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2|回复: 0

二战后城市化发展迅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各具特点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5605
发表于 2024-11-3 01: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二战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近年来增长尤为迅速。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由于信息化的影响呈现出后现代特征。当代城镇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城镇化趋势明显,城市区域、城市群、都市带等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态出现。关键词:城镇化、城市群、特征、发展趋势

发达地区的城市化始于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二战后,随着发达国家经济普遍复苏和发展,经济驱动力主要从工业化转向信息化,城市进步进一步加快,呈现出后现代特征。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也迅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尤其迅速。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已构成当今世界城镇化的主体。当代城镇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城镇化趋势明显。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大城市数量都在迅速增加,城市群、都市带等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态不断涌现。

一、城镇化进程大大加快,发展中国家城镇化速度尤为引人注目。

19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为29.2%。 1980年上升到39.6%,增长10.4个百分点,年均增长率0.347个百分点。在此期间,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从1950年达到53.8%,到1980年上升到70.2%,提高了16.4个百分点,年均增长率为0.547个百分点;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1950年为17.0%,1980年为29.2%,增长了12.2个百分点,年均增长率为0.407个百分点。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增长最快。这里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发达国家16.4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12.2个百分点的城镇化增速超过了世界城镇化增速10.4个百分点?事实上,在1975年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总数就超过了发达国家,并且开始进入比发达国家更快的城市增长率。 1950年,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为7.34亿,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仅为2.87亿。 1970年,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为6.98亿,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已攀升至6.73亿。基本与发达国家持​​平。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如此迅速。为什么城镇化率增速低于发达国家,城镇化年均增速低于发达国家?原因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尽管城市人口增长快于发达国家,但城市化率上升水平低于发达国家。 1980年至2002年,发达国家城市化率从70.2%提高到74.4%,仅增长4.2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21个百分点,城市人口仅增加1.52亿;而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从1980年提高到74.4%。从2000年的29.2%上升到39.3%,提高了10.1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505个百分点。城市人口从9.66亿增加到19.04亿,与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的比例为2:1,到2020年将达到3.5:1。这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正在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已构成当今世界城镇化的主体。 (见下表)

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表(1950~2020)

资料来源:徐学强、周星等主编的《城市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5页。

2、受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影响,发达国家城市化呈现后现代特征。

20世纪70年代,以计算机广泛应用、信息时代出现、知识经济诞生为标志,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开始逐步取代工业时代的“物质经济”。智力资本逐渐取代物质资本,成为生产力的要素。起决定性作用。城镇化发展开始以人为中心,进入数字化、个性化、国际化、分散与集聚(分化与集中)并存的时代。城市功能由生产城市转变为生产、生活、生态和谐的“三生”城市。城市与乡村、人与环境将进入共生、共享、共荣的“三共”和谐可持续发展状态。

(一)信息技术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早期的城市化基本上都是工业化带动下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工业化过程中,人类每一次重大技术突破都会形成新的工业部门,推动城市发展。不断发展。工业带动城市的发展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过度消费和对物质资源的依赖,这不可避免地产生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近几十年来,随着知识经济和网络信息社会的兴起,发达国家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逐渐取代传统工业力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城市也从产品制造中心转变为服务中心。中心、信息中心、商业商务中心转型。

(二)分散与集聚并存

现代交通网络的发展以及信息网络对交通网络的补充,极大地拓宽了城市的活动空间,使城市各种功能的地理分布延伸,使城市化呈现扩散趋势。这种扩散趋势导致城市产业和人口的疏散,部门职能向其他地区转移,导致城市外围出现一些新的制造业中心区,促进城市郊区化的发展。



另一方面,城镇化发展呈现集聚趋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信息最大化、传输最完善的地方,也是区位条件最好、人口规模最大的地方,如特大城市或城市群(如纽约、东京、伦敦、巴黎、香港、洛杉矶等)山鸡、上海等),这些基础设施条件好、区位条件好的城市自然会成为信息节点城市。信息就像一块磁铁,将经济吸引到这些节点城市,而通信技术让节点城市对信息网络覆盖范围拥有强大的控制力。此外,信息技术发展与投资的互动效益,使得各类高层管理机构和各类跨国公司云集于此。为了便于与管理机构联系,脱离城市分散的产业一般分布在交通、通讯相对发达的城市外围,或沿交通走廊延伸。因此,城市空间扩张的特点是中心城市的高度集聚和外在表现。非连续用地不断扩大,在城市集中的地区,城市与中心城市的联系加强,整个城市群呈现一体化趋势。这也是近年来都市圈、都市圈、城市带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从生产型城市向生态型、个性化、特色型城市转变

工业革命后,城市以工矿企业的发展为核心和动力。他们在成为工业发展主体的同时,也成为该地区的主要污染源。随着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深入人心,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绿化城市,促进城市和城市的发展。让自然更加和谐已成为各国大中小城市的共同目标。生态城市、最佳人居环境等各个领域也形成了相应的理念。有专家预测,21世纪的城市将是“生态循环型绿色城市经济”的城市。相应地,城市开始从生产城市向消费城市再向生态城市转变。

城市以工业化为核心和驱动力,必然导致融合。趋同包括城市规模扩张的趋同、城市功能的趋同以及城市产品、服务、形态、形象的趋同。趋同的另一个表现是,城市中体现城市个性和特色的自然、历史、文化景观不被重视,或者被人为破坏,造成城市特色“克隆”、一刀切的现象。适合所有景观。这座城市的可识别性缺失。

随着现代人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住宅和工作场所建筑风格的多样化,以及体现个人喜好的色彩变化和搭配。城市发展进入“以人为本”的个体发展阶段。城市的个性化和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不仅满足了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也成为现代城市竞争和发展的新需求。

3、城镇化趋势明显,城市群(圈)、都市带崛起

当代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城镇化趋势明显。不仅大城市数量急剧增加,而且出现了超级城市(人口超过400万)、巨型城市(人口超过800万)、都市区等组织形态。都市区是一个大型城市人口核心区和与其具有密切社会经济联系、具有一体化趋势的邻近地区的组合。它们一体化,人口密度普遍较高。在大都市城镇化的同时,城市群(圈)、都市带等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态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全球城镇化趋势。

1920年,人口超过50万的大城市人口仅占世界城市人口的5%; 2000年,人口超过400万的城市占世界总人口的19.9%。特大城市的数量也从1920年的1个增加到1970年的17个,其中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有7个。 1990年,美国大都市区数量从1940年的140个增加到268个,人口近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0%。大都市区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城市的地理空间和规模,也带来了生产要素流动和政治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世界城镇化新趋势不仅体现在大都市城镇化,还体现在城市群。当城市在空间区域内聚集到更高密度时,它们就成为城市群(圈)。城市群(圈)是若干城市的集合。一般由一个中心或几个分中心组成。中心城市或副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在城市群内,城市之间存在着许多经济社会联系,并逐步向一体化方向发展。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中国,城市群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例如,以英、法、德为首的西欧城市群,美国东部大西洋沿岸及五大湖的城市群,日本东海、长江沿岸的日本城市群等。江三角洲和太平洋沿岸分布于中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中国环渤海城市群。在城市群基础上不断发展,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现象——都市带。国际著名城市地理学家G.特曼认为,一个大都市区至少应有2500万城市居民过上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他在1989年出版的《大都市带》一书中认为,当代世界有6个大都市带:

(一)美国东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

(2)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都市区

(3) 西北欧大都市区



(四)美国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区

(5) 英格兰大都市区

(六)中国长三角都市圈及更多都市圈正在形成。

参考:

[1]徐学强,易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003年再版)。

[2] 王芳.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对我国的启示[J].西北人口,2004年,(3)。

[3]王硕.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解读[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3。

[4]关伟华,姚时谋.世界未来城市的展望与思考[J].地理与国土研究,2000,(3)。

[5]谢伟红.当代西方国家城市化的特征与趋势[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

[6] 李静文.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发展趋势:城市群(圈)的出现与投资需求[J].创新,2008,(3)。

(作者简介:窦金波(1970-),男,河南信阳人,讲师,硕士,从事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8 08:06 , Processed in 0.07178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