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9|回复: 0

孩子发烧怎么办?张思莱儿童健康绘本为新手爸妈答疑解惑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9724
发表于 2024-11-15 04:3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不少新手家长来到后台询问,孩子发烧了怎么办?如果用药不当,服药过量怎么办?我把之前的绘本内容重新发给你。希望大家,无论大小,都能平安度过这次疫情高峰。

知识编辑:

对于新手父母来说,如果孩子发烧,他们的眉头几乎会揪成一团。孩子在什么温度下发烧?如何给发烧的孩子降温?诸如此类的疑问始终萦绕在家长们的心头。

为了解答家长的疑问,“国民奶奶”张思来医生通过生动有趣的《张思来儿童健康绘本》为家长和孩子们解答疑问。这套绘本不仅可以让新父母了解最先进的育儿理念,也可以让宝宝在阅读的同时了解自己的身体。

今天我们就用张奶奶的一本绘本《我发烧了》来谈谈小儿发烧的事。

孩子为什么会发烧

发热是机体正常的生理保护机制,是机体抵抗感染的主动行为。

发烧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发热的原因主要分为病理原因和生理原因。

病理原因:细菌、病毒、其他微生物感染、疫苗接种后反应;某些皮肤病、甲状腺疾病、先天性发育不良、肿瘤、外伤、手术、输血引起的输液反应、药物热、中暑或被子综合症等。

生理原因:剧烈运动、哭闹、抽搐、婴儿蛋白质摄入过多、长期摄入高热量饮食、甲状腺机能亢进等。

发烧的三个阶段

发烧会经历三个阶段:体温升高期,时间很短;持续高温期和体温下降期。

人体正常体温为36℃~37℃(腋下)。但体温也会略有波动:例如清晨体温最低,下午和晚上最高;夏季的体温比冬季稍高。对于儿童来说,剧烈运动、进食(喂食)、哭闹、衣服过厚以及室温过高等都可能导致体温达到37.5℃(腋下)甚至38℃。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发烧

直肠温度≥38℃即可判定发烧;腋温≥37.5℃;口腔温度≥37.5℃。

如何测量孩子的体温

目前测量儿童体温可采用三种方法:肛门温度、口腔温度、腋下温度。

肛门体温:将肛表插入肛门1.5~2.5厘米,停留1~2分钟。正常直肠温度范围为 36.5°C 至 37.5°C。

口腔温度:将口腔表面置于舌下3分钟,正常范围

腋下体温:将体温计置于腋下并夹住5分钟以上。正常体温范围是36℃~37℃。

孩子发烧如何处理

如果你的孩子发烧了怎么办?其实,家长在处理孩子发烧时可以遵循以下7个原则。

多喝水,多休息,清淡饮食。

当发烧超过38.5℃时,首选退烧药,其次是物理降温。

不要使用非处方止咳药和感冒药。

用药期间要注意病情,找出发热原因。

耐心等待药物起效,无需多次去医院。

家长要保持冷静,注意缓解紧张情绪。

如果出现高烧或持续发烧,需要去看医生。

这些退烧方法不能用于儿童。



当孩子发烧时,家长们往往会感到紧张。当孩子发高烧无法退下来时,他们往往会生病并就医。传闻提出了一些退烧的方法,例如:

酒精擦拭会导致酒精中毒

此前,广东一名2岁孩子发烧,家长居然选择用工业酒精给孩子洗澡降温!洗澡后,孩子的烧不但没有退,反而昏迷不醒。到医院检查后发现,孩子昏迷的原因并不是发烧,而是酒精中毒。

宝宝的皮肤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如果用酒精擦拭宝宝的皮肤,酒精会被身体吸收,有酒精中毒的风险。更重要的是,这则新闻中的父母给孩子使用了工业酒精。

捂汗退烧,谨防“捂热综合症”

发烧时不能捂汗。当孩子发现发烧时,往往已经处于高温期。这时就要促进身体散热,让孩子大量出汗,以降低体温。由于婴儿体温调节中枢的温度调节能力有限,当裹着厚厚的被子或衣服时,婴儿的体温不但不能下降,反而会因无法散热而升高。婴幼儿出汗过多会导致脱水、电解质丢失和电解质失衡。脱水还会引起血液浓缩,有效血容量减少,严重影响散热,甚至损害肾功能。严重脱水甚至会导致儿童嗜睡、谵妄、抽搐、昏迷。婴儿特别容易发生热惊厥。当孩子发烧时,切勿捂住他或她的汗水。

事实上,这是非常危险的。发烧最重要的是散热。用被子盖住会导致体内热量积聚而无法散发,不利于退烧。甚至会导致孩子严重脱水或患上“感冒发烧综合症”。

宝宝发烧时,会因高烧而出汗。过度温暖和大量出汗会导致儿童高渗性脱水。严重者可并发呼吸衰竭、脑水肿、休克等多脏器功能衰竭。小儿发热综合征患儿死亡率高,后遗症严重。妈妈们一定要阻止老人给孩子盖被子!

尖端:

如果孩子发烧时诉冷(体温升高时,孩子可能会出现畏寒症状),可以多穿衣服,但切忌盲目捂汗。

乱吃“感冒药”可能导致药物中毒

孩子一生病,妈妈就惊慌失措。有的妈妈甚至认为只吃退烧药不安全,就把消炎药、复方感冒药全部吃下去,希望能快点把病情压下去!无奈之下,难免给宝宝多吃药或者吃错药,进而增加不必要副作用的风险。

感冒药+退烧药一起吃=容易中毒

有些复方感冒药标有“复方氨基酚”,其成分与我们最常用的退热药泰诺“对乙酰氨基酚”成分相同。如果你给孩子同时服用感冒药和退烧药,就很容易识别它们。给宝宝服用该药成分的两倍!不知不觉中,吃太多的药只会对孩子的身体产生更大的毒副作用。

别乱吃抗生素,小心产生耐药性

我身边有一位妈妈,无论是家人还是孩子,一发烧就会吃头孢。她觉得发烧肯定是体内有炎症引起的,必须吃消炎药。

90%的普通感冒和发烧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根本没有帮助。反而会造成肠道正常菌群紊乱,更加不利于疾病的恢复。

抗生素确实不能乱吃。是否需要服用,需要服用哪些消炎药,都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乱吃抗生素不仅会增加药物过敏的风险,最可怕的是产生耐药性,未来细菌感染可能无法治愈。

听“偏方”会对孩子造成致命伤害

着急求医才是最可怕的!有多少发烧的孩子因为父母不相信民间偏方,导致延误救治而死亡。

给孩子“煮银手镯水”退烧导致孩子死亡

新闻报道:一个月前男婴小军发烧。他的家人在网上搜索了各种家庭疗法:将银手镯放在水里煮,喝泡在水里的珍珠粉。经过一夜的努力,小军一直哭,全身长了很多疹子。第二天,家人将孩子送往医院,但小军已经停止了呼吸。

将开水倒入孩子的喉咙中以退烧。孩子被严重烧伤,出现呼吸衰竭。

新闻报道:一名2岁女孩因高烧出现抽搐。她的父母听信民间偏方,将开水倒进孩子嘴里,烫伤了孩子整个口腔、咽喉、食道,导致喉部水肿、呼吸衰竭。随后小女孩被送往医院抢救。

盲目灌肠的危害

宝宝受不了

所谓灌肠退烧,就是将药物通过肛门注入直肠,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灌肠是用来退烧的,一般在一些基层小诊所就有。 “医生”普遍声称灌肠是“天然、安全、有效的”。

但事实上,儿童肠道非常脆弱,“灌肠”这种退烧方法,如果不规范进行,很容易引发危险后果。

看到这些事件确实令人心碎。我只想说,妈妈们,不要再乱用偏方了,多学习一些科学的退烧方法。

退烧药的使用原则

可以给婴儿服用的退烧药

只有这2种

永远记住,您的宝宝只有两种可以安全服用的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泰诺)和布洛芬(美林)。

对乙酰氨基酚

安全性更高,更适合宝宝

3个月以上的宝宝可以吃

布洛芬



更适合大一点的宝宝

或者当对乙酰氨基酚不能有效退烧时服用。

仅限6个月以上的婴儿食用

具体用量,首先参考不同年龄段的指导用量,然后参考每公斤体重的用量。综合评估宝宝的年龄和体重后,按照说明服药!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如早产儿或超重婴儿,建议先咨询儿科医生后再按医嘱服用。

吃退烧药,别坚持到38.5℃

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

按照常识,当宝宝发烧,体温超过38.5℃时,就应该服用退烧药。

有些妈妈非常谨慎。一旦宝宝发烧超过38.5℃,即使宝宝精神好、跳来跳去,也要立即吃退烧药。他们觉得晚0.1℃服用就会有危险!

还有妈妈用体温计守护着孩子。每隔一段时间测量一次。如果是38.4℃,即使孩子身体萎靡难受,也不会给他吃退烧药。他必须等到38.5°C才能服用。他认为提前0.1℃服用对宝宝的身体是有害的。

宝宝发烧妈妈们紧张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什么时候应该给宝宝退烧药呢?除了看体温外,还要看宝宝的精神状态。

美国最新儿科指南:如果精神状态良好,体温超过40℃,可以接受进一步干预。

如果精神良好,体温低于40℃就不需要吃药。

如果精神不好,体温略低于38.5℃,仍可服药。

不要试图快速好起来

他要求给孩子打针、输液

张斯来医生做客节目时,曾亲自向妈妈们传授儿科医生的用药原则:“能吃药的不用打针,能打针的不用输液”!

无论宝宝发烧还是其他疾病,希望妈妈们牢记这个原则,不要给孩子吃“猛药”,希望快点好起来。

降低室温,“三多一少”

更有利于宝宝的康复

前几期我们已经多次介绍过发烧和发烧恐惧症。

当孩子发低烧,没有达到服用退烧药所需的体温时,唯一可靠的物理降温方法就是降低室温:

室内温度保持在24-26度之间

帮助宝宝身体散热

宝宝发烧时,妈妈除了给宝宝定量服用退烧药外,还要做到“三多一少”,让宝宝更舒服、恢复得更快:

多休息:宝宝生病时,停止去游乐园、早教、游泳等,让宝宝在家安静休息。

多睡:让宝宝多睡有利于身体的白细胞对付细菌和病毒,加速身体的自我修复。

多喝水:尤其是服用退烧药后,宝宝可能会大量出汗,需要喝水来补充流失的水分。它还有助于药物中的有毒成分从尿液中排出。

少穿衣服:有利于宝宝“散热”,尤其是襁褓中的宝宝。一定要打开襁褓袋,让宝宝自然散热。

退烧药怎么用?家长可以参考以下6条原则。

★世界卫生组织不建议2个月以下的婴儿使用退烧药。可以采用物理冷却。

★对乙酰氨基酚适合3个月以上婴幼儿,布洛芬适合6个月以上婴幼儿。

★退烧药只能让孩子稍微舒服一点,但不能防止热惊厥再次发生。

★不建议使用复方制剂。

★皮质类固醇不能用作儿童退烧药。

★不建议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联合或交替使用。

以上部分编辑自张斯莱博士新书《张斯莱儿童健康绘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微信号:张斯来博士

新浪微博:@张斯莱医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14 12:34 , Processed in 0.06304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