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0|回复: 0

秦灭六国之战:结束诸侯割据纷争,建立中国首个大一统王朝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883
发表于 2024-10-9 22: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简介:秦六国战争,不仅是战国末期最后一场诸侯兼并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封建统一战争。战国末期,七侠中日益强大的秦国,在秦王嬴政的带领下,用了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10年时间,灭掉了北方的燕国、赵国,灭掉了中原。韩、魏、东齐、南楚六国结束了春秋以来五百多年的诸侯纷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君主政体——秦。向。秦王的政治改革被称为皇帝,大名鼎鼎的秦始皇,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战争过程

联韩灭赵

秦国进攻赵国之前,按照李斯、魏辽的计谋,利用奸细挑起燕赵战争。燕赵战争爆发后,秦国以援燕抗赵为借口,开始攻打赵国。秦军从西、西北、南三个方向进攻赵国,但重点攻击赵国南部,使赵军陷入两面作战、两面夹击的困境。秦始皇十一年冬,燕、赵两国交战,秦派王翦率军进攻太行山兰屿战略要地。这片秦国觊觎已久的战略要地,被秦国一举消灭,从而打通了西进的道路。面向通道进攻邯郸。秦杨睿率军进攻汉阳(燕、豫以北),成功攻克,使邯郸西北方向失去了屏障。秦寰禄大军从南阳出发,攻占了野邑的安阳。此时,秦军已经推进到邯郸以南,与赵国都城邯郸仅隔漳水和几座城池。虽然每路都有三十万秦军,但在攻占上述地区后,却因赵国二十万大军的顽强抵抗而被阻击。后来,经过连续的战斗,秦始皇将攻赵的南北三军组织成独立的作战部队,由桓鲁指挥。始皇帝十三年(前234年),这支新军再次进攻南赵。寰鲁避免直接渡河,而是渡过漳河下游,绕过赵呼鸾军侧翼,进攻邯郸东南的平阳。两军在平阳交战。赵军大败,十万人被杀。赵将胡战死。赵王任命北方边疆名将李牧为统帅。李牧的军队曾歼灭十万匈奴侵略军。它在边境地区势力强大,战斗力最强。李牧率军回到赵国,立即在宜安飞下一带与秦寰禄军交战。他给了秦军沉重的打击,几乎将其全军覆没。只有欢鸾司令和几名侍卫冲破逃走。韩国是七国中最小的一个,但地位却是最重要的。它挡住了秦国从函谷关向东的道路。秦欲兼并六国,必先灭韩。这就形成了秦、韩之间持续不断的战争。经过秦国的多次进攻,韩国的土地逐渐缩小。于是他表示愿意成为秦国的诸侯。秦始皇十七年、汉王安九年(公元前230年),秦派内侍腾率兵再次攻打韩国,以彻底灭亡韩国。韩无力反抗。内士腾指挥秦军攻克韩都,攻陷韩王安,攻陷韩王安。取得的汉地改称颍川县。就这样,汉成为了当时六国中第一个灭亡的国家。

秦始皇十五年、赵王迁四年(前232年),秦国南北出兵伐赵。赵军统帅李牧决定先集中兵力,从北面进攻来犯的秦军。获胜后,他便从南面进攻秦军。李牧指挥的赵军敏捷敏捷。先是沉重打击了攻打范武的秦军,然后尾随追击,将秦军赶出了赵国境内。随即返回南方,向南进军。其势头势不可挡。秦军沿漳河闻讯,不战而去。上党等地的秦军也纷纷撤退,不敢再战。秦军第三次大规模进攻失败。赵军虽然在李牧的指挥下屡战屡胜,但损失之后却很难再补充兵力。仅靠现有的军队无法长期对抗秦国,必须立即寻求外援。此时楚国、魏国已经衰弱,燕国和赵国关系也不好。只有联合齐国,获得齐国人力、物力的支持,才能与秦国抗衡。秦国也察觉到了赵国的企图,立即派出一批兵家到齐国进行游说活动,极力破坏齐国与赵国的联盟,孤立赵国。秦泽没有放过机会,再次发起大规模攻击。

秦始皇十七年、赵王迁六年(公元前230年),赵国发生大旱,次年秦国再次对赵国发动大规模进攻。秦军派出南北两军,并调动了一些少数民族部落士兵参加战斗。赵军在大将李牧、副将司马尚的指挥下,继续与秦军作战。秦军虽然奋战,但并未分出胜负。秦王及其谋士认为秦两次攻赵都被李牧挡住了,觉得军事上无法取胜,于是使出了反常的战术,花重金贿赂了奸诈的赵王宠臣。郭开在赵王面前散布谣言,诽谤李牧和李牧。司马尚企图造反。赵王不加分析就贸然罢免了李牧、司马尚,任用赵聪、颜雎为赵军统帅,并误杀了名将李牧。

赵王迁陷入了秦国的阴谋,为秦国灭赵铺平了道路。赵琮敌不过王翦,很快被秦军击败。赵聪被杀,颜雎收拾残部,返回邯郸守军。奸臣郭开被秦国收买,愿意为秦国效力。他用多种方法劝降赵王。赵公子甲坚决反对,主张战斗到底。他带领宗族和宾客参加了保卫首都邯郸的战斗。然而赵王失去了斗志,任由奸臣郭开操纵,下令开城投降秦军。

秦国攻陷邯郸后,赵国灭亡。嘉亲王逃到代地(今河北省蔚县东北)称王。公元前222年,秦将王弼攻打戴国,灭戴国。嘉亲王自杀(或迁居西戎)。建立了250多年的赵国最终灭亡了。

灭魏之战



赵国被秦灭后,秦国欲南下灭楚,但中间还有一个魏国。魏国虽然只剩下都城大梁附近的一些城池,但终究是秦国进军楚国的障碍,所以他决定先灭掉它们。魏,再攻楚。原本魏国处于“世界枢纽”,战略地位优越。然而,由于频繁的战争,魏国的实力大大削弱。这些年来,他们在强大的秦国的攻击下,节节败退,不断割地求和。魏国河以北的领土被吞并了。秦始皇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秦出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秦朝统帅王贲认为大梁城墙坚固,短时间内难以攻克,于是从沟渠引水淹没大梁城。经过三个月的战斗,城墙倒塌了。魏王佯装投降,被王贲所杀。魏灭亡,秦建地为东郡。

灭楚之战

秦军灭赵、灭燕、并魏后,又大举进攻楚国。当时楚国还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大国,拥有今河南西部和东南部、山东南部、湖北、湖南两省,洞庭湖以东,以及江西、安徽、江苏、浙江.此时楚国尚有与秦作战所需的实力。秦始皇认为,曾经率领数千人马在燕水追击燕王丹并取得胜利的年轻勇猛的将领李信是率兵攻楚的理想将领。于是对他委以重任,问李信如果出兵攻打楚国,需要多少兵马?李信道:“也就二十万人吧。”始皇又问王建,王建说:“必须是六十万人。”始皇帝不同意王建的意见,却同意李信的说法,当即说道:“王将军年纪大了,何必胆怯!李将军确实勇敢,他的话也确实是。”王健说他的话没有用,感谢他的病。 ,返回平阳。李信受命为秦军统帅,与蒙恬率领二十万大军攻打楚国。李信将兵力集中在颍川县。由于秦楚边境多为平原,没有危险,他认为此战的目的是歼灭楚国的野战部队。李信判断,当秦军进攻楚国时,为了抵御秦军的进攻,楚军会将兵力集中在汝水两岸,即淮阳、上水、上蔡的边境地区。于是决定采取两翼夹击攻势,围歼楚军。于是决定,由蒙恬指挥部分军队,沿汝水两岸挺进,从正面攻击楚军。主力部队由李信亲自指挥。从汝水以南出发,经舞阳、平舆、新蔡、颍邑,绕道楚军左翼。它与蒙恬大军会师,包围了楚军,集合起来,将其歼灭。

秦军消灭了楚国边军的抵抗,从汝河南北向奚、平舆发起进攻,大败楚军。李信军占领平舆,蒙恬军占领本城。秦军没有遇到楚军的重大抵抗。占领两城后,渡过洪河,向东进军。

楚军统帅项燕改变秦军前进方向,孤身深入。他当即率领楚军主力,急速挺进,追击于塘西的秦军,给了秦军沉重的打击。李信大败,率军向城府退去。楚军乘胜猛追,连战三天三夜。秦军连日修筑的堡垒,全部被楚军攻破。七名一级将军被杀。李信的军队损失惨重。多亏了蒙恬大军的掩护,李信才得以突围,逃回秦国境内,没有被俘虏。这是秦统一战争中继义安之战后的又一次重大挫折。

秦军遭受重大挫折。秦始皇虽然觉得自己选帅是错误的,但他灭楚的决心并没有动摇,继续发动灭楚战争。李信兵败后,王翦被任命为秦军统帅。秦始皇迁遵请教,亲自前往王翦的家乡平阳,邀请王翦出任秦军统帅。王渐谢绝,称自己身体不好,不能听从命令。秦始皇执意邀请他出征,并问他有什么愿望。这时,王建说道:“大王不得已才要用臣,而且必须是六十万人。”秦始皇同意了。王翦接替李信成为秦军统帅,率领六十万大军讨伐楚国。秦始皇亲自派王翦来到北京郊外的八水之滨。王翦请求秦王赐予他更多的田地和房屋。秦王答应了他的请求,王翦率兵东进。

根据以往长期的作战经验,王翦知道楚军和赵军都具有强烈的战斗意志,能战能守。楚军刚刚击败了李信指挥的秦军,气势十足,士气高昂。面对这样的敌人,不但没有胜利的保证,而且如果稍有不慎,还会影响到整个战争的未来。因此,王翦进入楚国后,立即命令部队在上水、上蔡、平舆一带筑垒,筑垒,并命令部队不得出战。他们正在休息和待命,因此双方相持了几个月,没有发生任何重大战斗。

楚国对秦军发起大规模东进,集中全部兵力迎战。其时秦朝已灭三晋,无忧无虑。它有大量的物质支持,能够打持久战。楚国无论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远远落后。统帅项燕仍将楚军主力集中在寿春淮河北岸,等待秦军的进攻。楚王责怪项燕胆怯,多次派人催促他主动进攻秦军。项燕的军队无奈,只得进攻秦军,却攻不破秦军的堡垒,秦军不肯出战。项燕无奈,只得率军东去。王翦立即命令全军追击楚军。楚军被郭河所阻。双方交战,楚军大败,东逃。秦军追至秦南,平定了楚地。杀掉楚将项燕后,王翦率军来到了楚国都城寿春。楚国都城被秦军攻陷,楚王熊贝胥被俘。秦军进军秦南,仅仅打了一年多,号称南方第一强国的楚国就崩溃了。



秦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秦派将军王翦、辛胜率兵讨伐燕国。统帅王建定下的目标是直接攻克燕国都城冀城。同时判断燕军必须依靠燕赵公路经过的河流进行抵抗。尤其是燕赵边境较大的沂水河,必须重兵把守,不宜投入主力正面进攻。沂水下游河道又深又宽,渡河困难。如果沂水前面的燕军被沂水上游的山包围着,没有敌意的话,很容易得手。于是,王翦决定用部分兵力从中山(今河北定县)向北进攻燕国。燕军与代郡赵家部的赵军,组织了联军,在沂水河北岸与秦军作战。王翦用秦军主力绕道至沂水上游,将燕代军右翼包围在沂水中。双方在沂水河西交汇。秦军大败燕军,赵军退至代县,残存燕军退至蓟城。秦继续攻打燕国,击败燕军抵抗,围困燕国都城。燕国并没有坚守都城的决心,退守辽东,让秦军轻松攻下冀城。王翦攻克燕国都城后,立即派将军李信率军追击东退的燕军。他们追至燕水,击败了太子丹率领的燕军残部。此时,逃往辽河流域的燕国统治者认为,秦军攻打燕国完全是太子丹刺杀阴谋造成的,灾难源于太子。赵嘉还劝燕王杀了太子丹,献头给秦国求和。于是燕王杀了太子丹并献头求和,但秦军并没有停止军事进攻。

秦军追击燕国残部至辽东。由于地处偏远,对大局影响不大,所以分兵攻楚。大约三年后,秦楚战争胜利结束,楚国大将王贲率兵进攻辽东。燕军无力作战,燕王被秦军俘虏。秦国立即调兵攻打代县。赵嘉率部虽奋战,但最终兵败,悲愤自杀。

灭燕之战

在灭赵的过程中,秦军已经到达了燕国边境。燕王整天惶惶不可终日。看到秦国打败了三晋,想要杀掉他,却不知如何是好。燕太子丹最终想出了一次孤注一掷的刺杀行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227年。刺杀最终失败,秦王政却险些死在荆轲的匕首之下。他对燕国深恶痛绝,立即增兵大举进攻。公元前226年,秦军攻陷燕国都姬(今北京),羲王、太子丹逃往辽东郡。秦将李信率领数千秦军追击太子丹至淹水。太子丹因为潜伏在水里才得以幸存。后来,燕王僖王权衡利害之后,派人杀了太子丹,并将其首级献给秦国,希望能够获得休战,保佑燕国免遭灭亡。燕王逃往辽东后,秦军主力调往南线进攻楚国。公元前222年(秦二十五年),王贲奉命进攻辽东燕国残军,俘虏了燕王熙,燕国彻底灭亡。

灭齐之战

燕军侵占齐国后,元气大减,不再有实力参与东方诸国与秦国的政治军事斗争。在秦军交战,灭赵、韩、燕、卫、楚的过程中,齐国始终袖手旁观,眼睁睁地看着各国被灭亡。昔日,秦赵长平之战的关键时刻,赵国向齐国索取军需。具有政治先见之明的周子曾对齐王说:“赵、齐、楚三国的防御,就像牙齿与嘴唇一样,嘴唇死了,牙齿就冷了。赵国今日必亡,明日齐、楚必受影响。”他主张积极援助赵国。齐景王没有接受这个具有战略远见的建议。此后,诸侯国虽多次联合攻秦,但齐国却回避参战或参战不力,试图讨好秦国。

齐王在位四十多年,晋、楚、燕、秦三国战争不断。齐国因与秦国无共同边界,所以不被攻打,上下盛宴。长期处于和平环境,没有进行军事革命,也没有进行战争准备。在政治上,麻木程度惊人。齐王建本人平庸无能,齐国丞相侯胜也是个贪婪之人。秦国多年来用大笔金钱贿赂侯胜,侯胜服务于秦国远近攻伐的策略。他整天劝齐王建归顺秦国。一点斗志都没有。因此,齐国灭六国时,虽然还拥有七十多座城池,但仍然脆弱。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贲王率军突然从燕南进攻齐国北境,直逼齐国都城临淄。齐国毫无准备,无兵可战。齐国相侯胜劝降齐王,齐王不战而降。齐王被派到这里,饿死在松柏之中。这个贪图享乐而丢了江山的亡国之王得到了他应有的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5 21:29 , Processed in 0.06379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