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2|回复: 0

新传考研舆论考点全解析!舆论八要素及答题元方法都在这了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439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舆论向来是新传考研里的关键考点。除基础理论概念、互联网舆论概念外。怎样开展舆论监督是重要内容。后真相时代舆论的特点也是重点。政府如何应对舆论同样是考试核心要点。

今天的大伟答题专栏,带你找寻舆论专题的答题元方法。

1.舆论:舆论八要素

2.舆论概念辨析

3.李普曼的舆论观

4.阻碍公共舆论形成的三大障碍

5.舆论的形成

6.社交媒体环境下舆论生存的特点

7.后真相时代的舆论特点

8.舆论的应对方式

9.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

10.政府应对舆论危机的方法

基本概念—

1.舆论

重点:舆论八要素

舆论是公众针对现实社会以及社会里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是公众针对现实社会以及社会里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态度。是公众针对现实社会以及社会里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意见。是公众针对现实社会以及社会里各种现象、问题所表现出的情绪。这些构成了舆论的总和。舆论具有相对的一致性。舆论具有强烈程度。舆论具有持续性。舆论会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舆论会对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舆论中混杂着理智的成份。舆论中混杂着非理智的成份。

这里涉及舆论的八个要素。分别是舆论主体、舆论客体、舆论自身、舆论数量也就是一致性程度、舆论强度、舆论韧性即存在时间、舆论对客体的影响、舆论质量。舆论主体只能是公众。所以“官方舆论场”和“公众舆论场”的说法违背“舆论的主体是公众”这一定义。只能称作官方意见和公众舆论场。舆论是自然生成的、自在的意见形态,有组织的意见并非舆论。在一定范围内,持有某种意见的人数若低于整体的三分之一,因无法对整体形成精神压力(产生影响),这些意见便不能被视作舆论。

是否属于舆论不能随意判定 必须有证据证明所说的“舆论”确实是舆论 某种意见表达强度微弱 或经舆论调查强度接近“中立”或“无所谓” 这种意见不能算作舆论 若舆论未对舆论客体当事人造成任何精神压力 这样的“舆论”不是舆论 属于“今天天气哈哈哈”式闲谈 舆论和意识形态不同意识形态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政党的主导思想。舆论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强烈影响。不过两者并不完全等同。

2.舆论概念辨析

重点:新闻、传媒、意识形态、个人、公众

新闻和舆论不同。新闻是对客观发生事实的叙述。新闻记者描述一件事,完整描述或选最精彩片段描述出来,任务就完成。舆论是社会中自然产生的自在意见形态。它无法控制。人们想发议论就发了。它是自在意见形态,不是自为的。自为是有组织的。有组织的意见不是舆论因而 新闻和舆论 是有一定关系的 但却是两回事 “新闻舆论”这种说法 并不科学

传媒并不等同于舆论。有一篇名为“论社会舆论对道德建设的作用”的文章。该文章讲述大众媒介在道德方面应怎样引导舆论。然而作者错误地将大众媒介等同于社会舆论。媒体是舆论的载体。理论上能够这么讲。但传媒是否真的代表舆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某些情形下。传媒不一定代表舆论

意识形态不是舆论。意识形态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政党的主导思想。舆论会受意识形态强烈影响。但两者不完全等同。舆论不等于意识形态。

公众不是舆论。公众是舆论主体。但公众并非舆论本身。当公众尚未感知舆论客体时。若要向公众宣传某种观念。可以说向公众进行宣传或者引导公众。而说引导舆论则不通。因为这方面舆论尚未出现

个人感觉不等于舆论。不能仅凭个人感觉就称“舆论认为”。即便领导人、人民代表、著名社会活动家的意见,也不能随意替代舆论来“认为”。要有确切材料证明所说内容确实代表舆论。

3.李普曼的舆论观

框架:精英观点、局内人、代理者

李普曼觉得,存在客观障碍。还有主观障碍。这使得公众很难清楚知晓所有事情。舆论是公众对事物的理性认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以不可能形成正确舆论。更无法实现民主。在《公众舆论》中李普曼对舆论能促进民主的观点提出质疑。他觉得舆论形成过程很可疑。人的认知存在诸多局限。像教育水平、生活环境以及对不同新闻事件的了解程度等,都会对人们的认知能力产生影响。再加上有限信息中存在人为操纵。所以“舆论”不足以成为决策参考的重要标准。

李普曼拥护精英政治观。他把政治参与人群分成“局内人(代理者)”与“局外人(旁观者)”。他觉得精英的“局内人”掌握着最充足信息与智识。如此便能做出最正确政治决策。大众身为“局外人”,没有足够时间精力。只需评判政策正误就行。拥有否决权的大众能防止精英“局内人”损害大众利益

4.阻碍公共舆论形成的障碍

框架:李普曼的理解视角

1.政府的检查制度与保密措施

2.记者报道新闻时的“刻板成见”

3.受众自身的原因

第一,政府的检查制度和保密措施。李普曼觉得新闻并非等同于真相。特别是政府发布的新闻,更多的是一种宣传。政府为了进行宣传,必定要在公众和事件之间设置某种屏障。这屏障也就是新闻审查。可以这么说,李普曼看清了官方新闻的本质。它不是新闻,而是政府为达成目的的宣传。这是形成公共舆论的一个极大障碍。二战时英国使媒体为战争宣传效力,对媒体实施一系列近乎简单粗暴的政治、经济管控,在新闻内容方面削弱新闻的客观性与真实性。战争破坏了原有的新闻传播体制及发展进程,新闻媒体投身于战争。

第二,记者报道新闻时存在“刻板成见”。“刻板成见”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观念与印象。它常伴随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及好恶情感。记者因自身知识储备不足,无法对所采访事件都精通。所以对事件难以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因此记者报道新闻时难以保持客观中立态度。往往会加上自身对事件的理解。即自身对事物认识的“刻板成见”。所以报道出的新闻与事实真相相差甚远。

第三是受众自身的原因。受众接触的机会有限。受众接触的时间有限。受众的注意力有限。人是社会性动物。人总是属于某个特定社会群体。所以人们接触外部世界时。不可能对每件事都了如指掌。接触不熟悉的事物时。会带入所属社会群体的模式分析事件。这是刻板成见形成的重要原因。此外 因客观世界和个人精力有限 人们大多通过媒介获取信息 然而受众接收的信息是经媒介机构“二次加工”的 故而受众从媒介中获取的关于世界的认识与实际客观世界有很大出入 这便是李普曼所说的“拟态环境” 其次 传播隔阂导致编码 解码误置李普曼觉得语言并非能完美传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个人或群体处于不同意识形态或文化背景时。思想会有很大差别。价值观也会有很大差别。在传播过程中。就会出现误解或曲解传者意愿的情况

生成机制—

5.舆论的形成

框架:舆论场效应的三个条件

研究舆论形成过程 要涉及舆论内容的文本研究 舆论强度研究 舆论存在空间内居民态度的实证研究等多方面 若研究普通社会生活中的舆论形成过程 为同时把握上述几个方面 需实时跟进调查 才能知晓舆论发展各阶段的强度和人们的态度 这对研究提出了较高要求

网络论坛出现后,“网络意见”形成过程在技术上能被跟踪观察。这些意见的强度,可从网络论坛中网民每时每刻的发帖数量得到一定程度反映。然而,表达意见的人在一定范围内具体有多少,能否推及整体,目前技术上难以把握。所以,掂量网上舆情时,我们要常问自己:这是舆论吗?

这里着重讲讲一种特殊舆论形成的情形:舆论场效应的三个条件。一定空间中,人们相邻密度越大。人们交往频率越高。那么形成舆论的可能性就越大。空间开放程度越大。形成舆论的可能性越大。空间相互感染因素越多。或者兴趣、利益吸引力越大。形成舆论的可能性越大。要是这三种情形于同一个空间一同出现。或许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形成某种强烈的煽情舆论。并且会即刻带来破坏性的共同行为。

还有一种宏观的舆论现象,即社会动员带来的社会认识落差。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属于一种改革。改革往往需要进行社会动员。动员通常要展现美好的前景。然而改革的实际进展常常落后于动员时所做的承诺。于是就出现了亨廷顿所说的如下公式:社会动员/经济发展=社会挫折感。所以“适度动员”成为把握舆论的关键一环。不能把一切描绘得过于美好。也不能说得很糟糕。不然动员就毫无意义

6.社会化媒体舆论生成特点

框架

1.舆情聚集快,周期短

2.舆论多元、分散,成真正的网络“公共领域”

3.基于关系传播的“舆论场效应”凸显

第一,舆情聚集速度快,周期短。社会化媒体让舆论发酵、生成以及扩散都很迅速。社会化媒体降低了公众言论表达的门槛,公众能够在相关法律与道德框架内发表个人意见和态度。借助社交媒体的议题设置,分散于网络的“民意”聚合时间大幅缩短,这为舆论发酵奠定了基础舆情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里呈几何级数传播扩散。其聚集速度极快。通常情况下,舆情从生成到演变成热点只需一至两天。个别舆情事件甚至以小时、半天来计算。与此同时,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阶段,社会里各种矛盾突出。网络中涉及公众利益的事件频繁发生。舆论热点呈现出多元化形态。舆情迭代周期短。舆情变化和反转的频度大幅加快。

第二舆论多元且分散形成真正的网络“公共领域”。哈贝马斯认为随着社会发展公共领域外延逐步扩大但其作用却愈加微弱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处于私人领域与公共权力领域之间。它向所有公民开放。由对话构成。目的是形成公共舆论。体现公民理性精神。主要以大众传媒作为运作工具。是一个批判空间。当下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阶段,利益主体变得多元化。这使得社会舆论以及网络舆论呈现出多元且分散的状况。社交媒体里广大网民个人意见得以汇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

第三,基于关系传播的“舆论场效应”突显。舆论形成,除内容外,传播渠道和空间是最重要因素。社交媒体时代,以社交媒体为载体的虚拟空间成基于各种关系传播的舆论场。不同身份公众,因共同利益、共同兴趣,或因对话题看法、理念和倾向趋同,形成不同舆论群体,“舆论场效应”渐显。

7.后真相时代的舆论特点

框架

第一,主体的多元化趋势使得舆论变化更具突发性和动态性。

第二 公众诉诸情感很重要 个人观念表达也很重要 其重要性已远远超越客观事实本身

第三,公众的戏谑和狂欢推动热点议题迅速转移。

2016年《牛津词典》把后真相确定为年度关键词后,后真相一词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后真相指的是“情绪和个人理念影响公众意见,事实真相变得无足轻重的氛围”。后真相来得迅猛。一方面它和当前新兴媒体蓬勃发展、社交媒体广泛应用相互关联。这体现出当前媒介变革的典型特征。另一方面还和众声喧哗的不确定状态中事实的分崩离析相关。马璇与焦宝在《后真相时代次生舆情的成因及其应对》一文中。总结了后真相时代舆论的三个特点。

第一主体的多元化趋势让舆论变化更有突发性和动态性。在网络里舆论表达于不同主体间。有时呈现众声喧哗。有时呈现窃窃私语。真相只有一个。而后真相时代主体多元并非基于对真相的追求。而是基于意见观点的表达依赖社群媒体的部落化传播增加了。这带来舆论主体分裂。造成不同社群间出现信息沟通壁垒。甚至加剧社会群体撕裂。使得多元主体的信息诉求和表达越来越呈现“网络社群巴尔干化”特征。

第二公众诉诸情感以及个人观念表达的重要性已远超客观事实本身铺天盖地迎面而来的真相使公众无法冷静思考事情来龙去脉人们的情感诉求被无限放大甚至淹没了理性讨论在形塑公共舆论上诉诸情感和个人理念可能比客观事实更有效这正是后真相一词希望传达的特征和情绪

第三公众的戏谑与狂欢促使热点议题快速转移。一段时间以来从江歌案至携程虐童事件。从北京驱赶所谓“低端人群”到红黄蓝虐童事件。公众始终以戏谑语言、狂欢态度。在情绪主导的舆论场中参与并推动热点议题转移这种戏谑表达是受众不理性的表现。这种狂欢态度也是受众不理性的表现。从某种意义讲,按主观想法断定事实是对新闻的“曲解”。这对建构良好社会舆论环境无帮助。这对塑造良好社会舆论环境无帮助。

舆论应对—

8.舆论应对的方式

框架:

第一,速报事实

第二,慎报原因

第三,重在逻辑

有学者针对舆论回应的逻辑提出了舆情回应三步曲。第一步是速报事实。第二步是慎报原因。第三步是重在逻辑。

第一,速报事实:突发舆情出现后,政务部门要快速响应,越快越好。即便事实没调查清楚,也能通过政务新媒体发布如“已关注,正在核实,后续消息将第一时间公布”这样的简短信息。不必等到得到最终真相才迟缓回应,如此有助于掌握舆情应对的主动权

第二,慎报原因如下: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政府回应要强化宣传纪律。要解决口径统一问题。需指定信息出口,可提前做好预案。如此能避免因信息发布混乱和口径打架而导致次生舆情。此外在实战操作中特别要注意的是重大突发事件参与处置常涉及多部门。因为信息来源渠道不一样。所以获取的数据、细节等会有出入。因而不宜片面采用单一信源。需反复核实后再发布。

第三,重在逻辑:新媒体内容制作要求逻辑严谨。网络事件在新媒体环境中被放大议论。这为各知识领域的网民进行事实逻辑上的发散式推敲提供了可能性。官方回应信息和网民事前推测。在某种意义上既可能存在重合。也可能存在分歧或背离。这要求官方文本。尤其是关系到事件的演绎逻辑、定调定性方面。务必格外斟酌注意。避免事件关键质疑点模糊不清。

9.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

要全面理解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关系。需要在认识上有所提升。这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达成。

第一,以正面报道为主,并非意味着只能讲正面,不能讲负面。关键在于处理好主流与支流、全局与局部、成绩与问题的关系。要搞清楚个别真实和总体真实的关系。需把握好平衡。在宣传的整体上呈现主流、成绩和全局的正能量。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物的全貌。

第二,对于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对于意见大反映多的问题。要积极予以关注报道。要及时进行解惑释疑。要引导心理期待。要善于开展批评和报道。要通过新闻报道推动工作改进。

第三 对重大原则问题 明显的大是大非问题 不能当绅士 不能做“看风派” 有的问题 本来就是党和政府坚决反对的 不能闪烁其辞 不能让群众产生误解 不能好像在包庇这些事和人

第四要保障所报道事实真实可靠。好事坏事皆如此。新闻真实容不得丝毫马虎。否则即便最真实部分也会让人感觉不真实。要防止简单“一因一果”判断。注意一因多果、一果多因、互为因果、因果转换等复杂情形。对问题分析要客观。不要把自己置于“裁判官”位置。

一件事实出现了,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一旦报道不符合实际,其传播的影响都是负面的。真实是新闻报道的关键。新闻是对事实的讲述,要依据事实来描绘事实。把复杂的因果关系以“裁判官”的身份主观地说成“一因一果”。这样不仅无法讲清事实本身,还会引发新的问题,传播效果是负面的。比如一些有关“医患冲突”的新闻。只有揭示新闻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复杂联系。只有揭示新闻事实与语境之间的复杂联系。只有揭示语境。才能引导群众理解事实。群众才不会以偏概全。

又如,2016年2月6日19时28分,有网友在“篱笆网”发布一篇网帖。网帖名为《有点想分手了……》,发帖者称自己是“上海女孩”。春节前,她前往“男朋友”家乡江西过年。第一顿饭让她“吓一跳”,随后她逃离江西。春节期间,该网帖不断被转发,引发诸多话题,涉及中国农村问题、地域歧视以及青年婚恋观等方面由该帖衍生的话题、文章在各媒体平台的点击量总计1.1亿次。2月14日,有一家党报轻信了网络所传的“事实”。2月21日,这个故事被证实是假的。该党报还专门为此发表了相关评论《农村,想说爱你不容易》,期望引导社会舆论该评论导向积极。然而主流媒体未调查事情真假。仅依据网络传言就“就事论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帮助传播了谣言。还扩大了事态后果。将一个社会话题强行放大成全国性矛盾。不利于营造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

第五,有些没什么特别意义的事,不报道不会有社会影响。但一旦经媒体报道,尤其是连篇累牍、不厌其烦地报道,就会被放大。这会造成社会缺乏精气神,散掉人心。这样的报道没有贯彻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

这类新闻在网络上数量不少。比如2016年6月10日,笔者打开电脑时,某网站跳出“十大新闻排行榜”。其中依次有:女子怀孕4个月仍有月经且肚子会乱动(新!)、大爷种600株罂粟用来抹酱当凉菜吃、孩子嗜睡父母怀疑保姆喂晕车药、男子偷价值3万锦鲤煮火锅吃(新!)、赵薇穿红裙吸雪茄显得霸气十足(新!)等等。难道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新闻就是这些吗?这类新闻充斥网络媒体,导向存在错误,根本谈不上以正面宣传为主。

第六,一些领导机关和干部应对舆论监督具备一定承受力。不能一碰到敏感复杂问题,就采用“捂盖子”等方式应对舆论监督。在关键时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承担新闻信息发布者角色。各级党委和政府还要承担权威定调者角色。出现负面事实,早说优于晚说。出现负面事实,自己说胜过别人说。

有的地方与部门常打着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旗号压制媒体舆论监督。此情形在信息社会造成掩耳盗铃般的传播效果,明显产生负面效应。这是对正面宣传为主的一种曲解。2011年3月1日于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谈到,没有矛盾便没有世界与发展矛盾与问题普遍存在。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要惧怕遇到矛盾和问题,要敢于正视它们。不要绕开矛盾和问题前行,要同群众一起想尽办法及时正确解决矛盾和问题。新闻舆论工作也应这般。

第七,正面宣传需用心用情开展。如此才能让群众爱看爱听。堆砌套话、官话的宣传无法达成正面宣传目的。用单一模式面对不同接受群体进行宣传,可能会适得其反

10.政府应对舆论危机四个层面

框架

第一,检察院介入:适用于公众对执法部门心存疑虑的情形。

第二,媒体报道:对冲网上猜测与无理批评。

第三,专家发声:以专业权威释疑解惑。

第四,政府调查:还涉事主体清白。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网络舆情》执行总编辑祝华新觉得,危机出现以后,政府借助第三方公信力来解围,这是化解舆论争议的重要办法。具体而言,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检察院介入:适用于公众对执法部门心存疑虑的情形。比如,在非正常死亡等恶性案件或群体性事件中,若公众对执法部门执法行为有疑虑,检察院迅速介入。这能修复公众在法制框架内解决问题的信心。还能提振这种信心。

2007年山西洪洞发生“黑砖窑”事件。最高人民检察院迅速行动。派出两位检察官前往山西洪洞县。对当地行政部门可能存在的渎职行为展开查处。“黑砖窑”里少年儿童和智障人的遭遇。让人既震惊又悲痛。检察院及时介入。有助于修复民众安全感。也有助于恢复社会信心。

第二,媒体进行报道:对网上的猜测以及无理批评加以对冲。2012年,郑州龙湖正式开始蓄水。当时举行了一场仪式,有官员和群众参与,河南省副省长也出席了。承办蓄水仪式的广告礼仪公司在现场铺设了红地毯。这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波。网友予以讥讽,称如今官场奢华的做派,甚至发展到湖里面都要铺红地毯。很快大河网上出现了现场采访记者手记。手记披露了几张至关重要的照片。照片显示副省长等领导干部曾离开红地毯。他们站在水边泥泞砂土地上考察。红地毯并非只为领导服务。周边群众、建设工人、媒体记者也能在地毯上留影纪念、采访报道。因郑州连续下雨。湖底沙土松软。很多人在湖里举行仪式。不铺地毯易陷入泥沙、跌倒摔伤。工程地毯花费不超3000元。这几张照片和现场记者的说明很给力,为领导干部解了围。

第三,专家发声:凭借专业权威来释疑解惑。2011年,“阴性艾滋病”问题引发舆论关注。卫生部严肃表明,“阴性艾滋病”仅是恐艾症状,无需惊慌。然而舆论仍半信半疑。直到抗击“非典”英雄钟南山院士带领团队。针对60例来自全国16个省市的自述疑似艾滋病毒感染人员。进行了系统临床观察。还进行了病原体检测。之后宣布了研究结论。即“我们不认同‘阴性艾滋病’的说法。因为没有他们罹患艾滋病的证据。目前还没有找到未知的病毒”这群人出现的症状,不只是源于‘恐艾’心理因素,还包含一些已知病毒感染。钟南山发声后,网上质疑言论大幅减少。

第四,政府展开调查,还涉事主体以清白。2013年,有传言称潍坊市诸多企业借助高压泵通过深井排污。山东省环保厅派遣调查组前往潍坊进行暗访。执法人员对疑似存在“高压泵深井排污”情况的企业逐个展开现场检查。针对一些受舆论关注的热点企业,还邀请了媒体记者、民间环保志愿者以及举报人全程参与。省、市、县三级环保部门进行了长达半年的反复调查。调查后没有发现“高压泵深井排污”的实例。最终还了企业清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5 06:58 , Processed in 0.06334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