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8|回复: 0

2024 年中报披露:消费金融行业喜忧参半,头部公司座次洗牌,业绩分化明显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5758
发表于 2024-11-1 22:3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持牌消费金融机构2024年中期业绩正在一一披露。从营收、净利润、总资产等数据来看,大部分中型消费金融公司都实现了增长,但龙头公司的队伍已被洗牌,不少企业出现了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的情况。总体来看,上半年消费金融行业表现好坏参半,分化明显。

业绩承压的背后,多位业内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主要是不良贷款增加侵蚀利润。此外,行业降息趋势下,网络广告成本增加,也加大了机构经营压力。未来,我们将优化资产质量和客户结构,加强自营渠道建设。



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9日,有蚂蚁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即时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中原消费金融、航银消费金融。金融、长银五霸消费金融、苏银凯吉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哈尔滨中行消费金融、宁银消费金融、商城消费金融、小米消费金融、湖北消费金融、阳光消费金融、北京中行消费金融、金城消费金融、金商消费金融、建信消费金融等至少21家消费金融公司业绩浮出水面。

披露的数据显示,21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上半年大部分延续增长势头,但与上年相比,龙头机构增速出现明显下滑。

其中,从营收和净利润数据来看,包括招联消费金融、即时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营收分别为92.68亿元、77.33亿元、51.88亿元,净利润为分别为17.24亿元。 10.68亿元、2.77亿元,均出现明显下滑。

此外,中银消费金融也成为唯一一家亏损的龙头机构,营收35.81亿元,下降6.3%;净亏损3.05亿元,下降208.16%。财报显示,截至6月底,中国银行消费金融贷款余额717.89亿元,其中网贷余额占比64.5%,较上年末提升2.01个百分点。

此外,中邮消费金融总资产629.04亿元。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37.14亿元,同比增长12.75%;净利润2.38亿元,下降4.8%。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持牌消费金融龙头数量发生了变化。其中,蚂蚁消费金融总资产2715.95亿元,较年初增长13.3%,继续远超招联消费金融的1578.01亿元。此外,蚂蚁消费金融营收59.85亿元,净利润9.25亿元,增长迅速,位居行业前三。

业内人士分析,蚂蚁消费金融本次盈利数据大幅增长与去年增资后一次性计提拨备有关,属正常现象。去年,蚂蚁消费金融连续两轮增资,并在年底一次性计提拨备,对当年的利润数据产生了较大影响。利润增长将延迟并逐步体现在后续财报中。今年上半年的数据已经体现了这一点。特征。

苏溪智研高级研究员苏小睿表示,2024年上半年消费金融整体表现与往年相比出现明显分化。在宏观环境不确定、借款人还款能力减弱的背景下,主动收缩已成为部分机构的重要共识,资产、收入、贷款余额等规模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对于很多腰部的人来说是个好消息

头部数据大变的另一面,多数中央消费金融机构财报表现良好。

其中,航银消费金融上半年实现营收26.98亿元,同比增长15.94%;净利润4.6亿元,同比增长15%。中原消费金融上半年营收16.16亿元,同比增长28.25%;实现净利润2.53亿元,同比增长52.41%。宁银消费金融上半年营收15.37亿元,同比增长111.7%;净利润1.98亿元,同比增长117.58%,增速双双超过100。

苏晓锐认为,部分腰部机构逆势上扬,一方面是因为经营策略得当,年内在股东协调、机构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进展;另一方面,由于规模基数相对较小,其业绩增长、战略转向等方面均较领先机构具有优势。

不过,虽然中央梯队总体上有好消息,但也存在对个人表现的担忧。其中,长银五把消费金融上半年实现营收13.55亿元,同比下降11%;净利润1.5亿元,同比下降60%以上。

此外,几家处于底部的消费金融机构业绩也承压。具体来说,截至6月底,阳光消费金融总资产104.4亿元,净利润6200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39%;金城消费金融总资产124.41亿元,净利润1.59亿元,同比下降39%。同期下跌49.69%。

谈及上半年消费金融机构的表现,冰剑科技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世强认为,“部分消费金融公司营收、净利润同比下降是由于有很多原因。其中,主要原因是居民缺乏提前消费动力。导致消费金融行业增速放缓,加上传统商业银行不断降低贷款利率以及争夺优质消费金融客户,导致收入和收入同比下降。部分消费金融公司净利润。”

著名经济学家潘和林也表示,消费金融机构过多,传统银行在个人购房贷款、商业贷款、企业业务等方面存在瓶颈。消费金融亟待打开局面,因此出现了供给集中的情况。此外,今年利率较低,利差收窄,消费金融行业也进入了红海竞争状态。

资产保卫战打响

北京商报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上半年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一些下滑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资产压力是首要因素。

当被问及业绩下滑的原因时,一位消费金融负责人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原因包括:经济大环境低迷,随之而来的是贷后风险增加,尤其是贷后风险增加。线下业务,因为额度会高于线下限额。如果价格上涨,风险也会上升,不良价格上涨会侵蚀利润。



另一位消费金融从业者也解释,虽然消费金融机构很少披露逾期数据,但观察同期银行发现不良贷款确实在上升。此外,少数消费金融公司线下主要客户群体集中在小微企业。个体商户,包括摊贩、小餐馆经营者等。这些商户作为经济系统中的毛细血管,其经营状况直接受到宏观经济和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

“另外,整个消费金融行业都在降息,但线上投资成本却在增加,这是对客户质量和精细化运营能力的考验。大家都在优化资产质量和客户结构。总体来说,下沉客户群体是更受大环境影响。”一位消费金融负责人无奈说道。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王世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消费金融机构的主要目标客户是长尾客户群,该客户群的还款能力有所下降,整体逾期金额略有增加。除了加强风险控制外,消费金融公司还应关注优质客户的流失。

对于不良率较往年有所上升,潘和林进一步表示,虽然各大消费金融机构有很好的风控手段,但风控有时也面临现实选择。金融业要稳健运行,要注重风险控制手段。严格自上而下。

在财报中,部分消费金融机构确实提到了“降低风险”,并重点关注资产结构调整。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中邮消费金融提到,2024年上半年,将完成针对更高品质客户群体的业务模式、产品要素和风控政策的设计,提升业务下的客户体验。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框架。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增强产品竞争力、降低风险。同时,通过加快推进资产结构调整、资产质量保卫等各项工作,实现了资产结构持续优化和业务规模增长的双重目标。公司不良率较上年末有所下降。

此外,招联消费金融还表示,受经济形势、市场环境、金融业资产结构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上半年消费金融行业整体遭遇一定挑战。那一年。作为消费金融领军企业,公司动态调整经营策略,加强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创新,打造堡垒般的风险补偿能力。

“贷后压力确实是持牌消费金融面临的现实问题。”苏晓锐认为,一方面,持牌消费金融正处于转型“阵痛期”,需要积极加强自营渠道建设,增加自营业务。同时,减少三方合作的“覆盖”式,加大对自营风控能力的考验;另一方面,部分持牌消费者的风控策略还有改进空间,未来风控技术还可以继续完善。总体而言,持牌消费金融业务理念将从追求规模转向精耕存量,努力提高优质客户群体的再贷款率。

北京商报记者 刘思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8 12:50 , Processed in 0.26756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