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8|回复: 0

警惕!文字识别类小程序或致涉密信息在互联网曝光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652
发表于 2024-10-8 13:5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前,各种强大的应用程序充斥着互联网,尤其是微信等社交媒体的流行。微信小程序等无需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随处可见,无需付费即可随时使用,实现了应用“触手可及”的梦想。在这些小程序中,有一类文字识别小程序深受广大用户的青睐。机关、单位工作人员。

使用这种小程序,您可以直接通过手机对纸质文档和信息进行拍照,并从手机相册中选择图片进行智能识别。识别出的文字甚至可以根据图片中的文字段落进行智能打字。用户不再需要通过计算机键盘逐字手动输入。大大减少了排版工作量。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识别出来的图片会被发送到小程序开发者的服务器进行计算、识别,并最终存储。一旦输入的信息保密,就等于“暴露”在互联网上。

图文识别原理

一是纸质摄影。如果内容是保密的,即使存储在本地,也是非法操作,更不用说第三方小程序了。小程序之所以方便,是因为处理是在“云端”而不是本地。手机上无需下载任何软件,节省大量空间。不过,这也带来了一个安全问题,那就是信息必须通过网络传输到“云端”,也就是说,即使文字识别小程序服务器还没有开始转换,此时的机密信息也已经被在线的。



第二个是文字识别。文本识别技术包括一系列相对复杂且专业的算法,但无论如何处理,对象都是机密文档。中间环节越多,流程越长,泄露的秘密就越多。当图片转换成文字后,数据通过网络从云端传输到用户的移动客户端,呈现在你的眼前。看上去只是几十秒的事情,但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几次信息处理和几次网络传输。 。

三是信息化应用。一般转换后的文本必须通过网络传输,比如通过微信手机传到PC,或者直接转发给别人,即使不是通过微信群,而是点对点传输,无论哪种传输方式,只要是在互联网上,就意味着互联网正在泄密。

综上所述,即使你有一定的保密意识,知道不能通过网络传输,只要用这种方法实现文字识别,即使保存在本地,信息也已经失控了。

案例分析

案例:2022年,市某机关工作人员李某收到上级下发的保密文件后,为了尽快完成相应的实施方案,李某对该保密文件进行了拍照并处理通过微信图片文字识别小程序。文本识别后,发送到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转换为文档进行编辑。随后,李某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分析:本案中,李某为了方便起见,采用图文识别机密文件的方式,导致机密文件泄露。他相信,这些秘密除非发给别人,否则不会泄露。这是保密意识淡薄、保密知识缺乏的具体表现。从拍照(扫描)到传输到非保密计算机进行编辑的过程中,李某多次违反保密法律法规。首先,他对机密文件进行拍照以识别身份,然后通过手机微信将其发送到非机密计算机上。机密文件通过网络传输到云服务器,转换成文本,从云服务器传输到李某的手机上,违反了“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不得在手机上存储、处理、传输”的规定。 ”;第二,李某在涉密计算机上非法编辑涉密文件,违反了“非涉密计算机、非涉密存储设备不得存储、处理国家秘密信息”的规定。通过简单的几个步骤,李某就将该文件多次在互联网上传输,给机密文件的安全带来了巨大风险。



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

第三章 保密制度

第二十四条 机关、单位应当加强保密信息系统的管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三)使用非涉密计算机、非涉密存储设备存储、处理国家秘密信息;

第二十六条 禁止非法复制、记录、储存国家秘密。

禁止在互联网等公共信息网络或者没有保密措施的有线、无线通信上传输国家秘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5 14:12 , Processed in 0.08406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