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回复: 0

你留意过孩子的称呼吗?背后暗藏的心理和情绪值得深思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185
发表于 前天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ello,大家好,我是豆芽妈妈。

你平日在意过孩子的称呼吗?

对一个人的称呼,其实背后暗藏着变化的心理和情绪。

比如说,女性长大成人,尤其是结婚生子之后,会称呼自己的亲妈为“妈”,无论人前还是人后,都表里如一;

但是对婆婆来说,当面会称呼对方为妈,然而在私底下,还是会用“婆婆”来称呼,这是因为婆婆内心并没有完全把对方当作自己的亲人,而且也不相信彼此真的能像母女一样情深 。

对于一些年纪较大的女性而言,在生活沉重压力的笼罩下,在亲情的牵扯束缚中,有时会受母爱的束缚影响,哪怕是亲生母亲也会给自己带来诸多困惑,称呼也会呈现出别样的样子 。

身边有的姐妹会把亲妈称作“老太太”或者“皇太后”,语气里带着三分亲昵,还有七分无奈,称呼的时候好像是在安慰自己,别跟她计较 。

拥有语言表达能力的人类着实很奇特,不同的称谓,哪怕只是一字的差别,差异也是相当大的,其背后或许隐藏着深刻的心理变化。

“听孩子叫妈,心里失落感涌现”

很多女性朋友直言,相比较孩子第一声奶声奶气地叫“妈妈”,那一刻幸福被声音具象化了 。

孩子说话变得越发顺畅,不停地喊“妈妈”,一天要喊几十遍才肯罢休,非要把妈妈喊到厌烦不可。

直到有一天,孩子冷不丁喊了一声“妈”,这位有着丰富内在体验的妈妈,突然感觉在情感方面有些接受不了了。

一位宝妈进行了分享,她把8岁的女儿放回老家仅用了一个暑假,一次在视频聊天时,原本亲亲热热称呼“妈妈”的女儿,居然开口闭口直呼“妈”了 。

那一刻,宝妈说自己心里猛地一震,强烈的失落感涌上心头,居然呆呆地愣了一两分钟,才回过神来。

很多姐妹都经历过类似的心路历程,她们表示,自己没办法接受孩子突然喊“妈” ;

孩子喊了一声“妈”,这一声喊得干脆利落,仿佛在瞬间,就把母亲诸多的情感寄托给剥离了。

孩子只是换了一个称呼,却成了妈妈情感澎湃的来源。

大宝今年14岁,他是个大小伙子,身高快一米八了,正处于变声期,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用稚嫩清脆的声音叫“妈妈” 。

现在的他,别看声音略带公鸭嗓,颗粒度很大,可唤起我们时,还是“爸爸、妈妈”地叫,他自己并不清楚,或许是习惯造成的 。

但是这称呼让我们感觉很受用,有时我们会反思自己,是不是对他太过苛责,没有让孩子快乐成长,有时我们会责骂他,急躁时还会动手打他,他作为大小伙子,咩咩哭,十分伤心 。

反倒是妞妞,两三岁的时候,就抑扬顿挫地叫着“妈、妈”,小小的人儿略带狡黠,喊得一本正经,看起来十分独立,样子十分可笑。

可见,孩子称呼的变化似乎并非随年龄增长而改变,更多是心理上的变化,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是急于跳出原生家庭、保持自我边界感和独立性的宣言。



“妈妈、妈和老妈”,称呼背后的心理变化

对于孩子称呼的改变,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观点,每个人好像都有自己的想法要说 。

一位宝妈讲,闺女撒娇喊妈妈时,通常喊妈,在特殊情况下喊老妈,而在最特殊的时候喊母亲大人 。

有宝妈讲,她儿子四年级了,都开始叫她老妈,她当时还以为孩子是嫌弃她年纪大了呢。

也有宝妈幸福地讲,闺女称呼自己为“妈咪”,这让自己觉得怪不好意思的 。

其实,孩子对母亲的称呼发生了变化,从“妈妈”变成了“妈”,又从“妈”变成了“老妈”,这种变化确实反映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发展轨迹。

第一,婴幼儿期喊“妈妈”:寻求安全感

据了解,全世界的小朋友,基本上开口说的第一个词语,都是“妈妈” 。

妈妈这个词的发音,很容易被发出,它符合婴儿的语言习惯,同时也体现出宝宝对母亲的喜欢与信赖。

有人说,孩子小时候喊妈妈,是在寻找一种安全感。

安全感是孩子内在不可或缺的东西,可以使其安定安心。

也许在宝宝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也许在宝宝刚出生依偎在妈妈身边的时候,也许在宝宝趴在妈妈身上吮吸乳汁的时候,妈妈无意识或有意识地与孩子互动,这些都让宝宝觉得,妈妈是安全感的来源。

孩子声声呼唤“妈妈”,此时妈妈能迅速回到他身边,这让孩子心里极为踏实。

第二,少年改口叫“妈”:希望独立

根据某项进行跟踪调查的研究,小学阶段,年龄在6至12岁的孩子,“妈”的使用频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其占比从一年级时的38%提升至六年级时的67%。

“妈,我回来了” 。

“妈,我饿了/渴了”。

“妈,我的XX东西在哪”。

……

一位上了四年级的小同学,曾理直气壮地告诉大人,叫妈会显得自己独立,表明自己不再是个小孩子了。

香港大学研究发现,单音节称呼时儿童自主决策意愿更强。

小学中后阶段的孩子,在青春期之前,心理上处于断奶期,他们渴望断奶,希望长大,不再过多受父母管教束缚,其内在世界开始变大变强,父母不再是他们的全部。

他们觉得除了父母之外,还有更多人和物值得去探索与关注,所以称呼从之前娇滴滴、带着些撒娇意味的叠声词,变成了简洁干净的单声词。

第三,青少年调侃“老妈”



脑科学研究有这样的发现,青春期的孩子在称呼“老妈”时,脑电波监测会显示,前额叶皮层的活跃度更高,而这反映出理性思考 。

发小家的儿子16岁,上高中之后,变得越发不爱说话,发小每次敲门进入屋内,想和孩子聊一会儿天,都会被孩子不耐烦地赶走,孩子还会说:“老妈,别再唠叨了。”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独立觉醒,身体和大脑处于日益变化的状态,且发育相对滞后,存在不对称情况,内在有叛逆扭曲,对母亲的称呼,由之前完全信任、渴望独立,转变成半调侃、半打趣、半无奈的状态。

其实,这时候孩子喊“老妈”,这并不代表着一种疏远,相反,这是孩子内在渴望平等对话的一种象征,也是孩子渴望和平相处的一种象征。

《解码青春期》这本书指出,存在这样一些孩子,他们看起来叛逆,让人难以接近,而这些孩子都需要父母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青少年和父母的相处时间,相较于婴幼儿时陪伴孩子的甜蜜期,大为减少,每天平均不到半个小时,实际上孩子比我们所看到的更渴望我们陪伴。

称呼的背后,也代表着孩子渴望交流、平等对话的一种信号。

家长的应对之策

孩子对母亲的称呼会发生变化,这是在其成长过程中自然出现的语言现象,也是自然发生的心理现象,家长要理解称呼变化所具有的心理意义,要观察称呼背后的情绪,应坦然接受,不要强行纠正。

l "妈" ≠ 疏远,而是孩子成长的自然表现。

不要让自己过于敏感脆弱的心,给孩子带来困扰,一定得让孩子称呼你为“妈妈” ;

少年期的孩子对家长的称呼从之前的“妈妈”变成了“妈”,家长需要改变之前的语言模式,不再把孩子当作宝宝看待,要采用商量的语气和孩子交谈;

多用这样的句式“你看这样可以吗?”

“老妈”并不等同于不尊重,它有可能是孩子表达亲密的一种方式,比如以朋友式的方式相处。

不要因为称呼引发争执;

要是孩子以亲昵的语气称呼“老妈”,那么可以用幽默的方式回应:“行,那就当老妈吧,反正我永远都是你妈~”

要是孩子使用“老妈”,同时伴有翻白眼或者不耐烦的表现,这有可能是处于青春期的逆反现象,此时要避免硬碰硬,先冷静下来,然后再进行沟通。

总之,不管孩子的称呼怎样改变,母爱的本质都不会改变,孩子对我们的依赖不会变,孩子对我们的信任也不会变。

希望我们凭借爱与包容和孩子构建起良好的关系,使他能够成为他自己,让他在家庭里获得滋养并实现成长。

你家孩子都会如何称呼你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4 22:22 , Processed in 0.19281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