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回复: 0

历代书法家探索笔法,创造比喻法助领会用笔要领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328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法注重的是笔法,然而笔法有时直接来讲确实不容易阐述清楚、表达明白。那该如何是好呢?不得不说古人很有智慧,历代书法家以及书法理论家持续不断地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提出了诸多具有独到见解的用笔方式。这些书家,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越发觉得“笔法”极为奥妙,有时很难用直白通俗的语言文字精准表述清楚,所以,他们创造了一种“比喻法”,也就是用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来类比如何用笔,以此让自己和后学者领悟并掌握笔法的要领。现在选出以下9位书法家主要的16个用笔“比喻”,大致按照时间顺序罗列出来与同道共勉。

1.用笔如“鹰望鹏逝”

李斯是小篆的“鼻祖”,李斯也是用“比喻”阐述笔法的第一人,“鹰望鹏逝”这个比喻是他所说(也有学者认为是蒙恬的话),原话是用笔法要先急回后疾下如鹰望鹏逝,意思是作书用笔要像苍鹰捕食那样先在空中飞翔回旋观望,看到“目标”之后疾速下飞贴近捕捉,意思是作书用笔要像鹏鸟捕食那样先在空中飞翔回旋观望,看到“目标”之后疾速下飞贴近捕捉。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书者在笔头着纸之前,要先在空中摇曳取势,做好落笔的“精神准备”,看准笔性、纸性、墨性、字体、字意,考虑好布局、风格,然后迅速下笔,这样才能捕捉到预想的书写效果。清代书法家朱和羹说:“能像秋鹰搏兔一样,在高空中翱翔,目光四射,用笔之法就掌握了。””“鹰望鹏逝”法,也被称作“摇笔”。

2.用笔如“游鱼得水,景山兴云”

这两个比喻是李斯在同一次所说,所以放在一起阐述,其总的意思是用笔不要做作,而要自然舒畅,要像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无拘无束,舒展活泼,要像景山——大山上升起的云朵一样,飘然、悠闲、自在,意在强调从大自然的美中悟出用笔的规律来。

3.用笔“犹若登阵”

中国书法史上,将兵法引入书法的第一人是汉丞相萧何。他在《论书势》中提到,夫书势法,犹若登阵,变通并在腕前,文武遗于笔下,出没须有倚伏,开阖籍于阴阳。他把书法的笔势、笔法比作登阵作战。登阵要随机应变,用笔要善于变通,这在于用腕;登阵要调兵遣将,用笔要安排好点画;作战贵在神出鬼没,用笔要有起有伏;作战要能展开和集结,用笔、结体要善于处理好擒纵、提按、曲直、粗细、断连、起止、正欹、舒敛、向背、方圆等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

4.“笔是将军”



书圣王羲之曾担任“右军将军”,他对毛笔的神奇作用有独特见解,他在《书论》中说下笔不用着急,而要迟缓,他还问为什么,他认为笔就如同将军,所以必须迟缓稳重,书圣为何将笔比作指挥作战的将军,是由于二者存在共同之处,将军的一个命令关乎战争胜败、土地得失、人员生死,书写时笔一落纸墨便成形,字的生命(骨肉气血神)无法改变 。因此,书者下笔时,要审时度势,谨慎从事,不可操之过急,就如同将军发布作战命令一般。王右军还曾将笔比作大刀、长矛,其对“字”的生命有着生杀予夺的作用,所以用起笔来一定要慎之又慎。

5.用笔当如“锥画沙”,如“印印泥”

这是初唐四大书家之一褚遂良在《论书》里说的原话。“锥画沙”“印印泥”是两个展示笔意的著名术语。它们是从事书法的人必须知道的概念。“锥画沙”的意思是,长矛一类武器或工具的锥锋画进平沙地。沙形两边会凸起。中间会凹成一线。在纸上用笔。要像“锥画沙”那样。笔锋走在线条中间。不显起笔、止笔的痕迹。墨迹浮在线条两边,让人感觉凝重,突出,劲险,立体,呈现出富有质感、力感、涩感的效果 ,“印印泥”是讲用笔要如同印章印在粘性紫泥上那般,深入有力且清晰可见,从而营造出布置均正、形体端严、黑白分明、圆静有力、刚柔相济的效果 ,这两个比喻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了中锋用笔、注重藏锋后所达成的“用笔之妙” 。若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才算领悟到了“入木三分”的中锋用笔“诀窍”,才算领悟到了“力透纸背”的中锋用笔“诀窍”。

6.用笔如“孤篷自振,惊沙坐飞”

唐代书法家张旭谈到用笔时说,“孤篷自振,惊沙坐飞,余思而为书,而得奇怪” ,“孤篷自振”指用笔要像孤单飞篷草浑身摇动,触动奋起、翻转奔逐 ,“惊沙坐飞”指用笔要像受震动的沙子自然飞起来,奔放纵逸、豪情激荡 ,张旭绰号“张颠”,精晓楷法,草书最为知名 。这句话的意思是,他看到了上面两种自然现象,领悟到了书法(草书)的用笔,笔势因此有了新奇的变化,达到了期望的“振飞”境界 。

7.用笔如“屋漏痕”

“屋漏痕”是在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与向他求教的僧人怀素对话时所说的,颜真卿是“颜体”书法的创造者 ,原话全文是 :“素曰 :‘吾观夏云多奇峰 ,辄常师之 ,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 ,惊蛇入草 。又遇坼壁之路 ,一一自然 。’真卿曰 :‘何如屋漏痕?’素起 ,握公手曰 :‘得之矣!’这里,有“醉素”之称的怀素,谈到自己的用笔体会时,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分别是夏云奇峰、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坼壁之路,应该说他对用笔已经很有研究且很有体会了。然而颜真卿却不这么认为,他一言以蔽之曰“何如屋漏痕?”怀素听了之后,顿时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不禁肃然起敬,握着对方的手欣喜高呼“得之矣!”可见,“屋漏痕”的比喻形象、贴切、准确且经典 。“屋漏痕”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 ?唐代以后,书家对此多有解释 ,多数人的观点是指中锋或藏锋用笔 ,即“言不露圭角” 。

今人沈尹默在《书法论丛》中有比较明白的解释,他说“屋漏痕”是这样的:雨水渗入壁间,凝聚成滴后才开始徐徐流下来,其流动并非径直落下,而是必定微微左右动荡着垂直流行,在壁上留下痕迹。从沈尹默先生的解释能够看出,这个“痕”的“形象”具有自然的特点,具有涩势,具有质感,总体是垂直的。要是用毛笔蘸着墨汁书写,能够达成这样的效果,那么就进入到了笔法的最高层次。“屋漏痕”,是针对用笔要求以及艺术效果的一个极为有名的形象化比方,是有志于研习书法的人必须知晓的概念。需要指出的是,怀素的“四个比喻”也值得借鉴。其中的“坼壁之路”,说的是墙壁自然开裂处的“裂纹”,这种“裂纹”天然清峭,没有人为布置的巧妙。如果用笔能像这样,点画一定会浑然天成。这一比喻也常被后人引用。

8.用笔如“长年荡桨”



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在《山谷题跋》中提到,元佑年间他的书法,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位。后来他晚年进入三峡,看到船头把篙的船工荡桨,于是领悟了笔法。这里“长”字念“涨”音。“长年”是长江三峡人对船头把篙船工的称呼。“长年荡桨”意思是船工荡桨。黄庭坚是在1101年56岁时乘船路过三峡的,所以说是“晚入峡” 。黄庭坚多年来一直为“用笔不到”“笔意痴钝”的情况而苦恼,到了晚年,他乘船经过三峡,看到船工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有节奏地前俯后仰,把船桨推出再挽回,一去一返,动作协调自然,从船工摇桨自然“到位”的动作中,黄庭坚领悟到了用笔怎样自然“到位”,从此以后,他用笔开始像船工一样悠然“荡漾”,一扫“痴钝”的笔意。后人评价黄庭坚的书法作品,说其“飘动荡漾” ,大概是得益于长年荡桨 。黄庭坚活到61岁 ,一生都极为重视用笔 ,他曾说 ,古人工书没有别的诀窍 ,只是会用笔罢了 。他还说 ,凡学书 ,要先学用笔 。黄庭坚从“长年荡桨”中领悟到“飘逸”的笔法 ,这是他多年研究笔法 ,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后朝思暮想“顿悟”的结果 。

9.用笔如“折钗股”

南宋词人姜夔,也是音乐家和书法家,在《续书谱》中说道,折钗股要做到曲折且圆,还要有力。钗是妇女发髻上的首饰,通常由韧性良好的金银材料制成,一般由两股合成。“折钗股”是一种笔法,是在笔画转折处用“金银钗”的形象作比喻 。意思是,用笔到线条转折之处时,笔毫要平铺,锋要正,要圆,不能扭曲、不能偏斜。这样能使转折处的线条如同折弯的“钗股”。线条表层要圆畅、均称,内部要劲健、含力,显出宽闲圆美之态。后代书家对这一比喻多有解释。清代书法家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说:“折钗股者,如钗股之折,谓转角圆劲力均。”

李斯、萧何、王羲之、褚遂良、张旭、颜真卿、怀素、黄庭坚、姜夔等9人有16个比喻,这些比喻涉及用笔的重要性、观念、姿势、动作、技巧、效果等各个方面,它们是“笔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书法”的重要传统之一,也是历代书家传授的用笔“真经”(对这些比喻的可行性也有不同认识),踏入“书道”的人不可不知这些比喻 。但“比喻”终究只是比喻,它不过是对事物本质的一种“靠近”,并非事物自身,习书者在实践里只能参照,不可拘泥,毕竟“杀猪杀尾巴——各有各的杀法”,上述9人都是书法大家,他们每人对笔法的感受,也就是比喻,各不相同 。

为便于记忆,笔者将上面比喻连句为“用笔口诀”:

笔是将军,好似登上战场。如鹰观望、鹏鸟飞逝,像游鱼得水,似景山兴起云朵。常年划动船桨,惊起的沙砾飞起,孤篷自行振动。有夏云奇峰之态,有坼壁之路的感觉,如惊蛇入草,像飞鸟出林。有锥画沙的痕迹,有印印泥的效果,有折钗股的形态,有屋漏痕的模样。领悟其中的奥妙,用笔一定能够达到神妙的境界。

需要指出的是,翻阅典籍时会发现,宋代之后也就是元、明、清的书家,在探讨用笔方法的“比喻”方面,基本上是对唐宋之前的说法进行重复、注释以及延续,很少有具有独到见解的新比喻。所以笔者也只选到宋代之前。从这个侧面能够看出,宋代之前,关于如何用笔,已经被研究得比较透彻了。所以,想要学习书法的人,在学习以及把握用笔方法的时候,应该多去看宋代之前的书法理论著作,还要多看宋代之前的经典墨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5 03:15 , Processed in 0.08281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