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0|回复: 0

中国首枚 NFC 邮票发行:NFC 技术创新与邮票的有限性发展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206
发表于 2024-10-18 10:4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来自“脑姬体”,原标题为《中国首张NFC邮票发行背后,NFC技术的“有限”创新》,题图来自:IC图片

你有多久没有写信了?微信不算,电子邮件也不算,就是写在信纸上,装在信封里,然后贴上邮票发出去的那种。

为了显示我的年龄,我最后一次写信是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那时宿舍里电脑还没有普及,远道而来的学生愿意写长信交流“想法”。很快,这个名为“动感地带”的套餐就在校园里走红了。短信、QQ、人人网在同学中流行起来,但那些愿意写长信的人“失去了联系”。

与长信一起消失的,是“不开具回执、不提供查询、不关心赔偿”的邮政邮件系统,以及普通信件上的小邮票。如果我们不是集邮者,我们的生活中很难看到“邮票”的存在。

近日,中国邮政首次发行了一套含有“NFC芯片”的邮票,着实给人一种“杀记忆”的感觉。

该套邮票是中国邮政特制的“第40届全国精品邮票评选”纪念邮票张。邮票内置NFC芯片并嵌入特殊代码,确保每张芯片邮票都是独一无二的。官方表示,这款芯片邮票“体现了高端防伪技术的优势,满足了防伪溯源和信息应用的需求,是中国邮政邮票发行的重大创新,也取得了丰硕成果。”邮票发行和印刷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如今纸币正在失去应用场景的时代,邮票的发行还能有如此“前瞻性”的创新之举,着实让我们感到“时不我待”。信息和数字技术的进步正在迅速淘汰那些过时的技术。通讯工具,但新技术有时可以赋予一些“老物件”新的玩法。

NFC技术曾被IT界寄予厚望,但现实却遭遇“落地难”的尴尬。这次,NFC芯片被植入到邮票中,给我们一种“万物皆可NFC”的感觉。但这只是一种感觉,或者说未来确实存在场景爆炸的可能性,值得探讨。

NFC技术早已“无处不在”

NFC(Near Field)技术是一种融合了非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和互联技术的近场通信技术。它通常将感应卡读卡器、感应卡和传感器集成在单个芯片上。点对点通信功能,含有NFC技术的设备可以在彼此靠近时交换数据。

所谓日用,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事实上,NFC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日常我们使用的公交卡、门禁卡、带有闪通功能的银行卡、ETC、POS机等都是基于NFC技术的应用。然而,每张卡和支付设备仅具有单一功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外出时可能需要携带各种卡片的原因有多种。

NFC的工作模式分为主动模式和被动模式。

主动模式是指当发起设备和目标设备(例如两部NFC手机)互相传输数据时,它们必须主动产生射频场。也就是说,这些设备需要电力来产生射频场。这样可以实现快速连接点对点的短距离网络通信。 。但我们很少使用这种场景,因为我们有Wi-Fi、蓝牙等一系列高效的传输网络。

被动模式是指发起设备需要电力来提供射频场,向NFC目标设备传输数据,并利用主设备的射频场获取电力来接收数据,然后将数据传输回主设备。该模式多用于卡模式和读卡器模式。我们经常用它来刷公交卡、门禁卡、银行卡等……



仅仅列出这些卡片就很累了。我们有没有办法通过 NFC 设备集成这些卡?当然还有,那就是NFC手机。

现在大部分中高端手机都内置了NFC功能,相信很多人都已经体验过。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最方便的就是通过NFC手机绑定公交卡。除了出门少带一张卡外,进站刷卡显然比扫描二维码更方便。因为不需要打卡手机应用程序,所以可以调用二维码,直接将手机背面靠近即可。但识别度较传统公交卡略低,且经常出现“摩擦”长时间刷不了的尴尬场景。

此外,NFC手机还可以支持读取银行卡、身份证信息,还可以用来绑定小区门禁卡、家庭卡,甚至校园卡。但由于IC卡类型、硬件型号、API接口等限制,很少有NFC手机能够清除这些级别。

NFC技术最被期待的领域其实是移动支付领域。由于NFC采用10厘米内点对点非接触式数据传输,其传输效率不如蓝牙,但其连接和识别速度以及安全性都很高。其技术本身已经成熟,过去曾受到银联、三大运营商和移动终端的青睐。得到厂家一致青睐。

然而,由于移动支付的好处如此诱人,移动运营商、手机制造商、银行、软件服务提供商和线下商户都想分一杯羹。早期,各家都有自己的解决方案和推荐标准。标准的分裂导致NFC移动支付前期发展缓慢。 2012年标准统一后,NFC相关硬件开始流行,但他们不想遇到第三方支付支持的二维码支付的兴起。

要完成NFC“刷刷刷”支付,用户需要至少持有一部NFC手机。商户在消费时还必须拥有非接触式POS机等NFC终端。这是典型的“硬件解决方案”。只要缺少任何一个环节,移动支付就很难完成。

二维码的“扫描”几乎都是在软件端实现的。最大的成本可能是打印支付码,即使在煎饼摊上也可以轻松实现。因此,无论从便利性、硬件成本、推广成本来看,二维码支付都远远优于NFC近场支付。

其实,NFC并不是没有努力。 NFC曾经非常流行。其技术优势包括速度快、灵敏度高、安全性高。 NFC移动支付在日本和韩国的渗透率已达到50%至70%。然而,它在中国遇到了两个问题。二维码支付是一个新物种。相比之下,二维码的“便捷”却颠覆了NFC移动支付。

NFC技术几乎已经失去了移动支付场景。还有哪些场景可以使用?这款NFC芯片邮票是一次很好的跨界尝试。

赋予邮票“身份”的NFC芯片

此次发行的纪念邮票与NFC功能如何对接?

据介绍,这套纪念邮票首次在传统印刷工艺中加入120μm超薄NFC芯片。采用先进的安全加密技术写入数据,可有效防止恶意解锁,保证信息存储的安全。 NFC芯片ID与邮票序列码、荧光码一一对应,使每张纪念张都独一无二。

购买邮票的消费者可以安装中国邮政APP,使用具有NFC功能的手机靠近邮票中的“40”字样,读取所选邮票册的唯一芯片ID、邮票编号和H5,以便查看电子邮票。 ,一种基于传统欣赏、研究、收藏的在线互动体验。

更具有前瞻性的是,内置的NFC芯片还可以记录每一次读取信息。通过数据记录和分析,可以实现消费者使用分析、市场云推广、防伪溯源、电子防伪等功能,为区块链邮票的发行奠定基础。

根据官方信息,每张纪念张都有一个独特的芯片,但邮票本身并不包含这个芯片。也就是说,这套纪念张其实只是为了“纪念”和收藏而买的,而不是为了寄信而买的。 。相反,官方为这枚邮票今后的流通、保养和升值留下了空间,可以记录下这枚邮票的流通记录,就像过去名画收藏家喜欢在画作上盖印的“炫耀”功能一样。



因为我们不是集邮爱好者,所以我们可能猜不到这套邮票未来会增加多少空间,但这套防伪、可追溯、在线应用的玩法是可以“借用”给其他老物件的。我们来尝试一下“万物皆可NFC”的尝试?

NFC技术创新“有限”

平心而论,邮票内置NFC实现的大部分功能都可以用二维码代替。二维码也具有唯一性和防伪性。扫码即可获得防伪验证、电子邮戳、互动H5体验。其成本自然比内置NFC芯片低很多,使用寿命也比NFC芯片长很多(一般可达10年)。

但反过来想想,因为邮票本身就具有艺术品收藏的属性,如果把二维码直接印在纪念张上,确实有碍美观。另外,如果二维码被弄脏,将很难恢复,读取可靠性也会下降。 NFC芯片;此外,NFC芯片还具有独特的溯源和记录功能,这是二维码所不具备的功能。

由此看来,“万物皆可NFC”的愿望或许过于夸张,但NFC芯片仍然可以与很多物品集成,只要满足以下条件:

1、不能是低成本、一次性使用的物品,特别是快速消费品。如果您需要有关这些项目的更多信息,您可以使用成本非常低的方法,例如二维码。

2、不能是存储信息时间过长的物品。如果时间超过十年,NFC芯片很容易失效,保存的数据也会丢失。

3、只能介于两者之间。这些物品有一定的使用期限,需要用户经常使用它们来检索信息。而且,考虑到美观等因素,不宜在表面张贴二维码。

当然,上述标准只是粗略的划分。含有NFC芯片的可定制卡可以作为智能标签,写入相应的信息,方便NFC设备读取。例如,将家庭WiFi密码写入标签,可以让亲友更方便地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直接连接Wi-Fi,省去您一一通知、输入信息的麻烦。在车里放一个智能标签,用手机触摸它就可以将手机切换到静音模式、驾驶模式等。当然,这个不太实用。

“万物NFC”的一个典型应用就是智能餐盘。每个餐盘中都植入了 NFC 芯片。每种类型的餐盘都有不同的价格。食客只需将餐盘放在收银台,底部的NFC传感器机器就能准确识别每盘餐盘的价格。每笔订单结算、计算总价、刷卡支付仅需不到2秒。

这不仅可以大大加快结算速度、减少排队,还可以让商户减少人工开销和结算错误。还可以为商家提供菜品的销售数据,减少浪费、损耗等问题。

与NFC邮票类似,未来NFC芯片可以植入玩具人偶、品牌运动鞋、限量版皮包、衣服、工艺品等需要“认证”的高价值收藏品中。还可以植入共享汽车、共享空间、共享物品等场景,主要为设备使用提供使用数据记录,同时用户还可以避免使用个人信息进行账户登录等隐私问题。

总体来说,NFC技术确实有点“生不逢时”。只要有一个可以贴的二维码,就可以替代NFC的大部分功能。甚至连信息记录都可以被APP的账户系统所取代。但正如我们看到的,一些不方便贴二维码的物品,或者物品本身需要采集数据信息的物品,都可以被NFC芯片替代。

不过,未来NFC想要在更多场景中普及仍存在一定难度。商业成本和应用便利性决定了它的使用范围有限。 “万物皆可NFC”,不过是一些“旧物翻新”的噱头。

就像这套纪念邮票一样,大概率会被收录到集邮爱好者的收藏册中。无论如何,邮票的收藏期限还有几十年。到时候,它们就会被赠送或出售。 NFC手机还能用吗?数据有疑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6 08:42 , Processed in 0.06362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