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9|回复: 0

12 岁女孩自剪刘海引家长群热议,青春期审美你懂吗?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937
发表于 2024-10-12 23:5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林子

刚刚满12岁的小元子上周突然有了一个想法。他拿出剪刀,对着镜子,咔嚓几下,给自己剪了一个酷酷的刘海:几缕头发披散下来,两边剪得整整齐齐。恰到好处的遮盖了原本优雅光滑、芭蕾舞演员般的小额头。

圆子对自己的杰作很满意,而我和元妈却开始百般挣扎——心里明明知道这是青春期到来的正式宣告,却依然过不了母亲对她的审美观女儿。忍了一遍又一遍,我终于脱口而出:“我没精神,也不好看。”

真理子不屑地对我翻了个白眼:“就你一个人说不好看!”我也很不屑,心想:“哼,别人也说不好看你就知道了!”然而,我错了。  最好的朋友们都说:“天啊!太漂亮了!我们也想剪掉它!”



我不是唯一一个犯错的母亲。没过几天,学校家长群不约而同地发起了关于头发和娃娃的“投诉会”。原因是:老师贴了一张高年级寄宿生晚上学习的照片。初衷是希望父母看到宝宝认真的努力,她就放心了,但“天下可怜的父母”,男孩的妈妈第一眼就发现了问题:“头发太长了……”他说他想留长头发……他爸爸说要等到青春期才让他试试,不然他不会知道自己有多丑……”老师说:“没关系。现在如果太长,学校会让他缩短。”另一位妈妈回应:“体验过后,学生就知道了,我不会觉得不酷就继续留头发……”男孩妈妈说:“那就说明我们之间有代沟,审美不一样。” ……”另一位妈妈说:“我家也是理发困难户。”一石激起千层浪,群里立刻出现一长串“+1”——原来家家都有“困难户”,个个都有“同一个孩子、同一个妈妈”。

我手里拿着手机,忍不住笑出声来。记得小时候,我也舍不得剪头发。每次剪头发我都会哭。就好像一个成年人夺走了我的一部分。后来当了老师,非常理解孩子们,默默地教给他们不违反校规、彰显个性的造型设计秘诀;后来,我成为了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有了更多的机会“继续”父母。 《情感、黎明与理性》帮助他们明白:其实头发是内在人格的外在延伸。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它是自己生命和身体的一部分。支配它象征着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发号施令可以无声地传递青春期独立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拥有“创新”力量、过上与父母不同生活的感觉。不仅如此,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头发还与性魅力密切相关。它是人类第二性征的标志之一,也是唯一可以公开展示的性征。

“家庭困难”的父母读完本文后会恍然大悟,进而更加迫不及待地想要解决孩子头上的三千烦恼——免得青春期的荷尔蒙给亲子关系带来更大的伤害。挑战?我想说的是,是时候反思了:当我们强迫孩子剪头发时,我们究竟要“剪”什么?换句话说:“我们真正害怕的是什么?”

孩子们常常出于恐惧而做出选择;相反,成年人常常出于恐惧而做出选择。怕孩子变坏,怕孩子偷懒,怕孩子不够好,怕孩子惹麻烦……所以,他们常常想在孩子身上打“顶尖功夫”。青春期的孩子,试图通过决定孩子的发型来决定孩子的精神面貌和决策。他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对于这个人生主张,父母心目中的理想图式永远不可能和孩子的一样。因此,每一代人都无法逃避不可避免的代际冲突,而时代正是在冲突中不断发展。



妥善处理矛盾,可以实现两代人的共同成长;处理不当,尤其是当孩子的潜意识需求被压抑、剥夺时,有的孩子会选择放弃独立思考和个性化发展,以避免冲突;有的甚至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着实让人心痛。虽然只有极少数的极端案例,但每一个案例都值得所有作为家长和老师的成年人深思。

面对“剪不断、理理乱”的青春期,我们敢让孩子“隔着窗子理头发”吗?能否用专业的“青少年形象设计课程”来代替强制性的命令和规定?您希望您的孩子健康地活出他们认为美好的生活,成为与您和您期望的不同的自己吗?

我向所有人和我自己提出这些问题。作为父母,恐怕只有不断成长,才能“做世界上最重要的事,照顾世界上的一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5 23:24 , Processed in 0.07375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