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8|回复: 0

当代传统诗词:从被打入冷宫到复兴,理论研究与创作批评逐渐活跃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458
发表于 2024-10-24 23:4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当代传统诗歌在反传统文化思潮的浪潮中不可避免地沦为“弃儿”。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传统文化的日益复兴,传统诗歌也呈现出复兴的趋势。近年来,现当代传统诗歌的理论研究和创作批评逐渐发展并活跃起来。 1998年4月,朱文华发表《浪漫余味论——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中的旧体诗》,提出旧体诗在当代可以延续,但“绝对没有复兴的可能”。 ”次年,陈友康发表长文《论旧体诗的复兴》。 2006年,《新华文摘》转载了郑新淼的文章《旧体诗词创作:从复苏到复兴》。 21世纪头十年,当代传统诗歌研究逐渐受到重视,成为文学研究新的学术增长点。然而,这种理论批评研究和创作实践普遍封闭在自己的圈子里。即使它们偶尔重叠,但它们之间仍然存在许多差距。研究者往往忽视当下的创作,热衷于从“民国”时期的传统诗歌中寻找题材;创作者忽视当前的研究,沉迷于自己的小圈子,沉醉在相互欣赏、相互赞扬中。于是,百年传统诗歌一直被现当代文学研究者拒绝写入文学史。经典作家和当代诗歌作品尚未浮出水面,进入中小学语文课和大学语文系课程有困难;当代传统诗歌创作的“繁荣”“复兴”趋势也被主流文坛忽视甚至排斥;诗坛甚至有“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的说法。近年来,当代传统诗坛内热外冷、甚至圈内出现某种“亏热”的实际状况并没有真正改变。

在这种复杂的文化背景下,为推动当代诗歌学术研究,引导中国当代诗歌发展方向,由中央文史研究院主办的“山水秀雅——中国当代诗歌学术研讨会” 2013年由中国诗词研究院主办,2018年10月13日在北京举行,国务院参事室党组书记、主任陈金宇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央文史研究所所长、中国诗词研究所所长袁行培主持会议。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中国诗词学会、中国诗词研究院等单位领导出席会议。以及国务院参事、中央文史研究馆成员,以及学术界、诗词界、教育界代表、艺术界知名专家、学者、诗人、艺术家70余人世界及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

中国诗歌具有深刻的当代价值

中国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政治影响力、思想凝聚力、道德规范和艺术影响力。它具有激励、鼓舞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具有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作用。它的作用和当代价值是与会者讨论的中心话题。

中国诗歌的当代价值使其具有不可替代性。陈金玉认为:“中国诗歌是中华文化瑰宝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诗歌在认识、教育、审美、培养人民高尚情操和道德境界方面的重要功能,至今仍是任何其他诗歌所难以比拟的。”直到今天,其他文化现象也被取代了。”

中国诗歌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分支。中国诗词研究所副所长蔡世平认为,中国诗歌是历史最悠久、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文化形式。其价值体现在关心国计民生、思考民生根本问题。中国诗歌研究院顾问周笃文表示:“中国诗歌绝不是可供人们展示和欣赏的可有可无的古董,而是穿透时空、直切当代的民族精神的象征,我国领导人经常在政治场合引用古今诗人的诗词,这些名著如此生动、深刻地介入当代政治和经济活动,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

谈论中国诗歌,不能脱离其社会功能来谈论它的价值。湖北省诗词学会会长罗辉将传统诗歌的当代价值概括为“传统诗歌对当代人和当代社会的影响和用处”。他从“强化中华灵魂,凸显传统诗歌的当代价值”出发,从“精神家园,升华传统诗歌的人文价值”和“与时俱进,拓展传统诗歌的当代价值”三个角度论述了诗歌的当代价值。传统诗歌价值的实现形式”。

基于目前中国诗歌的发展现状,我们尤其需要从其自娱功能来看待当代旧体诗的价值。云南汉文化学院副院长、云南民族大学教授陈友康认为,生命的意义存在于过程中,存在的价值主要在当下实现。因此,文学应该关注当下的意义,努力在具体、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寻找诗意。他说:“所谓自娱,主要是指正常情况下的自娱自乐。首先,有大量表达日常生活琐事和社交娱乐的旧体诗词作品,这是一种努力。”它们美化了生活,并强化了一个诗意的体验世界,它们美化了作者自己的生活,帮助读者欣赏和珍惜日常生活的美。你是自由的,生活是快乐的。写诗是一种自由的体验,你可以与他人一起唱歌和评论,并加强社交交流。因此,可以说诗歌创作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的需要:自由的需要,作为社会人的需要。

中国诗歌的当代价值必须从民族特色和文化精神两个方面来探讨。诗歌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最具生命力和代表性的文体。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词研究中心主任赵敏利指出:“中国古代诗歌作为具有‘言志’传统的,表达了诗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理想,体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中国诗歌的民族特色,展现了东方文化的智慧和审美风格,是对世界文学的杰出贡献,也是中华文化参与当代世界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旧式文人和旧式文学活动的价值亟待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认为,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旧式文人、旧式文学创作活动形成了一个文化共同体,这个文化共同体一直存在于学术视野之外。研究。不过,他们的日常交往和文学活动也很有意义,应该被视为共和国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在书写文化史、文学史时,应该关注这些“旧式文人”以及他们留下的诗文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而且,他们运用旧文体,创作了一批反映时代风格和个人情感的优秀作品。

求正、适应变化、​​继承、创新是诗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与会诗人和学者普遍认为,中国诗歌具有生生不息的艺术生命力,在艺术传承和创新方面具有内在规律。坚持“求正求变”,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体现时代变迁,体现时代精神,是当代诗歌发展必须弘扬的原则。蔡世平认为,中国诗歌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和挑战。一是文体语言从文言到白话文的变化,二是大规模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三是信息交流从缓慢到快速的变化,四是传统语言占主导地位的变化。诗歌理论向东西方文学艺术共同治世理论的转变。谈中国诗歌的创新,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寻求变革和适应的策略。



当代诗歌继承与创新中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是新体诗与旧体诗的关系。 《中国诗词》特约编辑刘庆林早年提出“旧体新诗”概念,主张“用旧诗的形式创造新诗,用新诗的观念管理旧诗”。 ”。中国诗词学会会长郑新淼指出,新体诗和旧体诗绝不是对立的阵营,也不是“两个诗界”。他说:“很多传统诗歌研究者和创作者都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割断了传统诗歌的语境。我认为问题没那么简单。旧体诗歌之所以如此重要,在于历史时代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创作陷入了惨淡、乏味的困境,而新诗的兴起和兴起也顺应了动荡时代的特殊要求。”

旧体诗词的传承本身也受到了相关学者的关注。湖南工业大学教授刘荣林着有《晚清四大诗词作家与当代诗歌创作》,剖析王鹏云、匡周易、郑文灼、朱祖谋的词论对晚清诗词创作的意义。当今旧体词的创作。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唐克龙有着独特的视角。他以动物叙事为创作手段,探索当代诗歌的完整性与创新之道。

中国诗歌的节奏问题仍然引起了与会者的兴趣。中央文史馆馆员程宜中批评“诗行七字,说有七韵,有七绝”的现象,实际上败坏了诗的韵律,破坏了诗歌的韵律。传统诗歌的声誉。”他希望更多的人,特别是中国人,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深入学习,再次呼吁将诗歌和韵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新加坡新声诗社会长詹姆士尊权提交了题为《诗歌韵律与韵律新旧讨论序言》的论文。他认为“诗歌的本质无新旧之分,若真要论其新旧,只在于其表现形式和方法,只是一场争论而已”。

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诗词教学协会秘书长张海鸥提出,“古代‘古诗’和‘现代诗’在广义上可以统称为格律诗。意义上来说,它与具有完全自由形式的诗歌并行,可以涵盖当前中国诗歌的所有风格。”在此基础上写《二十世纪格律诗史》是情有可原的。

中国诗歌的继承与创新不仅是一个文学问题,更是一个文化问题。陈友康的《文化失败主义与旧诗的命运》一文,从百年传统文化的兴衰中追溯了旧体诗的未来与命运。他认为,现代人对旧体诗词的态度,对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未来的判断影响很大。文化失败主义是对传统文化价值和命运的误判。然而,“既然整个传统文化都被判定为失败,那么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文学当然也不能孤军奋战”。 “新文学运动之后,旧体诗虽然失去了在文坛的主导地位,但它并没有消失,它逐渐演变成一种具有民间性、个性性和潜力的文学生产和消费活动。”因此,近年来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成为中国诗歌复苏和复兴的深层次文化根源。

“当代诗歌”的“当代”属性、诗歌的艺术属性,是诗歌继承与创新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中国韵律学会会长钟真真明确表示“当代诗歌创作的关键是创新”。需要在题材、内容以及艺术手法、修辞方法、语言表达等技巧上进行创新,最终达到审美层面的创新。北京大学教授钱志熙在北京大学提交的论文《体系共存与作者趋同》中,对中国当代诗歌创作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说:“如果诗歌只是一种群众活动,不产生一定数量的艺术杰作,就不能确定它在中国诗歌未来的发展中占据其独特的地位。”

会议认为,网络诗歌在传承和创新中国诗歌方面具有较强的表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教师谭作文认为,将网络诗歌定义为“发布在网络上的诗歌”过于宽泛。他将其定义为“活跃在网络上、不依赖中国诗词社体系的当代青年诗人”。小组创作的诗歌。”

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马大勇对网络诗歌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网络为主要载体的诗歌创作异军突起。悲悯而庄严的人文情怀、自由深刻的思想指向、正直创新的艺术追求,刷新了当代诗歌创作的面貌,为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奇妙’甚至是‘奇妙’的阅读体验。”网络诗人李子(曾绍礼)从“互联网改变了诗歌写作方式”出发,从“修改会模式”和“搜索模式”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指出,互联网为诗歌作者写作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技术可能性。

《重庆民族诗词》执行主编陈仁德在《我的诗歌创新理念及其实践》一文中,列举了自己的一些作品,并从“如何采用新题材”、“如何运用新词汇”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创造论的视角。 、“如何对待平水韵”等几个诗歌创作中普遍性、根本性的问题,对于当下诗歌创作充满启发甚至指导。

积极创造当代诗歌教育传播的有效途径

培养旧体诗的接受者与培养创作者同样重要。当代诗歌要想长久传承、后继有人,离不开诗歌教育和传播。

旧体诗的传播问题首先是接受者的问题。广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大兴认为,作者与读者之间应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他抓住了旧体诗传播中“缺乏自己的接受者”这一制约旧体诗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分析了旧体诗缺乏接受者的原因,并指出了旧体诗如何才能培养自己的接受者。程宜中强调,要向中小学语文教师教授诗歌韵律,让他们传授给学生。通过教育传承,不仅培养诗歌创作者,也为诗歌传播提供有效途径。

香港中文大学黄坤耀教授的《香港三位诗歌大师》一文指出,他们的诗歌教学活动为香港培养了一批诗歌人才,体现了大学教育传承诗歌的功能文化。

诗歌教育的核心是“如何写”的问题。台湾中山大学教授简劲松指出,现在很多诗歌写作的通病就是“看不到我的存在”,陷入了智性写作或虚假写作的误区。他认为“写情感一定是我身体所在的情感,写事物一定是我身体所在的事物”。中国传统诗学有着“以诗保存历史”、“以历史见证历史”的优良传统。它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但我们对它也有不同的理解。受西方文学和现代叙事文学的影响,曾绍礼提出了诗歌创作中允许“整体虚构”的思想,允许写与作者没有直接关系的内容。 。与会者一致认为,诗歌应该具有“诗意”,无论是写实的还是想象的。

作为检验诗歌教育成果、扩大诗歌影响力的手段,诗歌比赛也受到了参赛者的高度关注。张海鸥介绍了中国诗歌教学协会的组织架构以及编写《余物集——当代教授诗选》和编写《诗歌创作教程》的工作。有学者指出,同一主题的诗歌比赛难免会让参赛者陷入“信息性写作”的误区。如何让这类竞赛更加有效地成为检验诗歌写作成效的活动,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与会者认为,传统诗歌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诗歌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传统诗歌的使用和传播是其价值实现的必要途径。推动当代诗歌传播,还必须树立质量意识。罗辉表示:“要通过传统媒体和现代网络,加强对包括网络诗歌在内的当代诗歌的研究,借鉴标杆管理理念,拓展诗歌评论渠道,向社会展示当代诗歌的佳作,让读者在欣赏诗歌之美的同时,也能受到其当代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熏陶,这也可以促进当代诗坛批评团队和创作团队的合作,让诗歌批评能够指导诗歌创作,以诗歌创作推动诗歌批评。”

当代诗歌不乏精品,但问题是淹没在大量平庸、粗制滥造的作品中,难以引起人们的重视。这甚至造成当代诗歌缺乏优秀作品的错觉。曾大兴认为,要解决旧体诗的接受者问题,必须通过各种方法,以个案研究为基础,精选当代优秀作品,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注释、评论、翻译、和评论。等方式让优秀作品“走向世界”。

诗歌社团活动和诗歌出版物也是传播诗歌的重要载体。新加坡新声诗歌社秘书长王华蕾表示:“目前,传统媒体对诗歌的推广包括在报刊上发表诗歌、在广播电视台朗诵表演等,充分发挥现有新媒体的作用。”而自助媒体的作用就是利用发布的便利性和新闻宣传的聚集性来相互促进。此外,网络媒体和多媒体的交互不仅仅是单一的静态图片与文字,而是一种信息。动画讲解,有利于语音知识的普及,年轻时有很多大陆、港台的新移民、新加坡的学生来大陆求学,可以拓展空间。进行诗歌创作和欣赏。”

对于诗歌的传播方式,与会者认为诗歌朗诵是推广诗歌的有效途径。诗歌朗诵推广活动的主要对象是大中小学生,也可以扩展到农村社区等社会群体。作为本次“韵律山河”中国诗词系列活动的一部分,北京四中重阳诗歌节、中国诗词朗诵学术研讨会、著名诗人介绍会等三项活动走进校园,是推动诗歌教育和传播的有力举措。 。

与会者还提出,应该给诗歌插上音乐的翅膀,用音乐表演来扩大诗歌的传播。著名歌唱家李元华多年从事古典诗歌现代演唱活动。她说:“过去,古音节僵化、节奏单一,逐渐被人们淘汰,人们不喜欢吟诵、单调的吟诵方式,我们有必要充分挖掘诗歌中的音乐性。”只有文字之美、诗之美、音乐之美、曲调之美、声音之美,才能达到情感之美、意义之美。”

培育良好诗歌文化生态繁荣发展当代诗歌

诗人和学者关注的另一个中心问题是社会各界如何培育良好的诗歌文化生态,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共同支持中国诗歌发展,迎接中国诗歌新时代。

社会各界充分发挥国家文化政策的引领作用,结合自身特点支持中国诗歌发展。陈金宇指出:“我认为社会各界包括企业界、教育界、文化界、新闻界、科技界。我认为中国诗歌的普及有几个好处:一是有利于诗歌创作的研究和创作;二是有利于改变整个社会的文化风气,具有公益效应;三是还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行业。 ”

诗歌作者和作品的经典化问题是培育良好诗歌文化生态必须解决的首要难题。当代诗歌作者众多,但诗歌并没有真正得到圈内外人士的认可。主要原因是我们这个时代缺乏代表性诗人,缺乏经典作家和优秀诗歌。

与会诗人和学者认为,有必要利用现代媒体,通过适当的作品研讨,培养和弘扬优秀的旧派诗人,​​提升这些诗人在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力。要组织力量编纂百年诗集、注释、评论,甚至翻译成外文。经典作家和作品的树立往往离不开批评家,需要组织力量对优秀作家和作品进行学术性和理性的研究。评论家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把好的作品呈现给读者。

明确当代诗歌的学科归属,有利于诗歌研究和批评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诗歌创作水平。中国新文学学会秘书长李宇春是出席会议的少数当代文学研究者之一。他强调要赋予旧体诗当代文学品格,呼吁更多当代文学研究者关注当代诗歌研究。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

企业对诗歌事业的支持往往停留在为诗歌文化活动提供资金的层面。企业家诗人陈文增从两者的角度探讨了诗歌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诗歌出版物和诗歌社团对于团结诗歌队伍、形成当代诗歌文化生态无疑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诗之友》执行主编张麦峰在其论文《论当代诗歌社团(出版物)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前景》中探讨了诗歌社团和诗歌出版物在功能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以及一系列建设性意见。

此外,本次研讨会的发言和论文还触及了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诸多问题。如中国诗歌研究所顾问郑伯农、中央文史馆馆员赵仁贵、国务院参事胡本刚等关心当代诗歌文献中心建设。希望中国诗歌研究院出面建立国内最权威的诗歌文献中心。郑博农表示,将把几十年来收集的诗歌文献无偿捐赠给诗歌学院。此外,上海文史研究中心馆员吴孟庆提出,要充分发挥文史研究中心的作用,深入调查全国诗坛情况,制定编年史式的研究报告,使中国诗歌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赵仁贵、张海鸥、马大勇、安徽省文史研究中心馆员刘孟复等均提出联合学术力量组织编写《二十世纪格律诗史》的建议;李宇春主张吸引现当代文学研究者进入当代诗歌研究领域;中国诗词研究所副所长周兴军解释说,毛泽东诗歌是当代诗歌改革创新的典范,毛泽东诗歌理论是当代诗歌改革创新的指南等。从会上的发言到会后的交流,诗人学者们就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繁荣中遇到的各方面问题充分交换了意见,体现了中国当代诗歌研究所能达到的广度和深度,为当代诗歌奠定了基础。创作和研究都充满了强大的信心和动力。

中国诗词研究院学术部(莫振宝、张芬供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6 16:45 , Processed in 0.08398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