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0|回复: 0

走进俞道远老师的办公室,探索土壤动物生态学的奥秘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278
发表于 2024-10-27 19: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类丨动物丨环境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健康

#本期嘉宾#

于道元现任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生态系教师。主讲课程包括《生态研究方法》、《生态认知实践》、《生态田野实践》等。

主要从事土壤动物生态学及系统学研究。现阶段我们主要结合野外调查和对照实验来探索弹尾目的多样性结构、系统发育地理学、生态功能和功能性状演化。

当我们走进于道源老师的办公室时,迎接我们的是两个行李箱——于老师随时可能出差实地考察,哪怕是前一天才通知的。他的办公桌上有几个装满泥土的小盒子,里面生活着各种形态的弹尾虫——这就是他的研究对象。桌子旁边的白墙上挂着两张地图——一张是中国地图,另一张是世界地图。看着眼前的场景,我们断定于老师一定是一位关心山水湖海的博物爱好者,而随后的采访也确实证实了这一点。

(高能警告!!!)

(全文约6000字,第一部分学术,第二部分轻松)

您听说过 OH 概念吗?简单地说,“一”理念就是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联系,利用跨学科的“一”共同促进环境、人、动物的健康发展。从您自己的专业角度来看,您对这个概念有何看法?

到目前为止,我只在学生朋友圈里看到过,感觉这个概念可能主要局限于校园里的学生圈子。我听说这个概念是从人畜共患疾病的角度延伸到生态环境层面的。其实这个概念对于我们生态人来说并不陌生。生态学历来强调整体论和系统论,这意味着必须将生态系统视为一个整体,在研究时必须综合考虑环境中的所有因素。 。因此,在我看来,ONE理念非常类似于一种社会推广的生态指导思想。当然,可能只是不同,但目的相同。目前我看到的只是一些概念的宣传。我想知道你有什么实用的想法或正在做什么?

我们每周都会发布一些与人、自然、环境相关的科普动态。由于本科生能力有限,我们基本都是以传达、宣传一些科普知识,查一些资料,用自己的文字来宣传这个理念。在实践方面,前段时间我们举办了一次校园垃圾摄影比赛,用奖品来鼓励大家去捡垃圾,用摄影让这个活动变得更加有趣。虽然目前的实践能力有限,但未来我们会做得更多。事实上,ONE仍然是一门学科,并且在美国发展得很好。它是康奈尔大学的一门课程,每年在世界各地举办一次ONE会议。如今,许多研究都深入细节,例如流行的分子生物学,它将事物分解为分子。但ONE不是这样的。它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将各种学科综合在一起。

虽然它已经发展了十多年,但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可能仍然是一个新概念。 ONE的概念实际上与我国近年来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统一等理念有重叠。所以我觉得这个概念非常好。如果能够真正在民间推广,可能比单独推广食品健康、医疗卫生等更有意义。当然,对于大学生来说,宣传理念已经很好了。进入社会后,如果能继续践行,不忘初心,那就更好了。

您的专业领域目前有哪些热点问题或急需解决方案吗?您认为除了生态专家之外,还需要其他专业人士的帮助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我的研究对象是跳虫,它是一种类似于昆虫的节肢动物。它们主要生活在土壤圈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功能,但过去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例如,我们知道土壤有多种来源,其中之一是动植物残体分解产生的腐殖质。有些动物对分解的贡献比较容易观察到,比如大型蚯蚓,但跳虫只有几毫米长,所以大多数人看不到它们,低估了它们对分解的实际贡献。事实上,跳鱼虽然体型小,但生物量却不小,而且种类和形态多样性也很高。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是如何将跳尾多样性与其生态功能联系起来,这也是我目前的主要关注点。这个问题的研究不仅限于生态学领域,还必须结合分类学、分子学、土壤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

跳虫()

事实上,跨学科在任何领域都不是什么新鲜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进入门槛的降低,许多传统的交叉学科领域已经成为新学科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例如,大数据时代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必须整合生物信息学。除了傻瓜式的软件操作外,很多分析还需要自写代码或优化算法,比如基因组组装分析。事实上,生物信息学、分子生态学等学科都起源于交叉学科领域。因此,把跨学科研究作为某项研究的亮点可能已经不合时宜了。研究环境的这种变化也带来了一些连锁反应。比如,现在的很多研究思路已经与我们过去接受的“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的科研训练背道而驰。大数据时代的方法论具有回归自然历史的意义。在大量数据的分析下,问题可能会同时形成答案。目前,这一方法变革已经对很多传统实验室产生了影响。刚走过走廊,就能看到大部分研究生都穿着白大褂,正在进行测量实验。不过,国外不少实验室已经开始将实验室改建为机房。 ,应对大规模数据计算的需求,将传统实验分包给专门机构。也就是说,研究生的身份逐渐从“实验员”转变为“程序员”。当然,目前传统的科研理念仍将占据主导地位,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寻求改变。

你能具体告诉我你为什么研究跳尾鱼吗?这对生态系统意味着什么?

因为跳尾鱼是如此重要且如此有趣。在分类学上,它是节肢动物门六足纲的一个分支,起源早于昆虫。与昆虫不同,跳尾虫天生没有翅膀,也不能飞。如果把生命的谱系比作一棵大树,那么跳虫和昆虫就是同一枝干上的两根相邻的枝干。它们经历了几乎相同的进化时间和相似的​​地质历史事件。昆虫为什么会进化出这样的翅膀?它有着巨大的优势性状,已经成为动物界最大的类群,但跳尾却一直在地上爬行,默默无闻?与跳虫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包括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物种之间的关系、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分布等基本生态问题,这也是我一直关注的一个研究点早期的日子。



随着我的研究不断深入,我对跳虫的认识也逐渐加深,我发现它的多样性虽然不如昆虫,但它的地位并不比昆虫差。从广谱的角度来看,跳虫在分解过程中的作用比昆虫更大。昆虫很大。认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开始关注跳鱼的生态功能。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跳鱼的食性,即它们吃什么。现有研究表明,几乎所有跳虫的食性都与微生物有关,但不同的群体可能更喜欢真菌、细菌、粘菌等,而且不同的微生物对分解的贡献也不同。因此,不同种类的弹尾鱼食性的差异可能反映出其功能的差异。第二部分则相反,关心它被什么动物吃掉了。最近的许多研究发现,蜈蚣、蜘蛛等地表捕食者一半以上的猎物可能是弹尾鱼,许多捕食者甚至发展出了专门捕食弹尾鱼的器官和行为。换句话说,弹尾鱼喂养了大量的小型地表捕食者,而这些动物又被营养级较高的动物吃掉,最终形成完整的食物网。因此,跳虫在食物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其另一重要的生态意义。因此,跳尾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例如,不同跳虫的饮食在其生命史的不同阶段或全年会如何变化?这些变化将如何影响其适应性进化,以及它们将如何影响凋落物分解过程的时间变化?又如,作为猎物,弹尾鱼逃避和防御器官的多样性反映了它与捕食者之间的军备竞赛。这种掠夺关系在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中发挥什么作用?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提高我们对跳尾生物本身多样性的认识,这又回到了我研究的初衷。多样性研究非常基础,也非常重要。从广义上讲,我们每天都在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但如果我们连生物多样性的背景都不了解,那我们究竟要保护什么呢?欧洲对生物多样性进行基础研究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新的物种和新的种间关系仍在不断被发现。我国的研究起步比他们晚了200多年。虽然追赶势头强劲,但仍处于财务状况不明朗的状态。所以我们现在也在探索如何更高质量、更高效的获取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

很多学生对于自己选择的专业还很迷茫,不确定自己真正感兴趣、想要深入学习的是什么。我听说你对昆虫很感兴趣。你的兴趣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你为什么想从事这项研究?能给大家一些建议吗?

在专业学习方面,我是一个以兴趣为导向的人。例如,虽然我在高中选择了物理和化学,但由于我对生物的浓厚兴趣,我参加了生物奥林匹克并获得了一等奖。那时,看生物题就像看一场有趣的测验。申请高考时,我谢绝了某省某知名大学非常热门的专业,最终选择了南洋理工大学的生物学。南大的本科平台非常好,有很多讲座、交流、实践的机会。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实地实习。当时我们专业在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有几个实习名额,我有幸参加了。实习内容非常全面,有地质、大气、地理、生物等。我们的专业侧重于动植物的观察和采集。我们每天开车或徒步穿越广阔的草原和针叶林,目睹许多我们以前只听说过的事情。神奇的物种。壮丽的景色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我对那如海般辽阔、如冰般透明的湖水记忆犹新。那也是我第一次意识到,用明亮、深邃这两个词来形容星空是多么贴切。虽然当时我已经意识到生物学研究大多是枯燥的实验和数据分析,但我仍然着迷于在荒野中旅行、拥抱自然的感觉,觉得这符合我最初对生物学的憧憬。

俄罗斯贝加尔湖

所以实习结束后,我决定在组长陈建秀教授的课题组做毕业论文。在实验室里,我深受陈老师严谨求实、友善可亲的性格影响。再加上实验室和谐的氛围,我决定继续研究生的学习。在我的研究生学习期间,我主要接受了跳尾分类学的培训。除了实地工作之外,我还必须在显微镜下观察、绘画和寻找图案。很多人可能觉得这很无聊,但这很符合我的兴趣。转发博客后,我有了出国的机会,我决定去传统分类的发源地欧洲朝圣。当时我们实验室和法国巴黎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路易斯研究员有长期合作,所以我自然就去了巴黎。在巴黎的一年多不仅对我的业务提升有很大帮助,而且还让我发展了其他兴趣和爱好。闲暇时,我喜欢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巴黎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基本上都逛完了。有些展品特别丰富,我去过很多次了,比如卢浮宫,每个月的第一个周日举办。是免费的,而且当时经济也没有那么富裕,所以免费的那天我总是赶着去。直到几年后我回到巴黎,我才付清费用。

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我认为对于将来想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来说出国交流学习是非常有意义的。虽然目前国内的科研硬件水平已经赶上了美国,但从产地的积累中总会有所收获。比如,出国之前,我听说路易斯的实验室里有很多古老而精美的珍贵文献,甚至堆在地上。我去了以后发现确实是这样。我的书桌底下放着一些两百多年前出版、堪称分类学圣经的书籍。有人说,巴黎是一个浪漫的地方。

很多科研人员出国时都会选择去大学或科研院所。老师,为什么选择法国巴黎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呢?

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内部

很多人一听到我去博物馆留学都觉得奇怪,因为他们心目中的博物馆可能主要是用来展示和公众教育的。事实上,欧美国家的博物馆体系与我国有所不同。它主要是一个研究机构,当然也有责任。展示和教育功能。英文“Muse”一词的词根是“Muse”,是希腊神话中主管文化和教育的女神。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是200多年前建于埃及的亚历山大缪斯神庙。当时建造博物馆的目的除了展示奖杯、炫耀国家实力外,还在于收集和保存来自世界各地的博物馆资料。学者研究。例如,著名的亚历山大大帝愿意从他的领土上运输产品给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作为研究材料。随着领土的扩大和战利品的增加,专门用于保存和研究的场所应运而生。 。因此,西方博物馆在起步阶段就带有很强的科学研究性。后来,他们从中世纪的黑暗中跨越出来,在经历了文艺复兴、大航海和启蒙运动之后,加强了科学研究功能。特别是在大航海时代,标本和文物的收藏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当时拥有世界各地的博物学资料就相当于现在拥有了大数据,直接引发了新的研究浪潮。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从西方传入较晚。经过变迁,现在主要起到展示和教育的作用。因此,它们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主要是公共场所而不是科研机构。

您能分享一下您在法国留学期间的经历和心得吗?

最大的印象是欧洲崇尚自由交流的氛围,鼓励年轻人在最有活力、最有创造力的年纪去各地旅行、增长见识。欧洲公民之间几乎不需要任何手续就可以相互跨境,外国人只要申请申根签证就可以前往大多数欧洲国家。这种经历是罕见的。此外,许多公共教育、科学和文化景点,如博物馆、城堡、宫殿等,对25岁或26岁以下的欧洲公民或长期居民免费,针对年轻学生的火车票也很高。打折了。并且不限于特定范围。欧洲的假期很多,我抽出时间去几个国家旅游,没花多少钱。青年旅舍非常便宜。记得在布拉格,住宿加早餐一晚才几欧元,相当于几十人民币。值得一提的是,有些青年旅社对住客年龄有限制,有的要求年龄不能超过35岁。他们真正服务于渴望环游世界但财力有限的年轻人,为他们提供可靠的住宿和交流旅行体验。平台。而中国则有着悠久的农耕文化,更加注重家庭的稳定与和谐。俗话说“父母在身边,不远行一定要好好旅行”。传统上,年轻人出行、交流的比例低于欧美国家。这也体现了一种文化差异,我们不能说一定更好。现在欧美流行的旅行文化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脱胎于嬉皮运动,同时也与数百年的殖民文化密不可分。对于他们来说,世界或许早已像一个“地球村”。

您能分享一下您在实地考察期间的经历吗?

我们在野外的任务通常是收集标本和土壤样本。我们通常会去一些比较偏远和原始的地方,因此我们经常有机会欣赏自然美景。就像我之前给大家描述的那样,看起来好像还挺美的,但其实出去工作毕竟不像旅行。你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障碍,有时你不得不在露天吃饭和睡觉。当然,为了安全第一,我们会尽量在交通便利、周边设施比较完善的地方进行调研,比如一些长期定位的样地。除非有特殊任务需要,即使是去人迹罕至的地方,一般也不会离开国道。 ,省道太远了。即便如此,在一些车辆通行有限的山区,徒步旅行还是不可避免的。 2016年夏天,我和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同事在中缅边境的高黎贡山进行了一次采集。多个陷阱设置点已通过 GPS 提前校准。事实上,可能根本无法访问。必须请当地导游带队。到达那里的路很长,有几段不高但几乎垂直的攀登。更痛苦的是,天气炎热潮湿,到处都是蚊虫叮咬的痕迹。有一种比芝麻还小的飞虫,可能是蚊子,而且到处都是。被它咬后,会出现一个小血点。第一天不痒,但是第二天就会越来越痒,而且越抓越痒。越来越痒,最后肿成了一个硬疙瘩。当时想想,这么小的虫子竟然能进化,真是太疯狂了!所以,我们在野外外出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各种手续、保险等。如果我们要去疫区工作,比如夏季的东北林区,我们也会考虑接种疫苗。

虽然获取和分析研究数据的手​​段越来越信息化,但我仍然觉得生态研究,尤其是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研究,离不开野外。不管最终是否采用信息学方法,至少对野外的实际环境进行认知是必要的,否则可能只是纸上谈兵,脱离实际。我今年夏天刚去了西藏。从林芝到吉隆,我采集了喜马拉雅山海拔1000多米到5000多米不同生态系统的许多样本。我相信会有非常有趣的发现。



自然保护区是真正的保护目的,还是为了旅游而开发?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去过国内很多自然保护区,不同保护区的情况也不同。例如,东部地区的一些保护区大力开发旅游业,最近的新闻也报道了这一点;一些人口密集地区的保护区并没有做好当地居民的疏散工作,有的居民甚至还在保护区内进行狩猎活动。但山区的发展毕竟有限。改变靠山吃饭、靠水吃饭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西部地区可能仍缺乏足够的投资。一些生物多样性极高的荒野和准荒野仍需进一步研究和保护。当然,我们也看到一些旗舰品种受到了极高的关注和优惠,我们也很期待。能顺利发挥应有的“保护伞”作用。

词汇表

旗舰物种:指能够引起公众关注的物种。 “吸引”一般就是“好看”的意思,比如大熊猫、雪豹。

伞物种:在被保护的同时能够保护其他物种的物种。比如,在保护大熊猫栖息地的同时,我们同时保护大熊猫和小熊猫。

大西部地区的优势之一是人口密度不高,人类影响相对有限。但目前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控制旅游业。我曾经在西藏海拔5000多米的草地上看到满地的生活垃圾,其中有烧烤的痕迹、包装纸之类的。一些垃圾已经嵌入表土中。我当时心里还是很伤心的。

2018年共清理垃圾8.4吨,珠峰核心景区已无限期关闭。自2018年12月5日起,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入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绒布寺以上核心区域旅游。

其实,当我听到你介绍One的时候,我就想到了美国的一个概念,叫做“Leave No Trace”。它并不反对人们去野外进行户外活动,但要求人们尽量不留下任何痕迹,比如避开脆弱的地方。生态系统中的露营和排泄区应远离水源。虽然有些要求很苛刻,但我认为这个理念充分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值得在国内旅游圈推广。

这就是本集的内容。听了这样一位热爱跳鱼、崇尚自然、博学、浪漫、帅气的男人的分享,你一定收获颇丰,有跪下的欲望吧!

(最后表白,排版先生真的很喜欢他!)

结尾

联系方式|江刘、邹翔

专访|张凯明、齐欣桐、杨明阳

撰稿:齐心同、彭静文

排版|张凯明

评论|杨世令、于道元

如果你喜欢我,就给我一个“好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6 10:52 , Processed in 0.06550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