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意识到他们无法用光学显微镜看到原子状物质时,他们会考虑进一步提高显微镜的分辨率,如果其他方法都不起作用,他们只会寻找比光波波长短的光源。还有哪些波的波长比光波短?当然是电子。请注意,这是电子,而不是 220 V ......在家里的电线里
1924 年,德布罗意提出了波粒二象性的假说,根据该假说,电子还具有干涉和衍射等波现象,这被后来的电子衍射实验所证实。汉斯·布什 (Hans Bush) 随后发展了电磁透镜理论。这导致了制作显微镜的新想法:为什么不使用波状电子作为“光源”,然后使用电磁透镜来放大它们呢?因此,1932 年,德国工程师 Ernst Ruska 和 Max Knorr- 制造了第一台透视电子显微镜,这是现代电子显微镜的先驱,Ruska 于 1986 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研究团队提出,利用量子力学的测量技术,可以约束电子束,在稍远的距离感应被观察的物体,一次扫描样品的一个像素,并将这些像素组合在一起,拼凑出整个样品的图像,从而避免损坏实验样品。如果成功,它可以让研究人员看到活细胞中分子的活动,例如酶在活细胞中的功能或 DNA 的复制过程,从而揭示生命和物质的基本问题。
看电影,你一定想看 3D 的图片。同样,长期的 2D 显微成像也让人们感到审美疲劳,因此 3D 成像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共聚焦显微镜已经能够通过移动镜头系统对半透明物体进行三维扫描,并且在计算机系统的帮助下,可以从外观到内部,从静态到动态,从形式到功能进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