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4|回复: 0

女版钱学森祝学军攻克世界难题,东风-17 弹道导弹命中率几乎百分百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5605
发表于 2024-11-2 12: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42年,世界上第一枚弹道导弹和第一枚航空导弹在德国诞生。为了防止落后、实现军事力量平衡,各国都将导弹研究提上了日程。

建国初期虽然我国贫穷落后,但在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在导弹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到卓越,原子弹、氢弹。

今天,我国在导弹领域再次取得新成就。一位女科学家攻克了世界难题,设计制造出命中率几乎100%的导弹,让目标难以逃脱。

这位女科学家就是“东风十七”弹道导弹总设计师朱学军,也被称为“女版钱学森”。那么,“东风十七”到底有何特别之处呢?

和钱学森有什么关系呢?

钱学森:留美学子的回国之路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大洋彼岸的钱学森欣喜若狂,决心回到祖国,为急需发展的国家做出贡献。

然而,他的回国申请却被美国政府拒绝。他和他的家人被软禁,他的宝贵资料被没收。美国海军副部长声称:“钱学森知道美国所有导弹项目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绝对不能把他释放到中国。”

事实并非如此。美国拘留钱学森是因为他提出了极其重要的导弹理论。

20世纪40年代,钱学森提出了极具前瞻性和战略意义的导弹理论——“滑翔弹道”理论,被后人称为钱学森弹道理论。

他想象着火箭弹头在即将着陆时能否滑翔。火箭将把飞机发射到高空并穿过大气层。然后它会因减速而落回大气层。稀薄大气产生的反压将帮助飞机继续飞行,然后在合适的时间飞行。它弹起并以一定角度落下,以高速到达目标。

整个理论有点徒劳,但关键是利用火箭的主力让飞机滑翔。这对美国导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桑格曾经设计过一种名为“桑格弹道”的导弹,但其原理是利用水的漂浮来扩大导弹的射程。但由于他的想法过于简单,没有充分考虑到实施的难度和可能性,虽然看起来比钱学森导弹简单,但实际上缺乏实际应用的可能性。

许多国家尝试采用桑格弹道学原理进行导弹设计,但最终因技术困难且理论过于抽象而失败。因此,美国政府将目光转向了钱学森的弹道愿景,希望他能为美国设计出威力更大、速度更快的火箭。

但钱学森知道,留在美国科研最终研发出来的武器也会用来对付中国人,所以他坚持回国,没有继续在美国研究弹道理论。

钱学森与桑格之间的弹道之争源于周总理的努力。历尽千辛万苦,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美国人发现了钱学森在截获的笔记本中记录的“滑翔弹道”想法。他们认为,钱学森虽然留不住,但至少留下了宝贵的数据和信息,为美国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可能。

然而钱学森的弹道理论十分复杂,直到21世纪,仍然是全世界难以解决的难题。各国科研人员一度认为这是天方夜谭,就像桑格弹道学一样。

然而2016年,中国女科学家朱学军在钱学森的基础上修改了这一想法,最终将其变为现实,研制出了新型导弹。

朱学军,沉阳才女,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自动控制系,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攻读研究生并获得硕士学位,随后独立设计导弹电气系统并成为导弹的总设计师。她的年龄分别是25岁和37岁。飞跃的背后是无尽的奉献和努力。

虽然武器研制听起来神秘而光荣,但实际的研制过程却是枯燥的计算和频繁的失败。这就是科研人员的生活。看似简单,其实很难。



我国首枚导弹“东风一号”在酒泉试验基地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导弹武器研发进入新阶段。但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导弹技术仍有待提高。

此时,美国已经研发出导弹防御系统,可以精确定位任何导弹的弹道。这给我国导弹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

回国后,钱学森并没有放弃之前提出的“滑翔弹道”的想法。在攻克其他科研难题的同时,他一直致力于相关计算工作。

但计算过程过于复杂,现实条件的限制迫使他对这个想法进行了改进和优化。因此,这个想法一直没有实现。

在试验所,东风一号导弹的研发工作遇到困难,科研人员普遍对“钱学森弹道”持怀疑态度。然而,朱学军却以坚定的决心,决定独自面对这一全球性问题,挑战美国在导弹领域的垄断。

虽然设备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有很多数据需要人工计算。朱学军常常独自面对数据,反复推演,草稿纸堆积成小山。

在此过程中,钱学森一直为朱学军提供帮助和指导。尽管过程中遇到困难,他们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钱学森和朱学军坚信,只有争分夺秒地从事科学研究,才是他们作为科学家永恒的追求。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为国家做出贡献。

虽然钱老的去世给朱雪君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但她决心完成理论的实现。朱学军全身心投入数据计算,沿着钱先生指明的方向继续进行研究。

终于在2011年,朱学军成功攻克了理论难关,彻底理解了“钱学森弹道”的思想。不过,朱学军并没有因为理论上的突破而兴奋不已。她知道,只有将理论转化为现实,才能取得真正的胜利。

朱学军没有停下来,立即投入到导弹的研发和设计中。在科研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导弹设计进展顺利,但在实验阶段,他们发现无论如何改进方案,导弹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这说明单纯依靠钱老的理论在导弹研发的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困难。由于始终无法达到预期的结果,朱学军团队的实验陷入了停滞。

这时,朱学军开始思考是否需要带领团队寻找新的道路。

朱雪君的习武之路充满挑战,她深知寻求创新并不容易。她坚信钱先生提出的“滑翔弹道”理论是科学的,是未来导弹武器的发展方向。

如果能够成功实现,我国将在导弹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完全抛弃过去的理论是不现实的。朱学军需要找到​​一条既与“钱学森弹道”互补又具有创新性的新路线。

经过无数次的研究和努力,她偶然发现了一个叫做“乘浪者”的概念。她顿时受到启发,想到或许可以将“乘波器”与“钱学森弹道学”结合起来,让导弹在大气层中像水一样飞行,从而达到最初的目的。

- 超越速度的旅行者乘波器,一种适合超高速飞行的独特形式。它的所有前缘都附加了冲击波,使其能够快速穿过大气层。



与其他形状相比,乘波体的三大显着气动特性——低阻力、高升力和大升阻比使其引人注目。朱学军教授被其独特的特性所吸引,开始研制乘波体。

使用乘波体的飞机最大的优点是不需要机翼产生升力,而是利用大气层的压缩升力,从而减少能耗和阻力,实现更快的速度。

朱学军团队再接再厉,成功将“乘波者”与“钱学森弹道学”结合起来,设计出“东风十七”高超音速导弹。 “东风十七”的出现震惊了全世界。

这是朱学军团队将乘波器与钱学森弹道学完美结合,是科学技术和智慧的结晶。乘浪体无疑是超越速度的旅行者。

“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有两大独特优势:一是速度优越。 “乘波者”与“钱学森弹道学”的完美融合,可以在大气层边缘高速滑翔,最高速度可达10马赫,可以以10倍超音速的速度远行;其次,飞行轨迹不可预测,无法预测。

这是因为乘波高超音速导弹的弹道受复杂力的作用,美国导弹防御系统无法准确预测和拦截。它可以在飞行过程中灵活改变轨迹,甚至锁定并命中目标,命中率高达100%。

这两大优势充分展现了“东风快递必须不辱使命”的口号。

总设计师朱学军突破美国技术封锁,研制出高超音速导弹,将美国部署在韩国的萨德系统变成了摆设。他的设计使我国实现了从传统弹道飞行向推进滑翔机的重大飞跃,是导弹领域的里程碑。

朱学军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并获得国家奖金300万元。

尽管朱学军为中国导弹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获得了许多称号和奖项,但她并不满足。她始终奋战在科研第一线,为祖国国防建设努力奋斗,对科研未来发展充满关心。

2020年12月在清华大学演讲时,她向在场的同学们表达了美好的期望和祝福,希望更多的青年才俊投身祖国的国防建设事业,锐意进取,勇于创新。

迄今为止,朱学军已成功培养8名总设计师、总指挥,30余名副总工程师、副指挥,为我国打造了一支推动核心技术发展的优秀人才队伍。

朱学军的贡献远远超出了设计新型导弹的范围。她也是我国军工事业美好未来的伟大开拓者之一。

作为中国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东风系列导弹仍在不断更新换代。其中,东风41导弹因其优异的性能而备受关注。它是目前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洲际导弹之一,长度近20米,弹丸直径超过两米,最大射程超过14000公里。

这些数据充分展现了东风41导弹对任何企图威胁我国安全的国家的死角覆盖能力。尽管中国一贯支持和维护世界和平,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应对战争的实力。

强大的武器装备是我们同世界各国对话的坚实保障。中国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离不开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

他们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奉献,铸就了中国坚实的脊梁,值得我们敬佩和怀念。谨借此文,向朱学军院士和为祖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科研人员致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8 08:05 , Processed in 0.11728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