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8|回复: 0

脱贫攻坚战推进,广西山区教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5369
发表于 2024-11-15 20: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华社南宁2月2日电 题:梦想启航大山深处——广西山区教育的变迁

新华社记者 卢先廷 吴思思 农冠斌

“晴天,你浑身都是泥土,但雨天,你浑身都是泥。”这是广西山区人民出行困难的真实写照。

茫茫大山荒芜落后。过去,有些村庄没有路,孩子们就利用“天梯”爬上悬崖读书。一栋泥瓦房是一所学校,一张木架床上挤着七八个孩子。饭盒里只有黄豆和大米……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深入推进,蜿蜒于山岭之间的山路结束了人们背着背、翻山越岭的历史。接下来是一批温暖山村学子的“放心工程”。通过“阳光工程”、“民心工程”,山区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无尽的山路和无法攀登的山

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农山区,山峦叠嶂,山高路陡。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官员曾到此考察,认为这里是“除了沙漠之外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峡谷标志着贫困的界限,山脉阻碍了发展的步伐和孩子们的上学之路。

半胜乡弄涌山上的一段“天梯”曾是弄涌小学部分学生上学的必经之路。 “天梯”一侧是悬崖,另一侧是悬崖。

“过去,梯子是用竹子做的,用木棍绑起来。后来,当孩子们必须上学时,梯子就用铁丝加固。”农永小学校长刘兴义说,每当寒冬山里结冰时,“摔跤是家常便饭”。

抬头可见高耸的群山,低头可见无底的湖泊。这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上山顶,有“天梯”,下山谷,有渡口。

在南宁市上林县西岩镇吊王教学点,30多年前,石兰松老师为了准备盖房子,砍倒了家门前的几棵大树,并搭建了一艘小木船来接孩子们去学校。 30年来,更换了8艘小木船,山里的孩子陆续出门。

交通不方便,教育基础设施跟不上。大班、大同铺曾经是很多山区学校的真实写照。七百农乡农藤小学始建于1988年,建校之初有一座三层教学楼。这是当时镇上唯一一所有教学楼的小学,但孩子们也面临着班级规模大、商店大的问题。

“以前都是木床,每张床上睡四五个孩子,孩子稍微动一下,床就会吱吱作响。”农藤小学校长魏金阁说,以前学校没有厨房,孩子们都是从家里拎黄豆。 、米和柴火,在附近村民家里蒸米饭。

唐凌宇的家成了农藤小学的厨房。 “大家把米和黄豆装进饭盒里,放进我的蒸笼里。”唐凌宇说道。那时她也在农藤小学读书,她知道同学们吃饱饭很不容易。 2008年,农藤小学建了厨房,唐凌宇主动到学校帮忙,每天为孩子们准备热饭菜。

荒山阻碍了农村发展,不少家庭因贫困导致孩子过早失学。 “女孩不读书”甚至“读书无用”的观念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尤其盛行。



“当我想上初中时,妈妈让我把家里的猪卖了,这样我就可以读书换钱。”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妇联主席姚丽翠回忆往事,泪流满面,“我捡起猪走了七八年,到镇上骊山去卖”路,但天都快黑了,我还是没有卖,急得我想哭。”

教育扶贫温暖山区乡村求学之路

越穷的地方,越需要教育。

作为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广西近年来投入“真金白银”,优先发展教育,先后实施义务教育“综合改革”、“双千计划” 、《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山区教育有了质的飞跃。

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三枝洋乡长期贫困。据说,瑶族的祖先就生活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每年只能向当地官员捐献三只羊,作为山上生活的赋税。因此,这个地方的名字叫“三只羊”。

10多年前,三各洋乡小学因“黄豆蒸饭”事件而受到广泛关注。 58岁的袁建柱和儿子都在这里读书,吃着“蒸黄豆饭”长大。现在袁建柱12岁的孙子袁景福吃上了“营养午餐”。

“几代人所向往的幸福生活,终于在我孙子这一代实现了。”袁建柱说道。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以来,广西共有约1454万人享用了“营养午餐”。一代代山里孩子与“黄豆蒸饭”的故事已被封存在记忆里。三江侗族自治县福禄苗乡岑旁村也结束了“送饭村”的历史。

曾几何时,为了让孩子们吃得饱、读得好,岑旁村的家长们分成小组,轮流给7公里外福禄乡中学的孩子们送饭。山路崎岖,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因为你的肩上扛着儿童节的口粮。 “送饭”的传统始于1984年,直到孩子们吃到营养餐。

随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覆盖,山区的孩子和家长不再为书本费、学杂费发愁,寄宿生也能得到一定的补助。生活费用金额。广西持续聚焦城乡教育不平衡、不足问题,坚持扩资源、补短板、补短板、提高质量,山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2013年至2020年,广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投资1372.64亿元,新建义务教育学校893所,改扩建学校2.53万所,新增学位241万个,新增实验室和功能用房13.81万个。

曾经缺水缺地的农永小学,现在有了新的教学楼、宿舍楼、食堂、水箱等;一个不足百米长的山洞连接着弄涌山两侧,孩子们已经告别了攀登“天梯”。历史……

农用小学毕业的蓝美英感慨万千。现在姐姐的学业不再像以前那么困难了。她的妹妹兰美华在农永小学读六年级。学校现拥有多媒体教室、声乐室等,配备远程教学系统。女孩们正在声乐室排练艺术节目,好奇的男孩们则趴在窗台上。这一切的变化让孩子们感到新鲜、活泼。

目前,农永小学正在建设一栋四层教学楼,刘兴义表示,他们还计划再建一个运动场。 “走在广西的千山万巷之中,最美的房子一定是学校。”

教师是山区教育的灯塔。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基层工作,广西推进教师公开招聘改革,适当放宽困难、边远地区教师招聘条件,在薪酬、待遇等方面向乡村教师倾斜。晋升。 2013年以来,仅农村地区就招聘特岗教师5.66万人。



从“送米村”走出来的陈五峰,大学毕业后决定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我们这些吃饱饭的孩子,心里已经种下了为山区孩子提供更好教育的种子。”陈无风说道。

如今,一批批教师用爱心和责任托起广西农村教育的希望,贫困户学生辍学人数已动态清零。

每个孩子都有一片“星辰大海”

1996年,融水县白云乡红瑶女孩陈英华第一次离开家乡参加夏令营。她看到了一条从未见过的河流,兴奋地问旁边的老师:“这是海吗?”

海曾经是很多山里女子一生都无法到达的地方。 “狗不耕地,女人不读书。”白云乡红瑶女孩的辍学率一度很高。如今,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离开大山,有机会在人生中出人头地。

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陈英华成为村里的致富能手。这几年,她还投资为村里修建了一条工业道路。她经常带着孩子去海边旅游,看看她从小就向往的大海。

与物质设施的改善相比,孩子们精神面貌的变化更令人欣喜。越来越多的山区孩子拥有体育、艺术等特长,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 “送孩子读书才有未来”的观念在少数民族地区已基本形成共识。

赵兰娘是贺州民族学校的学生。这个乐观开朗的土窑女孩是学校的艺术骨干。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市内艺术展览,带领歌手、舞蹈演员参加演出,并多次获奖。很难想象,这个微笑的小女孩已经两次辍学了。 “家里很困难,爸爸去世了,妈妈和哥哥都在辛苦工作,我想为家里做点事。”

老师多次到赵兰娘家里,劝她回去。 “老师说,如果像我这样优秀的孩子回到学校,以后会有很多舞台等着我。”赵兰娘说道。

美好的未来点亮了孩子们眼中的星星。在三江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点三江南站社区,配套项目江川小学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兴趣班。足球、绘画、舞蹈等课程正在给山里孩子们的生活带来改变。

“我们申请了一项专门针对贫困山区女足的公益项目,孩子们有机会认识国家女足运动员,出去参加比赛。”江川小学副校长李晓雪说。

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广西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差距逐步缩小,但人民满意的教育仍在路上。

“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乡村教育,为山区孩子插上梦想腾飞的翅膀。”大化县教育局局长秦建业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7 23:04 , Processed in 0.07105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