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85|回复: 0

2024 年 5 月 23 日中国文化报:人工智能的文化意义与时代挑战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541
发表于 2024-9-27 07: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4年5月23日,《中国文化报》发表王京生署名文章《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化意义与挑战》。

全文如下↓ ↓ ↓ ↓

新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创新引领新生产力,突破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道路,推动新生产力发展。具有高科技、高效率、高品质的特点。 、质量先进生产力符合新发展理念。它的特点是创新,关键是高质量,本质是先进生产力[1]。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是新生产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新生产力的重要特征和方向。可以说,人工智能本身就是一种新的生产力,人工智能的发展会给文化带来一定的影响。这一系列新的意义和挑战将对人类社会和文明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1、人工智能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特别是Sora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发展,人工智能已经从早期专注于单一场景技术应用的工具,逐渐发展成为“可集成的工具”。多领域信息,自主创新。”人工智能技术的初级阶段,其场景操作系统往往是封闭和孤立的,与其他场景应用系统的交互和集成存在一定的困难。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与其他系统无缝连接,实现集成和创新,可以构建一个庞大的智能生态系统,从而成为“智慧”。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工智能让人类从自己制造“工具”的时代逐步进入自己制造“助手”甚至“替代品”的时代。这在人类以前的生产方式中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史,生产力和生产工具的发展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的重大进步。在石器时代,加工石头是为了刀耕火种。青铜、铁器时代,用石制工具创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蒸汽机和电力时代的到来,为现代工业社会提供了根本动力。 。它们的共同点是,这些生产力的代表都是人类的工具。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正在创造这一切历史,创造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变革和重大新发展机遇,为构建人类新文明提供强大动力。

(一)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人工智能的大规模介入带来了更容易实现的想法、更优化的设计和更复杂的技术,从而显着减少了各种任务所涉及的工人数量和成本,也显着提高了产品质量质量。升级改造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给生产过程赋予了更多“智慧”。它可以预测和避免可能发生的故障,甚至可以代替人进行研究并形成结论,从而创造发明和制造各种产品。这是相对于原来一般意义上的科技进步的巨大飞跃,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形态。比如,我国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的性能是4700万亿次运算,相当于60亿人一年,但超级计算机却可以在一秒钟内完成计算;日本鹿岛公司已于2022年开始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控制机械,并将全天24小时建造“成濑水坝”。

(二)提高人类社会治理水平。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结构和社会治理,将推动人们进入“智能社会”[2]。人工智能将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整合人口、技术、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流动信息,感知社会形势和问题,预测公众需求,推动社会治理方式更加人性化、精细化,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社会治理科学。性和有效性。还可以更准确地掌握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预测自然灾害;它还可以改变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帮助每个人“聪明”地生活得更“舒适”;甚至可以更好地促进国家间关系的和平交往,使整个人类社会更加“有序”。同时,在社会结构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催生人工智能“类人机器人”等新的社会群体。事实上,人工智能不断深入参与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从而增强整个社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些都是构建人类新文明的基础。例如,在交通领域,人工智能可以科学规划出行路线,并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准备和应对;而某科技公司出品的“学校AI语音防欺凌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控校园卫生间、天台等潜在欺凌情况。环境中,一旦检测到“求救”、“停止”等词语或异常打斗声音,就会触发报警机制,及时干预,防止校园欺凌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三)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开辟新领域、新成就。人工智能为人们构建了更加广阔的交流互鉴的数字世界,展现出神奇而又意想不到的美好前景。它可以无限拓宽人们的视野和想象边界,推动科技创新,从而激发科技革命的浪潮。正如孙宁辉院士所说:“大型人工智能模型拥有全量数据和上帝视角,通过深度学习的能力,可以预见比人类更多的步骤。如果能够实现从推理到推理的跨越,人工智能模型将有可能拥有爱因斯坦一样的想象力和科学猜测能力,大大提高人类科学发现的效率,打破人类认知的界限。” [3]同时,人工智能可以融合更多的信息、技术和理念,以更快的速度传播到世界各地,甚至可以消除各种意识形态和宗教给人类带来的障碍和束缚,乃至形成更加和平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而广泛的影响。它将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创造新的文明形态。人工智能时代与以往文明时代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发展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历史上,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以千年、数百年、数十年为周期迭代,人工智能技术所体现的高速迭代则以年、月、甚至日计算。换句话说,重大科技进步及其成果正在以超出我们以往认知的速度改变整个世界。正如美国企业家埃隆·马斯克所说:“只要电源和硬件能够满足日益强大的技术的需求,那么到明年年底(2025年),新的人工智能模型的能力将超越人类智能”,并且在2023年和2016年,他就预测“人类将在2029年实现‘完整’的通用人工智能”[4],这比之前的预测要早得多。这仅仅一年的时间,充分说明了人工智能惊人的发展速度。 。

2、人工智能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人类创造文明,也接受各种创造物带来的考验。人工智能时代,虽然人类最终将引领世界向更加文明的方向发展,但人工智能也将为人类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1)挑战人类的生产方式。人工智能将影响就业市场,改变人们的生产环境。在人工智能赋能下,旧物将在效率、质量、迭代升级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将导致大量的人停止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原有的传统生产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变化已经发生,甚至曾经的“几万人的工作”,未来也会变成“一个人的工作”。例如,在制造、交通、能源等基础行业,以及医疗、教育、零售、家居等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人工智能将通过数字化方式实现“全智能生产”。转型,带来生产组织和经营方式的变化。一系列的变化。于是,无法替代的职业越来越少。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工智能已经开始“三生万物”。它具有强大的内容生产力,将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 ,人类的生产方式和职业将发生重大变化。

(2)挑战人类的生活方式。人工智能有望将人类从重复性的脑力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创新工作,人们的视野和思想也将更加广阔和深入。它能够不断地实现人们的创造力,让人们充满创新创造的热情。还可以让所有的人的作息时间、生活习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都在“无限”的“放大”的空间和“无限缩小”的时空之中,事物原来遥不可及的事情,变得触手可及,即“千里之外”变成了“一步之遥”。就在今年3月19日,美国公司发布了“人形机器人通用基本模型”GR00T,它是机器人的大脑。它能够理解人类语言、模仿动作、学习技能,能够适应现实世界并与现实世界互动。目前,人工智能已涉足医疗诊断和艺术创作。人们的衣食住行将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3)挑战人类生存和社会伦理。人工智能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识。那么人类将如何处理与“助手”或“替身”的关系呢?我们相信,人们将面临“人工智能”对人的创新能力、知识结构、社会伦理道德的挑战,甚至对人类自身生存的挑战。比如人工智能是否需要干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如何干预?哪些情况需要限制?这必然会对人类存在的意义、社会形态、社会伦理产生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影响。报告显示,“人工智能在几乎所有基础任务上都超越了人类”[5],就像原子弹的到来一样,对人类和平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类抵御这一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更快、更彻底地毁灭人类创造条件。 2024年3月,被誉为“人工智能教父”的杰弗里·辛顿在接受日本记者采访时表示:“能够自主杀死人类的机器人武器将在未来10年内出现”[6];而马斯克曾说过,更明确地说,他认为“人类只是硅基生命的生物启动程序”。换句话说,人工智能最终将取代人类。

人类在某些领域需要“助手”和“替身”,但决不能把“助手”和“替身”变成伤害者和征服者。因此,当前的社会伦理和科技伦理已经进入了一个空前重要、空前危机的时代。如何让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能够持续为人类服务,而不产生破坏性的副作用,是人类面临的日益严峻的问题。



目前,人工智能可以体现工具理性,但尚不能由其独立产生价值理性、人文精神、伦理道德。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此事,并采取相应的规定和措施。因此,科技伦理迫切需要达成全球共识,实现全球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共同发展、共同安全、共同文明。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现实的意义。就像《核不扩散条约》一样,甚至比它更严格。决不能让遵守规则的人成为失败者,决不能给敢于肆意妄为、破坏人类生存的人有任何操作的空间。比如,在互联网上,利用AI制作已故公众人物“复活”视频,利用AI制作似假似真的图片,引发伦理争议。

当前,科技伦理越来越受到科技界乃至全球的关注,包括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经济体,对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产品产生了制约。法律或软规则形式的情报。今年3月13日,欧洲议会通过了全球首部《人工智能法案》[7],标志着欧盟开启人工智能法律监管新阶段,并就全球科技伦理治理达成共识。为构建更加严格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近期,中美双方也在人工智能领域进行磋商。在此基础上,要尽快形成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世界共识,建立专门的科技伦理问题审查审判机构,对违反伦理的主体实施法定惩罚。

3、人工智能与文化的互动

(一)文化对人工智能的影响

在《文化驱动创新》一书中我们曾经讨论过“创新驱动发展,那么什么驱动创新呢?”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文化是创新的决定性力量”。这体现在:一是文化为创新提供了核心价值,即“真、善、美”;其次,文化为变革和自我完善创新提供了心理公式。第三,文化为与时俱进的创新提供理念支撑。第四,文化提供创新意识和创新信心。第五,文化锻造创新所需的创业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六是文化培育创新创造阶层。第七,文化为创新实现“大众创业”提供空间和环境支撑。第八,文化为创新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8]。文化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也对人工智能产生影响。

(二)人工智能对文化的影响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对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甚至是颠覆性影响。

首先,人工智能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是新生产力的重要领域,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造力。人工智能能够前所未有地释放人们的创造力,也能为文化产业带来更好的效益,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无论是广播电视、电影、出版、文学、演艺行业,还是展览、旅游、游戏、广告艺术市场、创意设计等行业,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都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为他们提供强大的动力。首先,人工智能极大地增强了人们的创造能力。它让人们用科技创新的方法更好地表达和呈现人们的创造力,实现“能想到的都能做到”的梦想。这可以极大增强人们创意创新的信心,激活更多的创新创造潜力。其次,创意内容方式将空前丰富。人工智能拓宽了人们想象力的边界,为人们的创造力提供了更多新元素、新组合。它不仅带来了创意形式上的更多可能性和可行性,也带来了实现创意的技术上的更多可能性和可行性。比如工业设计可能会利用“全息设计”将创意全息地展现在眼前,并且可以实时修改完善、直接制作等。在创作方式上,很容易打破目前的分类文化艺术乃至文化产业,打造“无限创意游戏”、“智能沉浸式旅游”等新的跨界领域。三是创意实现效率大幅提升。人工智能可以大幅降低创意实现成本,提高整个文化产业链的效率,甚至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例如,电影制作将更加简单、高效,电影显示格式也可能从3D、4D转变为“有意识沉浸”的超现实模拟;再比如,在商业模式上,人工智能会根据每个人的喜好和期望来跳过广告和电影。引进,“默契”直推产品,形成“智能直销”模式。

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其中必然包括文化产业与人工智能的结合。这也让我们想起深圳曾经开创并被全国借鉴的“文化+科技”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这与“人工智能+”战略不谋而合。可以说,“人工智能+”是“文化+科技”的升级版。深圳开创的“文化+科技”模式,使深圳文化产业发展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深圳文化产业产值从2003年的135.3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750亿元以上[9],短短20年间增长了20多倍,平均每年增长1倍以上。 ;核心文化产品出口占全国的六分之一[10],使深圳从所谓的“文化沙漠”成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城市之一,文化产业也成长为全国之一。深圳经济四大支柱产业 同期,深圳理念传播全国,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和精神财富。

可以预见,“人工智能+”战略将对文化创意产业产生更加强大的推动力。从纵向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学经典浩如烟海。这些优秀的内容可以与人工智能结合,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纵向往前看,人工智能也将对科幻作品的创作等广阔的创作空间和对未来的期待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带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其次,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产生的强大力量,赋予产品更多“真、善、美”的价值。人工智能将对文化价值观和人们的行为产生巨大影响,并将把整个人类的“真、善、美”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在“真理”方面,能够促进人类更加高效地探索未知领域,实现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在“善”方面,将带来更加严谨细致的科技伦理和伦理治理体系;就“美”而言,它可以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审美内容和表现美的形式,产生对美更加准确的理解和追求。例如,人工智能和综合大数据“创造”的艺术作品风格可能会给人们带来更好的享受,这会冲击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和创作方法,甚至颠覆原有的文化领域。同时,这也将打通人们的思想价值体系,从而形成更加开放、包容、智慧、创新等特征的“智慧文化”。

三是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文化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实现人民的文化权利。文化权利包括: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参加文化活动的权利;进行文化创作的权利;和保护文化创作成果的权利。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每个人都可以更广泛地利用世界各个文明的优秀文化成果,更便捷地展示自己的创造力,更容易成为创造者。同时,更容易以创造性成果在数据资源中标注个人权益,使人们的文化权利得到进一步满足。例如,阅读是最广泛的文化权利。人工智能将为阅读提供更高的效率、更丰富的形式,从而推动“全民阅读”的深入发展。当然,人工智能也会对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价值观产生影响,但即使有人工智能的辅助,我们仍然需要坚持精读。

第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前所述,人工智能可以赋能各行各业,特别是将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更强的支柱产业,培育更强大的产业和产业基础,催生更先进的文化科技。并以文化高质量发展带动生产力深度变革,进而带动整个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人工智能也将使我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文化通过赋能得到更加有力的展现。也将使我们更加高效地学习和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大亮点,甚至是一场“关键战役”。

4、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工智能具有强大的探索、实现和采集能力,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强大动力。

(一)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探索能力,弘扬中华文明。文明是定居的文化,文化是活跃的文明。人工智能强大的探索能力可以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体系更加清晰深刻,其核心价值观更加明确突出。也可以赋予中华文明新的表现形式,创造新的传播生态,诠释新的时代内涵,弘扬中华优秀精神。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创造了与“人工智能时代”相适应的文化和时代精神,为中华文明的提升增添了强大动力。随着大型人工智能模型的发展和计算能力的提高,我们仍然面临着中国优秀文化数据要素资源不足的问题。要加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各类教育文化机构,动员社会力量,坚持中华文明核心价值观,大力丰富文化领域相关数据要素资源,增强创建人工智能强国的信心。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实现能力,推动“民族创造力”的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国家。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大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民族,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要促进‘全民创造力’”[11]。 “全民创意”可以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也可以促进科技创新、文化繁荣、建设创新型国家。这里,要特别强调人工智能对于提升“国家创造力”的重要性。如前所述,人工智能可以为创造力的产生和释放提供强大的实现力量,是实现“全民创造力”的有力工具。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推动全社会提高对“创造力”的认识,推动形成“全民创造力”。 “以创意为荣、以创意为乐”的文化氛围,探索涉及社会各阶层的创意文化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全民创意”的热潮。



(三)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聚集力量,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人工智能以数据为“食物”,打破时空限制和文明间壁垒,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创造广阔空间和高效渠道。数据要素市场的全球化可以实现市场主体之间的高水平协作,有效提高数据要素在生产、分配、流通等方面的资源配置效率[12],让文化、技术等得以流动以更高的速度,创造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多种方式和更精准的表现形式。在“人工智能时代”文明交流互鉴中,我们要建设和用好面向国际的数据要素市场,依法依规加强数据开发、开放、流通和使用,积极融入世界经济秩序。全球创新网络,促进各类数据要素资源的全球利用。在范围内移动得更广。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本身也需要更多文明之间的互学互鉴。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可能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危机需要全人类共同面对。要强化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共识,完善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科技伦理等领域立法,服务公共利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这个时代,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来临。我们必须抓住机会,深入执行“人工智能 +”行动,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系统的建设,并加速建筑物的构建数据元素市场促进快速形成和可持续发展新的生产力并积极创造新形式的人类文明。

(作者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孔子奖章”冠军,国务院前顾问,中国传播智慧智囊团的首席专家)

参考

[1]新华社:“首次观察| CPC中央委员会的政治局在新年首次集体学习,重点关注新的优质生产力”,

[2] Lu Peng,Gong Shun,Mei Xiao,Liu :“智能社会的崛起和人工智能的社会影响”,“智能社会研究” [J],第1期,2022年(第一期),第63页。

[3] Sun :“第14个国民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第十座讲座 - 人工智能和智能计算的发展”,

[4] :“麝香预测:最快的是明年年底!” “比最聪明的人聪明”,2024年4月12日。

[5]  Mesa :“报告显示:人工智能在许多领域都超过了人类”; “参考新闻”,2024年4月29日,第四版。

[6]““ AI的教父” :AI将控制人类”,中国网站,2024年3月22日,

[7] :“欧盟即将生效”,

[8] Wang :“驱动创新的是什么 - 关于国家创新战略的文化支持的研究” [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序言的第1-4页。

[9]中央广播网络:“第20个文化博览会将在深圳举行,有6,000多个参展商”,

[10]深圳卫星电视台深文新闻:“深圳:核心文化产品的出口量约占该国年度出口的1/6”,2023年6月8日。

[11] Wang :“民族创造力和高质量发展”,“文化软实力研究” [J],第2期,2023年,第8页。

[12] Wang :“建立由数据元素市场领导的高质量国家统一市场”,“中国行政管理” [J],第9期,2022年,第6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5 10:21 , Processed in 0.08573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