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方县,初秋时古夷的圣地,到处都是丰收的喜悦。
辣椒的收获
“小张,进屋来,新鲜煮好的包子。”9月10日凌晨,大方县芦塘乡凤坵一村村民陈祖文看到毕节市同步小康村工作组组长、村第一书记张丹尼尔大步走上来,挽住他的胳膊拉他的手,把他拖进屋里。
从字面上看,凤妍村这个名字可能看起来非常快乐和喜庆,但它是该省 2,760 个极度贫困的村庄之一。过去,凤坅村有一座田坝,水稻产量高于附近几个村庄,因此得名“凤坅”。后来,由于常年洪水,土壤质量恶化,产量下降,水稻逐渐从大坝中消失。由于长期缺乏产业配套,村民们纷纷抱怨,没有辜负“奉化”这个名字。
在全市大力推进扶贫精准扶贫中,毕节市自然资源规划局自2014年以来一直在帮扶该村,并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该村的实际情况,于2016年初“量身定做”了三年脱贫攻坚发展规划。
村庄的外观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张丹尼告诉记者,2014年3月,当毕节市自然资源规划局第一批驻村班组成员按照毕节市委同步小康工作安排来到凤坵村时,村民们讨论了各种事情。团队成员说,既然来了,就得做点什么。村里的团队开始走访一家又一家,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他们想通过真正的帮助来温暖人们的心。
一开始,驻村的小组发现,村民陈祖文决定让高三的女儿陈江燕辍学外出打工,了解情况后,及时向毕节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党组汇报, 并为陈江燕赢得了3000元的励志奖学金3000元,陈江燕顺利参加了高考,考入了北京化工大学。此后,为鼓励更多村里贫困家庭的孩子考上大学,毕节市自然资源规划局每年对本科录取的贫困新生奖励和补贴一本书2000至3000元,两本书1000至2000元。大学录取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四年来,凤禅村40多名贫困大学生获得补贴,发放励志助学金6万余元。
河道管理成效显著
“这条小河,过去夏天会泛滥,但现在经过处理恢复了自然蓄水功能后,这条小河水吸引了活水到上下游数千亩的肥沃土地上,也成为了一道风景线。”这要归功于该市任命的以村庄为基础的团队。凤坅一村村委会主任陈佳梅站在小桥上,激动不已。
凤坅村位于平坝峡地区,村堤多年淤积,蓄水功能减弱,防洪能力降低,每年夏天,洪水都会泛滥到两岸的农舍和农作物,对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2016 年初,毕节市自然资源规划局与小康村队同步,对当地的水利设施进行考察。专案组召集村民开展“一事一谈”,组织村民利用农业闲暇工作、工作,并邀请全市水利专家进行现场勘察、科学规划设计,从各方筹集资金近千万元,全面启动河道疏浚修复工程。经过两年的紧张建设,河道疏浚修复工程顺利完成,洪水之痛成为一项水利民生工程。
处理河流
随后,毕节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对该河进行了治理。项目实施后,群众的获得感将增强,一是村民将获得优质的耕地;其次,它增加了抗涝的能力;三是通过在当地就业来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四是水源环境卫生得到改善。
“全市的村队为富裕铺路,村党支部带领我们过上小康生活。”凤坅一村村民陈佳梅是当地典型的贫困户,陈佳梅告诉记者:“如果不是市里派来的驻村工作队,和我家一样,四个孩子有三个在上大学,一个还在上高中,恐怕我一辈子都穷。为了帮助像陈佳梅这样的贫困户重拾信心,在村队和村干部的鼓励和帮助下,实施了“党建试点、支部领导、支委领导、党员示范”的“党建+扶贫”项目,并借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推进土地、林地集中流转,成立专业合作社(公司),带动村里党员示范户建立产业示范基地,实现村内贫困户增收。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驻扎在村里的团队不仅清理了河流,还从各种来源筹集了 150 多万元,实施了 2.5 公里的铜鼓工业道路整治项目,现已种植了 1200 多亩的冬葵和 300 多亩的青脆李, 间植了 1,465 英亩的仙人掌和刺梨,2018 年,该村还帮助引入了 100 英亩的辣椒种植。
贫困户的陈佳梅,也因为热衷于助人为人、公益事业,率先发展了这个行业,并在2016年以高票当选为村委会主任。
村庄风景如画
如今,风禅村变了,村民们更是舍不得离开团队。
“你们市委的村队做了很多好事,明年你还会在我们村吗?”近日,毕节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局长孙小静到芦塘乡凤穗一村、凤婵二村、营盘村,调研毕节市同步小康工作小组在村进展情况,并结对帮扶。
通过当地干部群众的努力和毕节市同步小康村工作小组的帮助,凤垦一村党支部已发展成为先进党支部,现已使127户、422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5.57%下降到0.88%。
村民们正在采摘辣椒
用大方县委书记佘龙的话说,“一栅栏三桩,一侠三帮”。除了两个村委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外,还得益于毕节市自然资源规划局的大力支持。正如贫困户郑世达所说:“市政府派出的帮扶单位就像我们贫困户的亲戚,他们日日夜夜都无法完成对我们的照顾和帮助。(贵州日报当代财经媒体记者 李凯 黄兴)。
来源:贵州日报 图片|麓塘乡
编辑:李树根
检查:范宇李丹
编辑:刘仁军
欢迎
贡献
(1) 编辑邮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