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1|回复: 0

大明王朝 1566编剧刘和平:不会打字的他如何创造经典?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5923
发表于 2024-11-14 14: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影视剧评分网站豆瓣上,2007年播出的一部历史剧《明朝1566》以9.7分的成绩获得国产剧最高分,被很多人视为“神剧”。 《明朝1566》编剧刘和平多次获得中国电视飞天奖、金鹰奖、白玉兰奖最佳编剧奖。然而,他仍然不知道如何在电脑上打字。相反,他通过自己听写并由助手打字创造了“明朝1566”。 《雍正王朝》、《明朝1566》、《北平无战事》都是经典。

刘和平(右)资料图、白继凯 摄

今年6月举行的上海电视节“纪念中国电视剧诞生60周年盛典”上,白玉兰奖评委会主席刘和平发表了艰难的讲话:“我们的时代进步太快了,我们不敢,如果不慢的话,我们就会被这个世界淘汰。”

在近年来日益浮躁的影视圈中,刘和平始终以“孤独者”的身份存在,一是因为产量低——从《雍正王朝》到《明朝1566》,他用了9年;从《1566年》到《北平无战事》,他用了7年的时间。在这条难寻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的刘和平无法回头,就像他微信朋友圈里的签名一样:我一直在和我相处久了,我宁愿做我自己。

个性成长

“巽”是戏剧界的一件大事。从小听戏已经成为一种创作实践。

在中国编剧中,刘和平的成长经历是独一无二的。他并非科班出身,却从小就在歌剧院里“飘香”。他的创作经验直接来源于中国古典戏曲。刘和平的父亲刘军先生是一位老报人。解放后专攻戏曲创作。曾改写地方歌剧《打铁》。他对湖南地方戏尤其有经验,表现得游刃有余。母亲是戏曲演员,擅长扮演老学生。

刘和平把听戏视为一种创作实践。在他看来,听不同类型的同一部剧,故事都是一样的。之所以感受不同,是因为不同的流派会用自己的情感来诠释。 “如果你经常听剧,你就能领会剧中人物变化的真正含义。”先后担任戏班长笛手、中学教师,1982年,刘和平调入湖南省衡阳市文化局,开始了十几年的舞台剧作家生涯。在此期间,参与编撰《中国戏曲志衡阳卷》。

事实上,早在成为正式的舞台剧作家之前,刘和平的第一部舞台剧《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就被当时的衡阳市文化局领导称赞为“专家”。他将此归因于自己对戏曲规则的掌握,“写戏剧本的时候,一定要懂《锣鼓经》,敲响什么样的锣鼓,代表什么。你要明白这些都是我从小就接触过的事情。”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戏曲有深入研究的刘和平将电视剧的关键场面写成节选,重点处理人物冲突和情感爆发。 《北平无战事》大量借鉴了歌剧的内容。第一个法庭场景其实是传统戏曲中最常见的场景:三庭审讯。 《雍正王朝》、《李卫入仕》、《明朝1566》的华彩乐段都是类似的试戏形式。业界普遍认为刘和平擅长写群戏,而他在这部群剧上的功力来自于他多年在戏曲行业的积累。

1993年,刘和平编导的舞台剧《甲申节》代表湖南省参加全国地方戏曲交流演出,荣获优秀戏剧奖和11个单项奖。 1994年,《甲申节》被中央电视台改编成4集电视剧。由此,刘和平引起了《雍正王朝》制片人的注意,邀请他担任《雍正王朝》的编剧。 1999年,刘和平编剧的电视剧《雍正王朝》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深受观众喜爱。还获得第十九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第十七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编剧。

写历史剧

读懂《资治通鉴》,“无中生有”解码历史

刘和平的戏剧都与中国历史有关,这与他年轻时的经历密切相关。 13岁时,青年刘和平因“文革”中断了学业; 15岁时,随父亲下放到湖南邵东农村。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和平从一位农民家里收集到了一套清朝光绪年间的《资治通鉴》。这套书成为他一生系统阅读的第一本历史书。事实上,这套《资治通鉴》中的御书,都是由光绪帝的老师翁同和口授,并由光绪帝摘抄的。刘和平还开玩笑说:“我的学历很低,才小学五年级,但起点很高,是翁同和教的。”

刘和平的历史剧创作方式被业内称为“无中生有”。他先是忽视历史现实,然后寻找当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逐步还原故事主角的“本来面目”,进而在当时的语境中设置一个必然的局面。本来可能发生但没有发生的事情。在写《雍正王朝》时,他笔下的康熙八子、九子、十子、十四子都比真实的历史人物“多活”了十年;在写《明朝1566》时,剧中著名的嘉靖国策“变法为米”“魏桑”也是虚构的。他感叹道:“在我的三部重要作品中,大事件都是虚构的,但大事件背后的历史却都是真实的。”

这种大胆的做法在以往的历史剧创作中是绝无仅有的,一度引起巨大争议。 《雍正王朝》剧本完成后,清史研究界专门召开了专家讨论会。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上来“开炮”,“康熙45年没有发生洪水,与历史不符”。随后,清史专家、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忠汉对刘和平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这是艺术创作,不是历史研究”。因此,《雍正王朝》的剧本顺利通过了专家评审。

从事编剧行业近40年的刘和平认为,没有人能够创造历史,他能做的就是解码历史。司马迁“究天人关系,通古今之变,成家”的历史观,深受刘和平的认同。但当面对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讲述那个时期的故事时,他更加同意陈寅恪的说法。 “慈悲理解。”

目前,刘和平正在创作新剧《北斗南极之歌》。他对这部“晚年青春之作”抱有很高的期待,“这部剧里的南北朝是北魏和南齐,但我会故意把时间搞乱,有些人会更早出现”年后,但北魏的年号不会改变。”对于这个做法,他解释道:“一是要传达好那个时期的历史精神,二是要完成它的审美。从价值追求上来说,我不需要做一部纪事类型的剧。” ”。

缓慢而仔细的工作

三比一的“蚕吐丝”,观众看到了苦心

写《雍正王朝》时,导演胡梅说刘和平“写得只剩下一把骨头了”。当了这么多年编剧,刘和平自己眼中最难创作的就是《北平无声无息》——历时七年,反复修改,甚至开拍之后也是如此。为了不耽误剧组的拍摄进度,他让两名助理每天轮流打字两班,早上5点到凌晨12点一班,下午2点到12点一班。助理换班了,他还要继续创作,每天工作近17个小时。作为总制片人,创作、修改剧本后,还要和导演一起看当天的回放。整部剧拍完后,他累得尿血了。

谈及《北平无战事》,刘和平感叹:“就像一杯水和一坛水一样!要写出百万字的作品,必须有3000万字以上的累计阅读储备。”三十比一,这需要大量的阅读。他把这种读书储备比作春蚕吐丝前吃掉的桑叶。只有积累多了,才能化为丝,细细地吐出来。

“目前的观众非常失望。”当很多人对刘和平的认真态度感到困惑时,他做出了回应。事实上,《明朝1566》11年前播出时,收视率非常惨淡。不过,去年这部作品在优酷重播时,剧尾的“长江黄河论”引起了观众的热议。这让刘和平非常高兴。他还买了优酷会员,看弹幕上网友的评论。 “不要小看观众,他们一定会认可你的努力,看到你的机会主义。”

写《明朝1566》剧本时,刘和平的工作室里有一张香案。左边是嘉靖皇帝,右边是海瑞。两幅肖像挂在那里。刘和平每天创作前,先洗手,然后点香点烛,三跪九叩,然后进行创作。从“雍正朝”到“明朝”,他烧香拜了这么多年。他在创作时,将自己完全融入到了角色中,几乎把每一个角色都演了一遍。 “我只有两颗心,一是敬畏,二是感恩。烧香是一种仪式,可以帮助你达到无私的境界。”

作为中国电视剧编剧委员会主席,刘和平经常呼吁:“文学必须占据影视的地位,影视一旦脱离文学本质,其质量就难以保证。”读刘和平的剧本,可以感受到文学之美,在北京的出租车上,经常可以听到广播剧《北平无声无息》。

一向对剧本非常挑剔的陈宝国曾称赞:“刘和平的台词写得很好,很有文学性。从《明朝1566》到《北平无战事》,我们连一句话都没说。”剧本中没有变化。”刘和平说:“导演和演员为什么要改剧本?有一种情况,导演觉得情况不对,演员觉得人物不对,无法表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8 18:09 , Processed in 0.12200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