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5|回复: 0

新冠肺炎疫情风险区划定及管控方案:科学划定,分类管理,精准防控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5764
发表于 2024-11-1 11:5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风险区划定及管控预案

为指导各地划分疫情应对风险区域,有效落实风险区域相关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疫情防控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法》,根据《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专门制定本工作方案突发事件,并根据各地的经验和做法。

一、科学划定风险区域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依法、分级分类”的原则,实现常态化精准防控和疫情应急处置有机融合、快速转化。一旦发生局部疫情,必须将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所在县(市、区、旗)准确划分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低风险区三类风险区域尽快、统筹各方力量,实行分类管理措施,根据疫情情况及时动态更新风险等级和管控措施,并主动向社会发布。在疫情管理过程中,如果个别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向居住地、工作场所、活动场所传播风险较低,密切接触者得到及时控制,不存在社区传播风险,不需要指定区域。未发生本地疫情的县(市、区、旗)要切实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无需划定风险区域。

(一)高风险地区

1.划分标准。将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居住地以及活动频繁、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的工作场所、活动区域列为高风险区域。原则上以居民区(村)为单位,可根据流量调查结果调整风险区域范围。

2、防治措施。实施封城措施,在此期间,我们将提供足不出户的上门服务。封城期间如发现新增感染病例,当地联防联控机制将组织风险分析评估。按照“一区一策”要求,原封锁区域全部或部分可延长封锁期限。

3. 提升标准。如果连续7天无新增感染病例,且风险区域所有人员在第7天完成一轮核酸筛查阴性,则降为中风险区域;如果连续3天没有新增感染病例,则降为低风险地区。

(二)中风险地区

1.划分标准。将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停留、活动一定时间的工作场所、活动区域等可能存在疫情传播风险的区域列为中风险区域。根据疫情调查结果划定风险区域范围。

2、防治措施。将实施控制措施。在此期间,“人们不会离开该地区,并错峰取货”。

3. 提升标准。连续7天无新增感染病例,风险区域所有人员第7天完成一轮核酸筛查全部阴性,区域降为低风险区域。

(三)低风险地区

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县(市、区、旗)的其他地区为低风险地区。实行“个人防护、避免聚集”,出城时携带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中高风险地区全部解除后,将在全县(市、区、旗)实施常态化防控措施。

(四)划定风险区域的主要考虑因素

高风险地区、中风险地区、低风险地区的划定,由地、市级疫情防控指挥部门组织专家组根据疫情蔓延风险确定。省级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直接依托,提供专业指导和支持。具体来说,可以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居住条件、居住环境、居住地周围的自然屏障(道路、河流、山脉等);

2.相关地区人群防护情况、人群聚集情况以及病例与无症状感染者的接触频率;

(三)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工作、活动时间、范围以及相关场所密闭、通风情况;

4、发现疫情后间隔调查的时间长短等。

(五)有下列情况的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不纳入风险地区判定

一、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间发现的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经调查评估不存在集中隔离点外传播风险。

2.确诊病例和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中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经调查评估不存在外出传播风险。

3、对高危岗位员工严格闭环管理过程中发现的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经调查评估,不存在闭环外人员传播风险。

4.出院(舱)后核酸检测呈阳性者,经排查评估,无传播风险。

5. 解除隔离后核酸检测呈阳性并在90天内持有COVID-19感染证明的入境人员。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风险区划定及管控预案

二、明确工作机制和职责分工

高风险地区、中风险地区、低风险地区的防控工作由地、市疫情防控指挥部门统一指挥。在高风险地区、中风险地区所在社区设立社区防控办公室。一般设有综合协调组、健康监测组、医疗保障组、消毒组、转运组、后勤保障组、保卫组等工作组,协调街道工作。 (乡镇)、社区(村)、公安、卫生、疾控、发展改革、商务、工业和信息化、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市场监管以及群团组织、下沉干部、志愿者等力量开展的具体工作,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和防控需要确定。各工作组职责如下:

1.综合协调小组

主要负责协助社区防控办公室负责同志做好统筹协调工作、信息收集、报告发布、人员排查排查、核酸检测组织等工作。



2.健康监测团队

主要负责居民健康监测和健康教育。

3、医疗保障团队

主要负责提供医疗服务和心理咨询支持,配合外出就医人员的交通。

4、消毒组

主要负责重点部位、区域的消毒和终末消毒。

5.交通组

主要负责核酸检测阳性人员、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症状人员、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外出就医人员的转运。

6. 后勤保障团队

主要负责保障生活物资供应、垃圾分类清运。

7. 安全团队

主要负责辖区巡逻、卡口封闭管理、协助人员排排巡查、组织核酸检测等。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风险区划定及管控预案

三、分类落实社区防控措施

高风险地区

1、该区域已封闭。安排24小时巡逻,并通过安装监控设备、电子门磁等加强管理,防止人员外出,严格确保留在家中。对于确实需要外出就医等的,必须由社区防控办公室协调安排。实行专人专车,全程落实个人防护,实行闭环管理。

如果高风险地区位于城乡交界处或农村地区,卫生条件不够、管理困难、传播风险较高,可将该地区居民转移至集中隔离设施(如有需要,每户最多可容纳1人)。在家时,采取环境消毒、室内通风等措施。

2、宣传引导。通过微信、短信、公众号、小音箱、信件等方式及时发布封堵信息及相关安排,指导居民落实个人防护、房间通风等要求。密切关注并及时回应居民诉求,共同营造良好的防控氛围。

3、人员安排。通过上门走访、建立微信群、查看水电表信息等方式,尽快摸清高风险地区全体人员底数,及时了解独居老人、未成年人、孕妇、残疾人、行动不便者、血液透析患者。 、精神病人、慢性病患者等,对尚未转运和应转运隔离人员要及时了解情况,实行专人管理、严格管控,严格落实防控措施比如居家隔离、挨家挨户采样、转运前的健康监测等。

4.健康监测。对高风险区域所有人员进行健康监测,实行每日零报告制度。每天上午、下午进行体温检查和症状询问,了解全体人员退热、咳嗽感冒、抗生素、抗病毒等药物的使用情况,并填写“十大症状”健康监测登记表。如发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觉(味觉)下降、鼻塞、流鼻涕、结膜炎、肌痛、腹泻等症状,健康监测组立即报告并安排上门排查。 ——上门核酸检测。

5.核酸检测。封锁实施后的前3天内将连续进行3次测试。第一天和第三天将完成全员两次核酸检测。第二天将进行抗原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可以确定后续测试的频率;距离解除封锁还有24天。数小时内,该地区所有员工的核酸检测应完成。开展核酸检测时,应当合理设置采样点,并经专业人员评估后使用;科学确定出行路线,加强现场组织管理,实行专人引导、分时固定路线,督促个人防护,防止交叉感染。发现阳性感染者的建筑物、庭院,可先进行抗原检测,结果阴性后,再有序进行核酸检测。对尚未转运的高危人员、抗原检测阳性人员、混合核酸管阳性需要复查的人员、行动不便的患者以及老年人等特殊人员,上门送检应进行门抽样,实行单次抽样检测。

6、人员调动。高风险地区人员若确定为密切接触者,8小时内转运至集中隔离地点。发现核酸检测阳性者,2小时内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转移前要加强相关人员的现场管控,转移过程中要加强转移人员和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

7、环境消毒及监测。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部位消毒,对厢式电梯(走廊)等重点区域和电梯按钮、楼梯扶手、单元门把手等人员经常接触的重点部位进行消毒。对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生活、工作、活动场所及时开展终末消毒,评估消毒效果。加强消毒人员培训、技术指导、监督和考核。

8.垃圾分类和清除。规范生活垃圾临时收集点和医疗废物临时收集点设置。核酸检测阳性人员、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产生的垃圾以及工作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按医疗废物处理。其他垃圾可视为“其他相关生活垃圾”,应统一收集,按照“消毒先行、双层装袋”的要求进行处理,做到“每日清理”,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9、生活物资和医疗保障。部署力量,明确专门队伍负责居民基本生活物资供应,切实做好征集、帮购、送户工作。当地疫情防控指挥部门要协调发展改革、商务、公安、交通等部门畅通运输渠道,推动供应保障单位、大型超市加强与社区对接,及时发放相关物资;特殊医疗机构应当确定为高级医疗机构。为风险地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推动建立社区与专科医疗机构对接机制,为独居老人、未成年人、孕妇、残疾人、行动不便者、血液透析患者、精神病人等提供就医便利。患者、慢性病患者等

10、心理护理。建立心理咨询小组,开通心理援助热线,及时为居民提供健康指导、心理疏导、情绪安抚。

中等风险地区

1.区域控制。原则上,居家期间,在严格落实个人防护的前提下,每户可按照“分时有序”安排1人到指定区域无接触购买或提货网购物品。 ,区域限流”方法。对因就医等原因确需外出的,由社区防控办公室出具证明并完成审核登记。所有进出人员均须进行核验、验码、测温、登记。在家时,采取环境消毒、室内通风等措施。

2、宣传引导。通过微信、短信、公众号、小音箱、书信等多种方式及时发布管控信息和相关安排。指导居民落实个人防护、房间通风等要求。密切关注并及时回应居民诉求,共同营造良好的防控氛围。

3、人员安排。通过上门走访、建立微信群、查看水电表信息等方式,尽快摸清中风险地区全体人员底数,及时了解独居老人、未成年人、孕妇、残疾人、行动不便者、血液透析患者。 、精神病人、慢性病患者等,对尚未转运和应转运隔离人员要及时了解情况,实行专人管理、严格管控,严格落实防控措施比如居家隔离、挨家挨户采样、转运前的健康监测等。

4.健康监测。对中风险地区所有人员开展“十大症状”监测,实行每日零报告制度。及时了解全体人员退热、止咳感冒治疗、抗生素、抗病毒等药品的购买和使用情况。如发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觉(味觉)下降、鼻塞、流鼻涕、结膜炎、肌痛、腹泻等症状,健康监测组立即报告并安排上门排查。 ——上门核酸检测。



5.核酸检测。管控实施后的前三天将连续进行3次检测。第1天和第3天将完成所有员工的两次核酸检测,第二天将进行抗原检测。根据测试结果可以确定后续测试的频率;管制解除前24小时。一定时间内,完成区域内所有员工的核酸检测。开展核酸检测时,采样点在附近网格化设置,并组织居民有序下楼。分时区、固定路线,督促做好个人防护,防止交叉感染。

6、人员协助检查和控制。当地专案组要整合公共卫生、公安、行业信息、交通运输等部门相关信息,及时将侦查人员信息推送至相关社区。社区收到风险人员协助排查信息后,应当在24小时内完成风险人员排查。并配合做好人员管理、健康监测、核酸检测、人员转运等工作;对无法排查的,要及时报告相关情况,形成协查信息闭环。

7、人员调动。中风险地区人员若确定为密切接触者,8小时内转运至集中隔离地点。发现核酸检测阳性者,2小时内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相关人员转移前要加强现场管控,转移过程中要加强转移人员和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

8、清洁、消毒。原则上以清洁为主、消毒为辅,重点抓好家庭、社区、楼宇等环境卫生工作。对厢式电梯(走廊)及电梯按钮、楼梯扶手、单位等经常接触的区域进行消毒。门把手等,对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工作、活动场所及时进行终末消毒。加强消毒人员培训、技术指导、监督和考核。

9.垃圾分类和清除。规范设置生活垃圾、医疗垃圾临时收集点,实现分类转运、分类处置和“日常处置”,保持环境清洁卫生。核酸检测阳性人员、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产生的垃圾以及工作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按医疗废物处理。

10、生活物资和医疗保障。设置便民服务点,通过预约、错峰等方式引导居民有序购买生活必需品,有效避免人群聚集。鼓励居民网上购物,推广无接触配送。为独居老人、残疾人等行动不便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用品上门服务。当地疫情防控指挥部门要指定专门医疗机构为中风险地区人群提供医疗服务,推动社区与专业医疗机构建立对接机制,为独居老人、未成年人、孕妇、残疾人、行动不便者、血液病患者、糖尿病、精神疾病、慢性病等患者提供便捷的就医服务。

低风险区

1.加强社会控制。辖区内各类人员将按照要求进行核酸检测。在此期间,尽量避免外出,不聚集、不扎堆,外出做好个人防护;严格实行预约、错峰、限流、测温、登记、进入室内公共场所佩戴口罩等措施。及其他措施。

2.人员协助检查和控制。收到中高风险地区外溢人员协查信息后,24小时内完成风险人员排查,并在人员管理、健康监测、核酸检测、人员转移等方面开展配合, ETC。;对无法调查的要及时报告相关信息,形成协同调查闭环。

3、交通管制。建议低风险地区人员非必要不要离开地区,跨城市流动须出示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对运输生产生活、医疗防护物资、“点对点”道路运输的车辆和人员,要严格落实消毒、封闭管理等各项防控措施,确保通行顺畅。加强火车站、机场、公路、水路等区域进出交通口岸管控,做好测温、核查、码核验工作。

4.核酸检测。根据疫情传播风险评估和风险人员联合排查管理结果,科学确定低风险地区核酸检测范围和频次。开展核酸检测时,采样点应就近设置,经专业人员评估后方可使用;要加强现场组织管理,有序开展检测,避免聚集,督促个人防护。

5、健康教育。加强健康教育,提醒居民减少外出,避免聚集,保持社交距离,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觉(味觉)丧失、鼻塞、流鼻涕、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待出现症状后,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宣传引导防控政策,让居民主动配合风险人员排查。

(高、中、低风险区域划定及管控措施见附表)

四、强化组织保障

(一)完善工作制度

建立“三级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实行县(市、区)干部保障街道(乡镇)、乡(街道)干部保障社区(村)、行政村(社区)干部低保户。建立“五保一”制度,细化责任分工。街道(乡)干部、社区网格管理员、基层医务人员、民警、志愿者等共同负责落实社区防控措施,做到宣传、排查、控制、监督、关怀“五到位”。建立多部门沟通协商机制,加强社区与当地卫生、疾控、公安等联防联控单位的沟通协调,形成疫情防控合力。医院和疾控机构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人员管控、健康监测、核酸检测、人员转运、清洁消毒等方面为社区提供支持。

(二)人员配置合理

县(市、区)、街道(乡)、社区(村)要根据本地区社区规模和疫情防控工作需要,配备充足的防控人员和医疗防控物资。县(市、区)以上疫情防控指挥部门要统筹安排高风险地区、中风险地区的防控人员。原则上,高风险地区工作人员数量不应少于居民人数的十分之一。具备条件后,可派出省市有关单位干部到各工作组开展工作。

(三)开展培训演练

加强员工培训,使他们全面掌握COVID-19防控知识、防控政策和个人防护技能,明确工作要求,科学准确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本预案印发后,各地要加强培训演练,及时完善工作机制,掌握不同风险领域的防控措施和要求。

(四)加强员工管理

工作人员应根据暴露风险规范采取适当水平的防护,并完成整个 COVID-19 疫苗接种过程,然后才能返回工作岗位。高风险区域工作人员工作期间必须实行全封闭管理。必须做好健康监测,保持一定频率的核酸检测。下班后必须进行不少于7天的居家健康监测。

(五)强化生活物资保障

县(市、区)以上疫情防控指挥部门要会同有关方面建立由发展改革、商务、交通等部门牵头,负责的跨区域物资联保供应协调机制。保障工作方面,支持相关企业发挥保障供应作用,严格执法、稳定物价,并配合社区防控办,畅通绿色通道畅通渠道,全力保障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

(六)积极创建“无疫社区”

坚持科学精准要求,高标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对未经历疫情且达到解除标准的,及时动态调整相应防控措施,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加强干部群众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要有信心、有决心及时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七)做好监督检查

各地要加强对社区防控工作的监督检查。县(市、区)以上党委、政府要组织督导组,建立日常督导检查机制,定期报告检查和整改情况。对发生疫情的县(市、区),可采取派驻相关重点区域督导等方式,督促地方政府切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8 12:59 , Processed in 0.06522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