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2|回复: 0

综合材料绘画:不拘一格的创新艺术形式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455
发表于 2024-10-25 02:3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松东胡同(侧面)

张洹牛皮佛面13号牛皮281×234×50cm 2010

彭鸿志个展

文/佳佳

在当代艺术领域,一旦艺术家将几块石头或一堆纸放在一幅画上,这些极其平凡的材料就以艺术的名义进入房间,被艺术界称为响亮的艺术品。直接使用现成品考验着大众的接受度和艺术的开放性。这种不再局限于绘画材料和表现媒介的艺术作品很难被定义,属于任何一种绘画类型。因此,这些以非绘画材料为基础的艺术品有一个绝对具有包容性和创新性的名字——综合材料。混合材料绘画作为一种绘画形式,在媒介材料、技法和风格上趋于自由、跨界和不拘一格,在形式和语言上有新的变化。新事物的到来充满了活力和张扬的个性,吸引着艺术家不断尝试和探索,于是对材料绘画的研究和考察应运而生。

什么是混合媒体绘画

很多人认为,达达主义者杜尚在1917年将小便池放置在博物馆中,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综合材料的作品。事实上,事实并非如此。混合材料艺术在西方的首次出现是在1908年,当时以毕加索为代表的一批画家采用了一种新的技术和材料,将壁纸、乐谱、画布、纸板等材料拼贴成画面。中间。并模仿画家使用梳子一样的工具创造木纹效果,他们将沙子、木片和颜料混合在一起创造出特殊的纹理,试图创造出各种纹理效果。后来,这个创作时期被称为“合成”或“拼贴”立体主义。立体主义的代表画家是毕加索和布拉克。他们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只是大家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探索。正如毕加索所说:“当我们做立体主义的时候,我们并不是打算做立体主义,而是要表达我们内心的东西。”

立体主义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07年至1910年的早期立体主义。其绘画风格受到黑色雕塑和塞尚的影响,呈现出多视角的表现方法。第二阶段是1910年至1911年的分析立体主义。这一阶段的立体主义风格趋于空间扁平化。第三阶段是综合立体主义。画家注重在同一平面上表现不同状态、不同视点观察到的物体,营造整体的体验效果。综合立体主义不再从对某些物体的解剖和分析出发,而是利用不同材料的组合来创造新的母题。画面中出现材质和文字,采用实物拼贴的方法,尽量使主体更加生动。艺术家贴近平凡的现实生活。这个阶段也被称为合成立体主义。合成立体主义已经是混合材料绘画的雏形。越来越多多样化的现成材料被拼贴并直接运用在绘画上,逐渐演变为混合材料艺术。

从混合材料绘画的共同特征,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初步的定义:混合材料艺术是艺术家在绘画中使用材料作为媒介。通过材料的特殊属性,使画面具有特殊的质感和质感,从而打破了传统绘画作品细腻、工整的绘画效果,利用这种新的技法来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因此,也可以说混合材料绘画是相对于现代绘画中一些非传统材料的绘画而言的。

立体主义、波普艺术等一系列艺术运动推动了艺术家创作观念和综合材料运用的变化。艺术家在绘画中不断使用混合材料,如各种油性和水性颜料,或粘土、玻璃、纤维、钢铁、化学试剂等。他们突破传统的艺术形式,发展新的思想。发展至今,混合材料绘画不再仅仅作为一种绘画形式而存在,而是由于媒介材料的自由和多样以及技法和风格的复杂和新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艺术思维。它不仅受到艺术家的喜爱,而且满足了人们在艺术审美上的各种需求,给人们带来多样化的选择和多样化的艺术形式。



混合材料绘画的形式语言

综合材料不是绘画的一种。我们无需追究它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地位和发展前景,因为它是自由的、创新的,依附于几大绘画类型。但它仍然有自己独特的形式语言和基本属性。

首先,综合材料中大量现成品的运用,使得作品本身显露出当代性和当代性。安塞姆·基弗的作品是反映时代特征的混合材质绘画的代表作。他是战后德国新一代艺术家,痛苦地承受着历史的重担。在艺术上,他不同于弗洛伊德采用传统油画材料,通过面部描写来表现人们生存状态和精神的压抑和紧张。他选择了腐蚀的铅——这种色调阴沉的废旧金属材料在画面上纵横描绘,仿佛在排解仇恨,代表饱经战火的大地、失事的飞机、破败的废墟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冲击和精神震撼。他的艺术是对战后德国人民生存环境的描述和反映,是人类深层精神活动和精神力量的体现。可见,将综合材料运用于艺术作品中,不仅以材料的特殊性增强了艺术表现力,还承载了一定的精神内涵。它将材料本身所代表的时代特征与艺术家的个人观念相结合,体现出一定的时代感和艺术家的历史责任感。

基弗作品中所呈现的社会张力影响了一代中国艺术家。 20世纪的中国艺术家大多前往德国学习基弗的绘画语言。例如,徐江在基弗的影响下,根据自己的个性和民族立场探索并建立了独特的绘画语言。他的《葵园》等作品是他对中国艺术、中华民族艺术、世界艺术建设的探索。

其次,综合材料是有情感的。综合媒体的形式语言和其他语言形式一样,是艺术家表达对世界的认识和内心情感的方式,是表达特定内涵的中介者。找到合适的媒介来传达这种情感,将媒介本身的属性和媒介之间的属性协调统一,是综合性的媒介形式语言表达艺术家情感的必要条件。比如,在著名女雕塑家石慧的纤维作品中,她用自己最喜欢、最贴近内心的纸浆,将其融入到创作中,进行重塑。她将自然界这种简单的材料与自己的想法和想法相结合来表达自己。关爱自然和朴素淡泊的心情。

最后,复合材料具有表现力。当代艺术家在研究媒介的物质、空间和精神文化内涵时,从媒介的形式语言的角度考虑表现力,以及对媒介、色彩、品质的把握能力;媒介与材料的关系 把握媒介属性与张力关系,以及媒介与文化内涵、人文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艺术家要做的就是利用媒介与人文环境的互动,释放媒介的表现力。正如塔皮埃斯所说:“如果创意活动不依赖于人的内心运动和时间、地理、文化等环境的反映,那么我很难想象这样的创意活动。”

在媒介、色彩、品质的把握能力以及对时间、地理、文化环境的反应方面,也不乏优秀的代表作品,如谷文达的《联合国》、《红灯计划》以及徐丙氏《天书》。 1987年,徐冰从《康熙字典》等词典和古籍中找到了一些部首,第一次没有任何规则地拼凑在一起,编出了一套连他自己都不认识的“伪汉字”。然后将它们一张一张地印在木头上,排列成活字印板。这些没人承认的“伪汉字”被视为对中国千年文化的嘲讽和挑战。徐冰凭借这部作品带领观众通过与未知情境的对抗来认识自己的本质。观众被迫重新思考书面文字的价值和可靠性。徐冰也是前卫艺术时代第一个勇敢说出“官方语言的空白和传统文化的无力”的人。

可见,综合材料具有自己的时代性、时代性特征。艺术家如果能够正确运用、准确把握媒介的特点,作品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显着效果。

综合材料绘画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发展与表现

中国当代艺术中复合材料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人们对新材料的认识还处于早期阶段,艺术家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将新型复合材料应用于艺术形式的革新上。 20世纪9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率先开设了综合材料绘画方向的美术辅导班。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留学归来的张元教授和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留学归来的胡教授担任油画系材料艺术工作室的主席。魏教授主持中国画院材质表现工作室。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当代艺术已经步入正轨。当代观念的植入,使得综合材料的运用变得合理、服从主题。

我国综合材料发展三十年来,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除上述部分作品外,徐冰1987年的《天书》和蔡国强1994年的火药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界广受好评。 1994年,蔡国强参加广岛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亚洲的创造力”展览。他在广岛中央公园制定了一个名为“地球也有黑洞”的大规模爆炸计划,使用了900米长的导火索和火药。炸弹引爆了漂浮在空中的大气球上的装置。该作品荣获日本文化奖“广岛奖”,成为该奖项自1989年设立以来首位获奖的中国艺术家。作为旅居海外的华人,蔡国强一直坚持自己独立艺术家的身份。他用中国火药创造了世界当代艺术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完成了难以想象的宏大实验。蔡国强的火药艺术充满了独特的概念,从美国的核弹基地到中国的天安门广场,随处可见。

此外,艺术家张洹用香灰制作的肖像、佛头等作品,也引起了当代艺术的高潮和波动。材料是他从上海寺庙捡来的香灰,佛头的形状是他在西藏看到的佛像和他自己的肖像组合而成。他的压抑、沉重的大型雕塑作品越来越受到海外的关注。



从表面上看,艺术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变革往往都是由观念和材料的革命推动的。混合媒体在油画中的使用就是一个例子。现代主义艺术对材料的运用已经完全脱离了传统绘画。后现代主义艺术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材料的实验性。与此同时,对现成品的挪用、拼贴和戏仿也成为后现代主义绘画。最重要的语言方法。薛松的作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用灰烬和碎片在巨大的平面上再现熟悉的政治人物和历史事件。通过纸片的烧制和粘贴,对图像的挪用和戏仿,使若隐若现的灰烬碎片和刻意挑选的图像和文字出现在画面中,耐人寻味。在油画中,抽象绘画与综合材料的结合决定了一些油画的当代性。材料的运用和凸显也满足了人们对新奇有趣的艺术的追求和审美。例如,在张国龙的《黄土》、《人生》和《黑白》中,他抛弃了传统的西方油画材料,开始使用宣纸、漆、黄土等来自中国古代文明的视觉材料来主宰精神世界。其艺术作品的气质。这种材料的大胆运用和奔放抽象的创作,赋予了他的作品一种生机和活力,一种在母亲子宫里躁动的生命意识和生命状态。

综合材料在当代雕塑中表现为综合材料雕塑,是指在一件雕塑中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它的重要特性在于材料材质,正是材料本身的特性构成了雕塑的形式美之一。重要方面。这一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提出,并逐渐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雕塑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当时,北京作为前卫艺术的中心逐渐扩展到全国许多城市,雕塑家也逐渐突破了传统的写实表现形式。材质雕塑如今已成为艺术工作者与时代呼应的艺术语言。代表作品有隋建国的《狄纲》、傅忠旺的《异同同构》、蔡国强的《草船借箭》等。《草船借箭》展现了借的力量。蔡国强无视文化传统的界限,力求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并置。他无视文化和雕塑的界限,将材料融入雕塑中。该应用程序已完全实现。

蔡广斌的作品是水墨综合材料运用与表达的典范。与一些重要的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家一样,他的作品中使用了宣纸以外的绘画和非绘画材料。近期的许多作品都是以水墨、宣纸、画布与视频和图片并置的形式完成的。一方面,具有水墨韵味的单色图像的介入,引起了水墨图像视觉反馈的心理变化。心理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当代人对作品形式的认知,从而使原来单一的水墨艺术形式转变为当代的水墨艺术形式。艺术方法的转变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事实上,中国当代艺术,包括当代水墨艺术,应该考虑中国问题和文化的当代归属,所以材料的文化性或者心理暗示非常重要。他的作品凸显了水墨画的精妙与神韵。虽然他也强调图像的现实性或历史感,但由于两者的互补转化而形成了新的水墨画方法。事实证明,水墨宣纸的中国意义和图像形式的跨文化性,以及这两种方法结合产生的艺术形式既具有当代性,又具有国际性。 《白求恩》、《热点》系列、《江湾》系列等作品都是这种并置的一个例子。

综合材料在装置工程中的突出表现就是材料的创新。陈青青的现成装置和丝麻编织的衣服在视觉语言上,特别是在材料上,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她的丝麻服饰在纺织纤维的前卫语言和中国当代艺术中都表现出色。她以盒子形式呈现的微小“风景”不仅具有智慧的语言和鬼魂的力量,这种“微风景”的语言还具有神秘主义的精神探索。这种探索在中国当代艺术中也是罕见的。它不仅具有对历史、女性和人性交织的深刻思考的力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语言拯救时代和个人奋斗的力量。

尹秀珍的装置作品《思》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领子和袖子突出或悬挂在巨大的蓝色大脑雕塑的表面;这些废弃的衣服似乎脱离了集体意识对灵魂的控制。该雕塑还有一个小开口,人们可以通过该开口进入并凝视精心构造的金属框架。她作品的“柔软”品质来自于艺术家赖以成名的材料:二手服装面料。但艺术家的女性气质在她创造的“无障碍”空间中达到了顶峰;这一概念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最近举办的“集体无意识”展览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这件作品中,观众被邀请进入一只由拼布布料制成的毛毛虫,旁边是一辆怀旧的中式“货车”的前后被锯断的地方。在“集体潜意识”的多彩空间里,地上散落着一些旧凳子,引发了共同的集体体验。

材料的创新和运用,让装置艺术从二维走向三维,从单一走向多维。新时代的代表装置作品是阳江组(郑国谷、陈在彦、孙庆林)的《松园·今日强于虎》。其中大量使用了松木、大量蜡等材料,还加入了桌椅、树木等雕塑元素。用图像、书法来与文人一起玩乐、饮酒、嬉戏、赌博。艺术家想用这种直观的行为来调侃当代社会的“贪吃”现象,让观者耳目一新。

随着中国不断向西方学习,综合材料艺术演变成当代艺术是必然的。在传统绘画中,绘画只依靠所看到的客观自然,所表达的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和片面性。随着现代人生活的变化:客观与微观、速度与变化、机器对人的帮助与制约,绘画自然也被要求表现出多样化的复杂性。可见,为了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复合材料是现阶段乃至未来长期广泛应用的一种形式。

当前的“物质艺术化”和“艺术物化”现象

材料在绘画中有其重要性和缺乏重要性。重要或不重要的关键在于艺术家如何理解材料,并通过如何使用材料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艺术创作不是以材料为基础,也不是以思想为基础。绘画语言的探索并不是盲目、任意的形式追求。材料的发现和突破离不开作品内容的具体基础。这就像毕加索发现油画限制了他的艺术追求时,他用沙子等材料使油画变稠,有效地加强了作品的表现力。这一切都是基于艺术表现和个人语言表达的需要。画面中不同材质的运用只有符合创作者的个人经验、与表演的内容相一致,才能真实。只有创造性地利用材料本身的特性,融合绘画的各种表现手法,才能极大地丰富画面的表现力,传达艺术家自己的观念,才能事半功倍。当画家运用各种材料来表达作品主题时,材料的特性及其在绘画中的表现特征就成为画面中独特的存在形式。

“只要有可能,任何能想到的材料都可以以艺术的名义使用”!因此,当代艺术中出现了材料的“艺术化”,艺术家将材料升华为艺术。这可能是一件好事。艺术创作的范围不断拓宽,艺术材料的运用变得多样化和丰富。然而,艺术的“物化”却是以形而上学的方式来处理的。在西方当代艺术中,艺术家自身强烈的个人痕迹和后现代象征印记正在慢慢被淡化。相反,材料的印记被充分拓展,不同的材料属性成为当代人文关怀的代名词。对天然和合成材料的人文处理,成为艺术家表达个人观念、传达隐藏在材料中的自然精神的有力证据。这些材料是艺术家被动发现、使用的。艺术家将美好世界中的物质浓缩为一个小区域,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重新诠释了生命和自由的概念。艺术家更注重色彩的对比和材质质感的表达。大块鲜艳的色彩和流畅的线条的组合被广泛运用,使其更符合现代人文的特点。从材料的选择、加工制作工艺、色彩的选择到相对形状的彻底消失,这些技术手段的目的就是要摒弃传统欣赏习惯对人们的影响,让观赏者能够更多地关注作品本身。以及它所传达的概念。突出了作品物质存在的重量和质感,加强了与空间环境的联系。这是综合材料科学的关键,否则将是一门新的“模仿科学”。正如艺术家朱雨泽所说:“艺术家可以有自己想要表达的想法,可以继续进行学术探索,但必须有对未来的精神感知。艺术家可能无法清楚地认识这个未来,但他们对艺术的感知会给他这种敏锐的观察力。”

如今,综合材料艺术所带来的不同视觉体验已被国内外许多艺术家探索和研究。它的力量在于,它首先改变了人们的审美习惯,进而冲击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定义。多种综合材料的创造性运用,拓展了艺术家创作的表现力、想象力和感染力。充分探索各种材料的可能性。在欧洲和美国,混合材料的作品比过去更被广泛接受。收藏这样的作品已经非常受顾客和收藏家的欢迎,很多画廊和美术馆自然也开始购买这样的作品。

从油画到蜡,从树叶到照片;从亚克力到铁锈,从纸浆到油墨;从蚀刻到拼贴,从烧制到上釉,这些都是艺术家所使用的材料和方法。尽管许多艺术家仍在使用粗麻布或木材进行创作,但由于使用的材料和技术不同,其效果是独一无二的。这使得作品中的材料和材料中的作品更加美丽。

然而,在当代艺术中,大多数艺术家的研究和探索还停留在个人对材料和技法的探索阶段,缺乏全面、系统、有序、规范的教学体系和相对完整的参考文本。在这个艺术家以“实验”进行创作的时代,如何面对材料的“艺术性”和艺术的“材料性”,将绘画的语言融入到现代艺术的构图中,吸收西方绘画的色彩观念,引入新意识的物质效应使绘画语言的特征更加突出和鲜明,绘画语言更加生动和丰富。并为东西方的交流与资源转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树立一个有价值的视觉样本——这就是本期讨论综合材料话题的目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6 16:40 , Processed in 0.26747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