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1|回复: 0

教育部印发〈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强化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9724
发表于 2024-11-16 11:3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介绍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的意见》,教育部近日印发《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提出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教学工作量保证每周12小时,并纳入组织大课间休息、带队训练、指导比赛、体质监测等活动在教师的工作量上。加强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系统规划体育教师分层分类培训。每位教师每年必须参加不少于一次的培训活动。通过强化培训,全体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将逐步提高。

《纲要》明确,为保证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充足的体育课时,基本保证一年级至每周4节体育课。小学2年级,小学3年级及以上至初中。鼓励中小学校在高中每周3节体育课、高中每周2节体育课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每周体育课数。义务教育阶段每天可保证1节体育课,高中阶段每周保证3节体育课。不止一节体育课。

《纲要》明确中小学体育课时长为40(或45)分钟。每节课应包括10分钟左右的基本运动技能、20分钟左右的结构化运动技能训练以及对抗性比赛和放松的组织。申等人。

《纲要》指出,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体育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包括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体操、武术、冰雪运动及其他专项运动的单项和综合技能。各学校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师资队伍、学生需求等在教学中选择性开展。

《纲要》明确了未来体育改革的方向,体育教学将更加规范、科学、系统、有效。

“大纲”全文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大纲(试行)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及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指导体育教师全国中小学校科学、规范、高质量地开展体育课教学,更好地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完善人格、锤炼意志”,促进为了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特制定本大纲。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深化体育改革加强“教学、勤练、经常竞赛”,构建科学有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新模式,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促进体育等核心素质的形成培养中小学生体育能力、健康行为、体育道德,为实现“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为体育学科建设做出贡献。

(二)改革内容

通过深化体育教学改革,转变教学观念,全面把握“讲课、勤练、经常竞赛”的内涵和要求,使之成为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教学组织模式。创建优质体育课,使学生在“知识、能力、行为、健康”各方面得到全面提升。明确学生各学段的特点和发展需求,使体育教学内容更具逻辑性、系统性和凝聚力。根据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合理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多样化的组织方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增强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采用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使体育质量评价更加具体、客观,建立“以评价促发展”的新生态。优化组织管理,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形成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家长齐心协力“以体治人”的新格局。探索建立学生体育学习过程管理的长效机制,树立务实创新的体育教学管理新形象,全面推进体育教学改革。

(三)改革目标

-玩得开心。注重在体育活动中加入游戏、竞赛等竞技元素,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竞争和表演的乐趣,更深层次地实现从激发兴趣到形成志向、享受乐趣。通过组织游戏、增加竞赛、丰富内容、鼓励自主,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坚持性,帮助学生有效锻炼、掌握技能、提高能力、体验成功,使学生能够真正享受自己。在。

——增强体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加强锻炼,提高学生体质。要加强“常练”,在运动基本技能的锻炼中不断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协调、平衡等身体素质。要根据不同年龄、性别、教材、班级类型、场地、气候等科学安排锻炼强度,合理设计练习密度,根据学生素质敏感期合理组织学习、实践、比赛发展,科学推进体育基本功“课练”。活动。要组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开展课间休息、课外体育活动、校外体育锻炼等,切实增强学生体质。

——健全人格。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个人素质。全面把握体育“体育、智育、灵育”的综合教育价值,通过全员参与的体育竞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塑造活泼开朗、友善等良好品格。团结协助、遵守规则。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

——磨炼意志。通过体育课、体能训练和体育比赛,培养学生不畏艰难、不吃苦、不畏失败的精神。精心设计有一定强度和难度的运动技能学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等良好品质。要不断通过组织教学竞赛、竞技比赛,培养学生坚韧、进取、勇气、毅力等坚强意志。

二、主要任务



(一)更新教学理念

改变单一学习知识或某项技术的现状,从综合教育的角度,培养核心体育素养和体育课程的融合,强化“传授、勤练、常赛”的过程和结果,有效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注重学科整合和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承中华优秀体育文化的同时,鼓励体育教学中开展适当的情境化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促进综合教育目标的实现。变“教决定学”为“学决定教”,充分把握学业状况,注重个体差异,合理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每个学生的发展。

(二)优化教学内容

积极消除长期以来体育课程复杂(项目多)、浅(简单介绍)、片面(缺乏系统)、脱节(学科阶段之间脱节)的现象,组织开展教学内容体系结构化,逻辑清晰,系统连贯。重点教授学生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其中,健康知识和基本运动技能应作为中小学体育课程必修内容广泛开展,专项运动技能应根据中小学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作为必修选修内容开展。 。

健康知识主要涵盖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少年保健、心理健康、传染病预防与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安全应急与风险规避五个领域,是小学各阶段应了解和了解的内容。和中学。各学段的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应根据各年级本学段应掌握的健康知识内容,创新地组织健康教育活动,为良好健康行为的形成和有效的健康促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

基本运动技能主要是中小学生走、跑、跳、投、滚、爬、钻、撑、悬、旋转等运动发展内容。各阶段教学以学生运动规律为基础发育和身体素质。动作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难度和练习方法进行推进,形成了各个学阶段相对固定的基本运动技能训练内容,使学生通过练习能够在不同学阶段具备相应的基本运动能力水平,有效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基本运动技能的教学特点,为日常生活和专项运动技能的学习奠定基础。坚实的基础并提供重要的保护。

专项运动技能包括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体操、武术、冰雪运动及其他专项运动的单项和综合技能。各学校在教学中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师资队伍、学生需求等有选择性地开展。各专业运动技能的教学是根据该专业运动固有的难度和特点来进行的。每个专业项目都分为多个模块和单元进行结构化教学。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每个模块和单元。 。专项运动的模块、单元必须具有递进性。完成一个模块和单元的学习并通过考核后,可以进入下一个模块和单元的学习,以此类推,呈现出更具逻辑性和连贯性的运动技能学习。

健康教育每学期有4节课。根据各学段应学习的健康知识,参照健康教育教学指导意见,有效组织教学工作。中小学体育课时长为40(或45)分钟。每节课应包括10分钟左右的基本运动技能、20分钟左右的结构化运动技能训练、有组织的对抗性比赛以及放松伸展运动。

(三)创新教学流程

打破传统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局限性,积极探索并适当增加“体育选课制”教学组织形式。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高年级可以在按照“行政班教学制度”原有义务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自主选择性,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体育选课采取班级制”组织教学。在“体育选课班制”的基础上,初中可适当增设“体育俱乐部制”,丰富和完善组织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兴趣,加强必修选修内容的学习高中主要采取“体育选课制”,采用“体育俱乐部制”的组织形式,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专业发展需要。一所具有多元素质、终身体育改革效应的学校。

全面掌握“讲授、勤练、经常竞赛”的一体化系统教学思想和方法,实施更加有效的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其中,“教”要遵循体育教学规律,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水平,合理把握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生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特殊运动技能。教学程度根据学期间的目标而有所不同。确定学生最终能在日常生活或比赛场景中灵活自如地使用; “勤练”,掌握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根据不同项目、不同班级、不同场地设备条件等,合理掌握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提高学生的运动效果。结合不同学阶段学生的特点,组织练习的方式应体现小学基础期趣味性、初中发展期多样化、高中提高期专业化的特点。课内、课外、校园内练习要注重时间充足、形式新颖、准确有效、安全有保障,注重在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 “常规游戏”向所有学生开放。各班级教学竞赛根据体育内容合理组织。班队的组建是结合体育课堂教学进行的。每周必须进行游戏。周六、周日可组织全校性体育比赛,促进竞争。实践中,掀起了体育锻炼的热潮,使学生享受到了竞争的乐趣,更加牢固地掌握了专项运动技能,培养了学生的身体健康素养。在此基础上组建校队参加区、县、市、省等多级别联赛。同时,通过比赛发现有运动天赋的学生,重点培养他们的体育特长,为竞技体育提供人才。

(四)完善教学评价

丰富评价内容,提倡开展多元化评价,注重多方位检验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否会说)、动作表现(是否能正确做)、能力表现(是否会使用)等,完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效果。

打破以往仅评价运动技术、身体健康等一方面的情况,必须更加注重建立“知识、能力、行为、健康”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了增加评估方法的便利性和评估结果的准确性,鼓励引入人工智能等评估方法。

改进知识评估。主要考核体育知识、健康知识等,建立知识考核题库,通过纸笔测试、在线网络测试、课堂口试、组织活动测试等方式实施。小学以情景测试为主,初中和高中可以多采用主题测试。

突出能力评价。主要包括基础运动能力评价和专项运动能力评价。基础运动能力评价根据各学校阶段必须学习的基本运动技能确定评价内容;特殊运动能力评价可以根据特殊运动技能学习的结构化内容确定评价内容,特别注重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竞赛能力的评价。 。

改善行为评估。注重对学生健康行为和良好道德品质的评价,鼓励利用大数据平台实施体育作业制度,重点评价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的发展情况,实现日常的过程评价。锻炼;通过组织各类体育竞赛,全面掌握学生道德品质,特别是加强对团结、互助、勇于拼搏等优秀品质的评价。

加强健康评估。对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通过准确监测各学段学生对应的体质健康指标,评估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并及时反馈给家长,方便居家——校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组织保障

(一)组织管理

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省教育行政部门要落实好全省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方案,完善体育教学顶层规划,明确工作任务、人员配备、责任分工、条件保障、经费投入、推动落实等方面,督促中小学开展高质量体育教学。市、区、县教育部门和学校设立了各级学校体育组织领导机构。教育主管部门一把手、学校校长等牵头负责学校体育具体实施,形成扎实推进体育教学改革的组织领导和管理机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领导、专家及时对体育教学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以便及时总结经验、整改教学问题。鼓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立足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组织精品课演示和研讨,加强组织培训等,推动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促进其专业发展,不断提高体育教学水平与过程管理。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和质量。



(二)学时保证

为保证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好体育课的办学工作。基本保证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体育课4节,小学至初中三年级及以上每周体育课3节。鼓励中小学校在高中每周两节体育课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每周体育课数。义务教育阶段每天可提供一节体育课,高中阶段每周保证提供三节以上体育课。

(三)教师保护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实装备各级教学科研人员,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发挥重要引导作用。按需引进体育教师,特别是优秀高校体育毕业生和优秀退役运动员,充实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积极吸纳社会力量,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从社会体育机构引进合格的专业教练员,补充特色体育教学和训练所需的师资,保证学校体育教学和训练持续有序发展。注重体育教师的道德修养,关心体育教师的身心健康,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数量。必须合理安排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的强度和工作量。有条件的学校,在师资充足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减少体育课的数量。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教学工作量保证每周12小时,并将组织课间休息、带队训练、教练比赛、体能监测等活动纳入教师工作量。加强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系统规划体育教师分层分类培训。每位教师每年必须参加不少于一次的培训活动。通过强化培训,全体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将逐步提高。通过培训,能够准确把握改革方向,深入理解和落实“教好、勤练、经常比赛”的具体要求,更加合理有效地组织体育课堂教学。关注农村体育教师发展,通过派遣教师下乡、城乡结对、持续教研等活动,切实帮助农村体育教师成长。注重兼职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通过加强基础和专业训练,不断提高兼职教师驾驭体育课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研平台建设,强化体育教研活动,促进体育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更好推动新时代体育教学改革。

(四)场馆设备

优先发展学校“一校多品”体育赛事的场馆设备,满足可选教学的需要。在基本保障正常体育工作需要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建设体育场馆或风雨场馆,确保风、雨、雪、雾霾天气下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正常进行。天气。配备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和素质标准的体育器材。确保现场器材有效、安全使用,促进健康,坚决杜绝体育教学中使用任何危害师生健康的现场器材。积极开发社会体育资源,鼓励社会体育场馆免费或低耗向学校开放,妥善解决学校体育场地不足问题,确保体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四、监督评价

(一)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评价

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体育改革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评估,包括下发体育改革指导性文件、制定体育改革具体方案、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具体落实情况等。学校体育工作。体育改革的支持力度和取得的成效纳入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评价。

(二)强化学校实施学校体育改革的主体责任

学校体育改革组织领导机构的成立、体育课的完善和落实、体育师资力量的支撑取得突破性进展、体育经费的保障、场馆设备建设等方面的改善情况将体育教师培训情况、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落实情况等纳入学校落实体育教学改革主体责任的主要内容。

(三)关注教师实施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和结果

体育教师对“教学、勤练、经常比赛”的理解和把握,灵活驾驭体育课堂能力的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精神和师德的提高,实际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和实践性。体育教师在培训,特别是培训后教学能力的提高程度,以及体育教师基于新形势、新理念对系统“全面教育”的把握,都纳入了培训过程和主要内容。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果。

(四)重视学生体育教学改革目标和效果的实现

体育教学改革将促进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完善人格、锤炼意志”目标的实现和核心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程度、身体健康的改善程度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把磨炼意志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作为学生实现体育改革目标和效果的主要内容。

五、工作要求

(一)确定试点项目。各地要抓紧确定体育改革试点范围,组织师资培训,完善保障条件。教育改革的具体方案和实施范围报教育部体质与艺术教育司。

(二)教改培训。教育部体质与艺术教育司将根据各地试点方案和范围,在暑假期间组织教改师资培训和实施培训,并提供相关技术资源。

转载|动力商业研究院、肖建中名师工作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14 12:38 , Processed in 0.06679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