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5|回复: 0

2022 年人工智能教育蓝皮书指出人工智能教育困境,师资队伍建设成关键一环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9724
发表于 2024-11-16 11: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超过半数的受访学校已经开设或正在筹备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活动,但教师教学能力不足、课程体系不完善仍然是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就是“2022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活动”。 《人工智能教育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指出的人工智能教育困境之一)。

近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腾讯联合举办人工智能教育研讨会暨《人工智能教师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试行)》)和《人工智能教师能力标准(试行)》书》成果发布会。 《标准(试行)》和《蓝皮书》旨在指导人工智能教育实践,也概述人工智能教育现状。

师资队伍建设依然是我国人工智能教育的关键一环。

受访中小学中,参与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活动的教师数量较少,专职教授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师很少。大部分受访教师认为,他们对人工智能专业知识和相关工具的掌握程度一般。此外,目前已经开设的人工智能课程还停留在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人工智能的阶段。

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

教育部科技司信息化司司长任长山在研讨会上指出,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呈现加速变革的总趋势走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世界主要国家聚焦人工智能教育核心技术、平台、产品、标准等领域,积极探索和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而且,在COVID-19疫情的影响下,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向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巨大潜力。

事实上,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将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

任长山介绍,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国出台了《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驱动,建设六位数字网络、平台、资源、校园、应用程序和安全。一体化新兴教育基础设施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和集成创新;设立两批18个智慧教育示范区,推动运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型;启动两批人工智能推进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在46个地区、56所高校进一步推动智能技术与教师队伍建设融合;开展人工智能条件下的教育社会实验,依托10个实验区、19个基地,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同时,连续三年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共同举办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并发布《北京宣言》。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未来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吴迪表示,谈到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往往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课程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对人工智能技术产生兴趣,增强对技术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提高对人工智能的风险意识;第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教学、管理和评价,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也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



“我们也联系了很多学校,发现他们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课堂、教材和师资方面。其实前两者的缺乏是比较容易解决的。很多企业都可以提供相对成熟的人工智能产品,而且很多企业都可以提供相对成熟的人工智能产品。”出版社也发行了相关教材,提供了配套的课程教学资源。”吴迪说,“但师资培训问题不是短期就能解决的,需要明确的标准和配套的培训体系。”

提高教师能力是当务之急

调查数据也表明,吴迪的观点具有普遍意义。

腾讯教育、腾讯研究院联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历时半年对全国25个省市的16万名学生、2万名教师、1000多名校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他们编写了《蓝皮书》。

“蓝皮书”调研团队发现,学校管理层普遍积极推广人工智能课程,但教师能力培养和课程体系完善是重中之重。受访中小学中,参与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活动的教师数量较少,专职教授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师很少。大部分受访教师认为,他们对人工智能专业知识和相关工具的掌握程度一般。此外,目前已经开设的人工智能课程还停留在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人工智能的阶段。

人工智能课程是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其课程内容涵盖主题广泛且更新迅速。因此,人工智能课程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课程发展的需要。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顾晓青在解读《蓝皮书》时介绍,此次调查共有15080名教师使用过人工智能技术。课题组对这些教师在高等教育阶段参与相关课程培训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只有近30%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师接受过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高等教育阶段教学的相关课程培训。

“这或许也可以解释目前人工智能教师能力薄弱的原因。高等教育教学是教师接触人工智能的第一步。”顾晓青说,幸运的是,大多数一线教师都对高等教育的教学非常认同。教育阶段开设人工智能课程,为未来教师教育奠定基础。



人工智能教育不仅仅是技术教育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王琼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一方面,人工智能课程和其他信息技术一样,需要让学生了解、理解技术;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课程还应该培养学生对未来的想象力和理解。有远见。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工智能教育不仅仅是技术教育,对未来社会发展的理解也可以融入到这样的课程中。”王琼说道。

“如果没有合适的老师,我们讨论过的所有人工智能的美好愿景可能都是零。”北京教育学院信息学院教授于晓亚指出,培养教师最好的方式就是找到真实的场景和可落地的应用。她强调,教师培训最终要回归到教学方式的转变。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那么所谓的人工智能课程只是另一种技术学习。

曾经有位老师说要给我上一堂主题为“人工智能写诗”的课。那么,我们来谈谈技术,让高中生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模块,使用人工智能来写一首诗。这是否意味着教学目标已经达到?于小雅说,这还不够。 “我们必须找到问题。我们必须在现实生活场景中思考问题,这样课程才能与解决问题联系起来。”例如,课程能否以讨论人工智能写的诗歌能否超越人类写的诗为主?或者说,人工智能诗歌和人类诗歌有什么区别? “这就变成了项目式学习内容。否则,单纯教学生技术是达不到我们教学改革的目标的。”于小雅说道。

人工智能教师应具备哪些能力?在《蓝皮书》调查的基础上,中国教育科学院未来学校实验室主任王苏组织了专业团队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此次发布的《标准(试行)》从人工智能理解与认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问题解决、教学实践、道德与安全六个维度对人工智能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

例如,在教学实践方面,《标准(试行)》认为,教师必须能够根据人工智能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现有的人工智能教学设备,运用教学设计方法和工具进行课堂教学实践。 ;他们还必须能够帮助其他学科教师熟悉各种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应用方法,指导其他学科教师积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工具,优化教学实践。

王苏希望《标准(试行)》能够成为规范和引导人工智能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活动的重要指南,为学校开展人工智能教师培训提供指导、人工智能教师培训、人工智能教师评估。其他工作的参考依据也为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提供支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14 12:21 , Processed in 0.06540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