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5|回复: 0

汉成帝如何戏剧性地惩治汉朝第一宦官石显?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652
发表于 2024-10-8 12: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元前33年,汉元帝刘熙去世,成帝刘敖继位。成帝即位后,汉朝的臣民都期盼汉成帝能够给汉朝带来新的气象,所以汉成帝确实对汉朝进行了惩罚。一个大贪官,这个大贪官就是汉朝第一个太监石显。

汉成帝是如何惩罚石显的?听起来颇具戏剧性。

汉元帝时期,宦官石显深受汉元帝的信任,凡事都征求石显的意见,石显在朝中的势力逐渐增强。石显掌权后,石显开始疯狂入党,反对异己。由于石显的迫害,朝中许多重要官员受到汉元帝的质问而退出朝廷。有的甚至直接被石显逼死,比如汉元帝。肖望智老师。

汉元帝非常信任石显,所以在整个汉元帝时期,石显在汉朝都是横着走的。直到汉元帝死后,再也没有人能保护石显了。汉成帝即位后,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切除石显的毒瘤,需要一个突破口,才能切除石显的毒瘤。

此时,一直与石显勾结的宰相匡衡,是汉成帝继位后第一个弹劾石显的人。匡衡将石显的罪行一一列举,报告给汉成帝。经侦查,石贤犯罪证据确凿,应判处死刑。然而汉成帝考虑到汉元帝刚刚去世,于是决定将石显贬为庶人,送回原籍。

于是石显就因为同伴匡衡的背叛而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一代太监石显就死在了同伴的手上。

匡衡之所以弹劾石显,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石显已经被汉成帝看穿了。汉成帝是绝对不会容忍石显的。如果汉成帝亲自除掉石显,难免会留下一些话。如果石贤自己出事的话,这件事就不一样了。汉成帝不会留下什么坏名声。

石显死后,匡衡曾做过一段时间的官。事实上,匡衡当宰相的能力还是可以接受的。汉成帝不想碰匡衡,但匡衡与石显勾结,汉成帝就看不下去了。还压制了他。他是一个朝臣,也做过一些坏事,比如迫害平定西域小国的陈汤。好在陈唐态度不错,并没有影响他的心情。

既然匡衡做了大逆不道的事,得罪了朝臣,官员们就不能放过匡衡。他们收集了匡衡的罪行证据,汉成帝无力为他辩护,最终将匡衡贬为帝位。匡衡,平民,归国几年后病逝。

因为语文老师无法告诉孩子们,匡衡长大后,成了一个与奸诈宦官勾结的贪官。毕竟这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是不好的。老师只是想鼓励孩子们学习,不想让他们学不好的东西。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匡衡是如何从一个勤奋好学的人变成一个贪官污吏的呢?匡衡怎么了?

其实,穿墙偷光不就是机会主义吗?而且这本来就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但是穿墙偷光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那这东西就不一样了。人们赋予了这个东西一些神奇的意义,让这个不文明、不礼貌的东西变成了闪闪发光的励志故事。

您是否好奇古代蜡烛有多贵?你买不起吗?如果你在某人的墙上凿一个洞,不是一切都会被看到吗?说实话,这叫偷窥癖。

再说了,凿别人墙的事本来就该隐瞒,怎么会有人知道呢?难道是邻居发现了,觉得匡衡的好学精神值得称赞,所以向匡衡宣传了?

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不敢说,也不敢问。

然而,匡衡小时候,家里并没有多少钱。他的家族世代务农。到了匡衡这一代,匡衡也非常爱读书,所以他想尽一切办法打工赚钱来维持学业。匡衡出仕之前,生活确实不错。苦的。

匡衡为何读书?要想出仕,幸好西汉的选官制度向百姓敞开了一扇大门,那就是汉武帝设立的考察制度。因为有考察制度,匡衡相信自己读书还有希望。所以我每年都会报名参加这个考试。



不知道是匡衡的学术能力差,还是他的学历有限。匡衡参加了九次考试才通过了C级。后来他成为文学毕业生,负责文书工作。如果匡衡只有这份工作,那么匡衡就根本没有工作了。我不会再出人头地了,幸好匡衡有一技之长。

匡衡擅长什么?

匡衡的性格非常风趣幽默。匡衡也喜欢“诗”,对“诗”的理解也非常透彻。匡衡所阐释的《诗》,非常深刻,有趣。很多人喜欢听匡衡的讲座。 《诗》,匡衡发现有人喜欢他的《诗》,觉得很有成就,就经常向人说起。久而久之,匡衡讲授“诗”的名声就传开了。

后来,很多达官贵人,甚至当时还是太子的汉元帝,都对匡衡产生了好感。

汉元帝是一位热爱文学的儒家弟子。汉宣帝时期,汉元帝虽然喜欢匡衡,但却无法提拔他。毕竟汉宣帝是当时的一家之主。另外,汉宣帝不太关心文学和“诗”。寒冷的。

但汉元帝非常喜欢他,所以汉元帝即位后,就提拔匡衡,任命匡衡为郎中、郎中。

因此,因为汉元帝的赏识,匡衡第一次走上了汉朝的政治核心。如果匡衡是一个没有野心的读书人,他可能会满足于这样的官职,但是匡衡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的学习是为了升官发财,匡衡开始想办法获得一个职位。更高的地位。

恰巧汉元帝沉迷于天象论有一段时间了。善于捉弄人的匡衡抓住这个机会,上书汉元帝,劝说汉元帝“不要铺张浪费,而要任用能臣,合理安排”。高效的制度,近贤臣,远离小人。”

匡衡的话并没有什么毛病,看上去也有道理,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个道理谁都能说出来,却抵挡不了年少无知的汉元帝。汉元帝读了匡衡写的竹简,认为匡衡懂事、宽容,应该升迁,于是汉元帝将匡衡提拔为光禄大夫、少府太子。

就这样,匡衡从一个小小的博士一跃成为了一名博士生。到了汉朝最强大、最忠诚的三公九卿之位。

匡衡的升迁,大部分是因为汉元帝的偏爱,一小部分是因为匡衡的利用。匡衡升职后,恐怕就在想,自己升职有那么容易吗?多么神奇啊。

要知道,在汉元帝之前,很多官员都多年勤勉工作。他们经历过公务员谏父母、做官的经历,很多政绩并不一定足以爬到高位。

如果匡衡是一个胆怯懦弱的人,他不会这样做,但匡衡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所以即使是光禄大夫和太子也无法满足匡衡的权力欲。

接下来的几年,匡衡主要做了两件事,那就是给汉元帝讲《诗》,哄汉元帝,然后做好做官的工作。匡衡几年的时间就很好地把握了这两点,所以后来匡衡就顺利升职,这次到了御史。

后来,前宰相韦宣成病逝,汉元帝任命匡衡为相,封安乐侯,辅佐皇帝,处理国家政务。就这样,匡衡靠着《诗》能说好话,也不知道能不能处理好政务。能力,成功做到一人以下、万人以上的职位。

汉元帝初期,匡衡就是靠着这两招才保住了宰相的地位。然而,后来宦官石显的势力越来越大,汉元帝也逐渐变得越来越荒唐,匡衡感到了危险。 ,再这样下去,万一匡衡有一天不小心得罪了石显,他就会被石显杀死。

匡衡权衡利弊后认为,如果自己无法与石显抗衡,那还不如与石显联手。于是,凿墙盗钱的匡衡开始了他的贪官生涯。



其实,当贪官无非是拉帮结派、铲除异己、贪财色欲等等,但这些事情听起来很刺激。不管这个人有没有良心,如果他能肆无忌惮地做出这些事情,那也是很有趣的了。

于是匡衡就这么做了。他是否具体做了每一件坏事,历史上没有记载,但匡衡确实是为了铲除异己而做的。

虽然汉宣帝统治时期西域基本平定,但西域一些国家依然反复无常,在投降和叛乱之间反复跳跃。西域有一个国家叫郅支国,正是这么做的,突然在西域开始反抗汉人。当时西域总督甘延寿、陈汤看到郅支来势凶猛。如果不及时控制,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甘延寿与陈汤联手,谎传圣旨,调兵平定郅支。

虽然是假传圣旨,但毕竟是对国家和平稳定的一大贡献。应该根据功绩给予奖励。至于假传圣旨,会被皇帝忽视,所以应该不予理睬。不过,石显认为,如果论功绩赏赐的话,甘延寿和陈汤都升官了。当这两个武官势力强大之后,就会威胁到石显的利益。

于是,石显决定拉拢宰相匡衡,反对甘延寿、陈汤的升迁。他以他们假传圣旨为借口,极力杀害甘延寿和陈汤。

所以晕头转向的汉元帝实在是有点拿不定主意,所以并没有给他们升职或者封号。但后来大臣们看不下去了,纷纷为甘延寿、陈汤说话。汉元帝这才苏醒,将甘延寿扶上帝位。延寿、陈塘均被封为侯爵。

石显见甘延寿和陈汤大了,非常着急,一有机会就弹劾了这两人。后来,经过石显和匡衡的不断洗脑,汉元帝后来将陈汤贬为平民。

这也是历史上一件非常有名的事情。毕竟,错误太明显了。汉宣帝年间,曾发生过误传圣旨的事件。当时的情况几乎是一样的。汉宣帝虽然没有给当时的将领封侯,但也没有受到惩罚。如果汉元帝有点脑子,看看他父亲的所作所为,他就不会因此惩罚陈汤。

由此可见汉元帝是多么愚蠢。

后来汉元帝死了,汉成帝继位。汉成帝早已对石显的行为感到厌恶,所以他一上台就找了理由惩罚石显,将其贬为庶人。

此前,匡衡也知道,汉成帝即位后,首先要对付的是石显。匡衡记得他和石显曾联手铲除异己。他担心自己受到石显的连累,于是反手弹劾石显贪官污吏。各种犯罪。

所以汉成帝没有判匡衡有罪,但群臣却看不下去。他们不能容忍一个贪官继续担任宰相,所以上书弹劾匡衡。后来,匡衡的各种贪污腐败、枉法行为被曝光。匡衡被发现后,汉成帝将匡衡贬为庶人。

其实当贪官是有技巧的,只是匡衡做得比较粗暴,让别人有机可乘。再加上匡衡并没有取得汉成帝的信任,成为汉成帝的心腹。他没能拉拢新皇帝,还得罪了他。这就是匡衡失败的原因。

至于匡衡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其实也是很自然的。匡衡本人就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投机取巧的人。这并不是说机会主义不好。这种事情其实与善恶无关。从汉元时期的政治环境来看,都说大臣只有与他人合作才能生存,所以大多数处于匡衡地位的人实际上都会做出与匡衡相同的选择。

诚然,人是环境的产物,匡衡作为宰相并没有表现出什么过人的能力。他为了保住官位不得不这么做,所以匡衡成为贪官也只是适应环境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5 14:15 , Processed in 0.07948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