行为。家长需尽到监管之责,要引导孩子开展更为健康的休闲娱乐活动,让孩子明白玩乐应有度,从而避免沉迷其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5 16:09 , Processed in 0.07427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