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4|回复: 0

谒金门·春半赏析:朱淑真笔下的伤春之情与思恋之苦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5369
发表于 2024-11-16 06: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游金门·春半

【宋】朱淑贞

已经是半个春天了。情感是无穷无尽的。

有十二干廊可倚。担心,无论发生什么。

庆幸的是,风是和煦的,阳光是和煦的。输给盈盈妍妍。

院子里挂满了没有卷起的花帘。心碎草已远去。

翻译

春天匆匆过去了一半,放眼望去,花儿已经枯萎,春天即将过去。我整天倚在栏杆上,徘徊凝视,感受着春天逝去的忧伤和怨恨涌上心头,连天空也无法摆脱。



风很温柔,阳光很温暖。在如此美好的春日里,独自倚在斜栏杆上,还不如那双黄莺呢。院子里开满了碎花。我拉下窗帘,呆在室内,不忍心看着春天的流逝。香草绵延天边,思念之人远去,让人心碎。

评论

《游金门》:原为唐教芳歌曲,后改名词牌。该曲为双调,斜韵45字。代表作品有冯燕思的《游金门:风起》、李浩谷的《游金门:雨后花》等。

已是半春:改编自李渔《清平乐》:“半春不来,伤眼伤心。”

此情无限:即春愁无限。

十二栏杆:指十二道弧形栏杆。该句出自李商隐《碧城三诗》中的《碧城十二歌》。

输与:不如、更差。

香草:在古诗词中,常常象征着思念的人。

欣赏



这是一首抒发春愁怨恨的诗。

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每天想念自己所爱的人,却因机缘巧合而无法见面的痛苦。前两句:“春天已过半,看得见的情感无限。”通过女主人公对暮春景象的憧憬和感受,表达了她无限的悲伤。 “这种感觉”到底指的是什么?这里没有明确说明,但从诗的上下文和作者婚姻失败的意图来看,这意味着他思念妻子,精神上孤独和沮丧;他惜春又感伤,感叹岁月的流逝。 “无限”二字有两层含义:一是表明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深深的忧郁,美丽的春景处处引发她的忧虑;二是表明作者的隐忧永远不会消除,正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势。

然后,作者用行为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她的忧郁:“倚满屋十二栏杆,愁永远不来。”古诗词中有与此类似的一句话:“遍地倚十二栏杆”。这句话描述了女主人公悲伤、无聊、无家可归的心情。 “边”字表示停留的时间长短。 “咸”字看似轻松,实则大有深意。这表达了作者没有机会错过、始终被忧郁所困的心境。她无法排解悲伤,只能表达“它永远不会照顾她”的怨恨。这句话写得新颖别致。天无意识,无情感,不顾人事。但她责怪上帝不关心她的悲伤。这是一种极度悲伤和绝望的自怜之声所引发的怨恨。

剥削阶级社会的妇女无法掌控自己的婚姻,常常抱怨别人。 “母亲是神!不宽恕别人!” 《诗·风·亳州》讲述了一个女人爱上一个年轻人,但她的母亲强迫她把她嫁给另一个男人的故事。她不死心,给母亲火天打电话,希望能明白她的心。朱淑珍虽然心里也有爱人,但她不能违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得嫁给一个庸俗之人。因此,她的痛苦感受比《蔡舟》中的女人更强烈、更深。

影片结束后,我详细地描述了自己对自然风光的感受:“风暖日暖好,胜过黄雀燕子。”美丽的春景,风和日丽,本该是美丽的情侣们享受的,但我却因为孤独和悲伤而无心这么做。所有的娱乐活动都白白给了樱烟,这不仅表现出对樱烟的羡慕,也体现了现实的残酷和无情。说起来多么悲惨啊!莺莺、燕燕两个字的重叠,并不是要凑成一个偶数,而是暗示它们是成双成对的,对比它们的单体,人不如鸟,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存在的感觉。孤独、含蓄、深刻。作者在诗集《恨春五首》第二部中写道:“黄莺燕子不再相笑,独处时尝相知吧!”虽然言语不同,但意图是一样的。

最后两句进一步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满院花帘未卷,断肠草远去”。不仅呼应了前两句,还含蓄地揭示了她悲伤和怨恨的根源。她在诗中说:“老朋友,天边草青,天涯海角,惊扰人心。” (《晚春情》)“断心草天青,待春归梦不可成”。 (《晚春情》) 相比之下,可见她想念的人远在长满芳草的天空中。想念她却不能在一起,她“伤心欲绝”。全诗至此结束,词完整,意无穷。读来让人深情又荡气回肠,在读者的脑海中留下一个失落女子凝视远方、无法自控的形象。这与颜舒的“彼时辞别良人,知山在何处,水远在何处”(《沙沙行》),李清照的“人在何处,人在何处”有异曲同工之妙。草连天,看得见归路”(《点江唇》),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朱淑珍写的故事一定晦涩难懂,而严、李却说得清楚,敢说。彻底的关于“他们喜欢的人”和“他们在哪里”。这是因为晏殊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而李清照对丈夫的思念也是无可非议的,所以他们也没有什么顾忌。但朱淑珍婚后想念情人被认为是违法的,所以很难表达清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7 23:03 , Processed in 0.09769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