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6|回复: 0

竺可桢开创我国现代气象高等教育先河,国立中央大学贡献突出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6636
发表于 2024-11-17 07: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20年,竺可桢进入南京师范学校(国立中央大学前身、今日南京大学前身)任教,开创了我国现代气象高等教育的先河。从我国高校最早设立地学系、开设气象课程,到最早设立气象专业,再到最早设立气象系,中央大学培养了大批涌现出一批优秀气象专家、学者,为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现代气象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竺可桢留学归来,进入大学教授气象课程。与国外已将气象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相比,当时国内大学尚未设立气象专业,甚至气象课程的分类也比较模糊。气象学课程仅在物理、地球科学、农业和其他学科中开设。竺可桢在中央大学及其前身学校深耕气象教育近十年,为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1 气象学科在地球科学系萌芽和发展

1918年,竺可桢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得气象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上海海关、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前身,简称武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中央大学前身,为其颁发聘书)(简称NGC)和其他机构,其中海关薪资最高。然而,中国的海关自清朝以来一直受外国控制。他们在沿海和主要河流地区建立气象站网络,获取中国的气象数据,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竺可桢日夜想着夺回气象主权,因此不愿意为海关服务。为了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气象人才,他决定到高校任教。

1919年,竺可桢应聘到武高。五高创办于1913年,其地球科学教育模式是从日本引进的。它非常注重历史和地理的融合,拥有许多地球科学课程。例如,历史地理系开设中国地理,博物馆系开设地质学和矿物学。竺可桢在博物学系教授地理课程,在数理系毕业班教授天文、气象学。由于学校的气象教材仍沿用传统的《气象台实用气象学》,竺可桢刻意改进教学内容,向学生传授新的学术理念。他从博物馆系入手,按照新理论组织教学,并开始编写地理、气象讲义,构建新的地学内容。

竺可桢的新教学内容在武高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此时,南京大学校长郭秉文正在招贤纳士,极力邀请竺可桢加盟。 1920年,竺可桢受聘到南京理工大学文理系任教,开设地质学、气象学等相关课程。

中国地学的发展是否应该照搬西方的体系,是竺可桢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一方面,竺可桢认为,原来的地学仍然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地理学”学科,专业狭窄,阻碍发展。另一方面,西方地科学特别是地理学传入中国时,学科的理论体系尚不完善,学科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在引进西方地学的同时,也需要建立适合中国的地学体系。因此,竺可桢积极致力于创建新的地学系,目的是拓宽地学研究领域,增设地质学、气象学等新课程,加强自然科学教学,培养更多地形、气候、地质等方面的人才。动物、植物、矿物等领域。

1921年,南京大学扩建为第二所国立大学东南大学(简称东大),院系调整。在竺可桢的倡议下,学校在文理科下设立了新的地学系,下设地理气象专业和地质矿物专业。竺可桢担任第一科主任。这是中国大学第一个地学系,为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早期专业人才。

按照成立初衷,东京大学新地球科学部的课程以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和古生物学为主。竺可桢亲自讲授《地球科学通论》、《气象学》、《世界地理》和《世界气候》。其中,地球科学通论是东大文理科一年级学生的主干课程和必修科目。竺可桢一直亲自教授这门课程。这一时期,竺可桢编着的《普通地理》和《气象学》讲义成为我国现代地理和气象教育的基础教材。同时,竺可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向学生讲解各种大气现象的物理概念,并引用了很多数学公式来加以说明。除了课堂教育,竺可桢还非常重视课堂外的实习。他在校园东侧的美安建立了气象气象站,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当时,东大气象仪器设备的齐全性和观测记录的可靠性在国内高校中是绝无仅有的。此外,竺可桢还说服国民政府指定中央观象台作为东北学生的实习地点。

由于国民政府教育体制的变化,在随后的几年里,东大大学经历了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等多次变动,并正式更名为中央大学(以下简称中央大学)。 )于1928年8月。然而,学校的国家性质从未改变。在此期间,竺可桢因“益昌思潮”于1925年离开学校,1927年应邀回到地球科学系任系主任。1928年底再次离开学校,负责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筹建工作。刚刚从法国留学归来任教的胡焕庸接手了竺可桢留下的全部教学职责。

竺可桢离校前一直主张单独设立地理系,成为中国地理学研究的中心。 1929年9月,地球科学系胡焕庸、黄国章、张起云三位教授向学校提交了《关于地球科学系地理系成为独立系的建议》,他们的意见被学校收养了。 1930年1月,地球科学系分为地理系和地质系。首任地理系主任是胡焕庸。地理系下设地理、气象两个组(专业),地质系下设地质、矿产两个组(专业)。就这样,全国第一个气象专业在中大成立,我国气象高等教育正式踏上了自主发展的新征程。

在中大的推动下,国立清华大学和国立浙江大学的气象学科纷纷效仿,最终成为民国时期培养气象人才的三大重要基地。其中,国立清华大学于1928年设立地理系,开设气象课程,1930年设立气象专业。1936年竺可桢出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后,气象学科蓬勃发展。 1939年,历史地理系设立气象专业。 1937年4月,竺可桢以气象研究所所长的身份写信给教育部,指出“在先进国家,所有大学都设有气象学课程。国内气象人才短缺,急需气象人才”。来培养他们。”他表示,希望高校酌情增设气象课程,极大促进气象高等教育的发展。



2 西迁重庆建立我国第一个气象部门

抗战爆发后,中大于1937年12月迁往重庆沙坪坝松林坡,次年在嘉陵江畔白溪设立分校,作为一年级新生校园。中大是当时迁移最快、设施最齐全的大学,地理系的仪器设备也保存得比较完好。这也为西迁重庆后气象学科的独立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大后方环境相对稳定,气象学科独立发展的条件日益成熟。从当时的大环境来看,随着西方科学的进一步传播,地理和气象学同属一个部门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气象对于工农业生产、航运交通、军事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军队特别是空军急需大量气象人才。国外一些著名大学相继加强气象院系建设,加快人才培养。气象人才。从教学水平看,竺可桢在南京大学、东大大学期间,培养了我国第一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有的留校任教或留学归国任教,使学校气象教育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西迁重庆之初,虽然专任教师只有黄霞谦和朱秉海,但由于当时气象研究所也迁往重庆,气象研究所的部分科研人员在重庆气象学院兼职从事气象教学工作。香港中文大学。此外,屠长旺亦于1943年在中大任教,师资队伍进一步完善。推动。

1944年9月23日,竺可桢致信国立中央大学,建议将气象专业从地理系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立气象系。他在信中写道:“近几十年来,欧美的大学都崇尚研究,所以人才辈出,解释了很多学术理论。我们国家科学落后,研究气象的人连研究气象的人都没有。”不仅是致力于研究的人不多,就是从事气象测量事业的人也很少。如今,国家建设事业急需人才。适合培养和储备大量人才贵阳大学是全国最高学府,院系齐全,气象系已设有气象学组,可见其独立性应与地理范围相分离。需要设立一个独立的部门。”竺可桢在信中还阐述了单独设立气象系的原因。第一,气象学习需要深厚的数学基础,但由于地理系的限制,学生选修数学和科学课程有困难;第二,气象和地理是在一起的,经费、设备等难免受到限制。如果分成两个部门,就不会互相阻碍。此外,中大气象学科目前的师资力量、学生规模、教学设备等均已完全具备设立独立院系的条件。

暑假结束后,中大气象系成立,由辞去中央气象局局长职务回校任教的黄霞前任系主任。从当时从地理系搬出独立部门的气象组调动名单来看,气象系拥有一百多本杂志和书籍,内容涵盖国际国内月度气候报告、最新气象报告等。气象科学等方面的研究,仪器数量也有整整3页的清单。气象系的独立,让我国各界看到了我国气象学科未来发展的前景和潜力,也开启了我国现代教育史上气象高等教育的新篇章。中国。 1946年,重建的国立清华大学也在理学院设立气象学系。中山大学和清华大学成为新中国成立前仅有的设有气象系的高等院校。中大气象学系成立后,通过多种渠道扩充师资队伍,丰富课程内容。新中国成立前,中大气象系师资力量雄厚,课程设置齐全(表1),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1946年,中大迁回南京; 1949年8月,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 1950年更名为南京大学。随着当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浙江大学、齐鲁大学气象专业的师生立即并入南京大学气象系。 1960年,在学校气象系的基础上成立气象学院。 1963年,学校独立成立为南京气象学院。南京大学仍保留气象系,并于2008年成立大气科学学院。2004年,南京气象学院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朱文荣、张宝琨、沉思雨、徐锦枝、郑子正等气象前辈不仅丰富了中大的教学实力,而且活跃在气象教育、科研、行政、商业等领域,做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前后气象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民国时期,另外两所培养高级气象人才的主要院校是国立清华大学(国立西南联大)和国立浙江大学。这两所学校的气象和地理教师来源都与中大密不可分。其中,第一位在清华大学教授气象课程的人是黄霞前。 1929年任气象学教师,1931年国立清华大学气象台成立后担任第一任台长。1934年他没有去美国深造。朱可桢就任台长后1936年国立浙江大学,中大地理系张起云、沈申玉等四位教授随竺可桢赴浙江大学筹建历史与地理系。与此同时,朱秉海从气象研究所调往中大。为了补充气象师资力量,张起云立即出任国立浙江大学历史地理系首任主任。朱丙海新中国成立前曾在中华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初期曾任南京大学气象系主任。除教育领域外,中大气象学毕业生在气象科学研究、行政管理等领域也发挥着奠基作用。 1928年底,民国气象科学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国立气象研究所成立,竺可桢任所长。早期的第一批骨干人员包括卢炯、郑子正、沉小黄、卢宏图、诸葛奇、张宝昆等。等等,都是竺可桢在南高大、东大、华中大学时的学生。其中,卢炯于1936年至1944年担任代理台长。后来朱秉海、徐进之、陶士炎、黄石松、顾振超等著名气象学家也曾担任。曾在气象研究所工作。

3 成为现代气象事业重要的人才基地

在推进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道路上,中大气象教育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其影响主要是通过人才培养来实现的(表2)。特别是在南京大学和东大期间,祝可震先生在这里培养了我国最早一代著名气象学家,如胡焕庸、张起云、诸葛琪、卢宏图、高国栋、王学苏、黄霞骞、全文胜、沉小黄、卢炯、朱丙海、朱文荣、张保琨、沉申玉、徐锦芝和郑子正等,这些气象前辈不不但充实了中大的教学实力,而且还积极活跃于气象教育、科研、行政、业务等领域,为新中国成立前后气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作出了突出贡献。

民国时期,另外两所培养高级气象人才的主要院校是国立清华大学(国立西南联大)和国立浙江大学。这两所学校的气象和地理教师来源都与中大密不可分。其中,第一位在清华大学教授气象课程的人是黄霞前。 1929年任气象学教师,1931年国立清华大学气象台成立后担任第一任台长。1934年他没有去美国深造。朱可桢就任台长后1936年国立浙江大学,中大地理系张起云、沈申玉等四位教授随竺可桢赴浙江大学筹建历史与地理系。与此同时,朱秉海从气象研究所调往中大。为了补充气象师资力量,张起云立即出任国立浙江大学历史地理系首任主任。朱丙海新中国成立前曾在中华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初期曾任南京大学气象系主任。

除教育领域外,中大气象学毕业生在气象科学研究、行政管理等领域也发挥着奠基作用。 1928年底,民国气象科学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国立气象研究所成立,竺可桢任所长。早期的第一批骨干人员包括卢炯、郑子正、沉小黄、卢宏图、诸葛奇、张宝昆等。等等,都是竺可桢在南高大、东大、华中大学时的学生。其中,卢炯于1936年至1944年担任代理台长。后来朱秉海、徐进之、陶士炎、黄石松、顾振超等著名气象学家也曾担任。曾在气象研究所工作。 1941年10月,由于气象研究所作为科研机构难以协调全国气象事业,国民政府在重庆设立了全国第一个气象行政机构——中华民国中央气象局。在竺可桢的推荐下,黄霞干成为第一任导演。 1943年4月,卢炯接任第二任所长(至1944年赵九章上任时仍担任气象研究所所长)。黄霞干重返中大任教,并出任首任气象学系主任。 1943年7月“中美特种技术合作学院”在重庆成立后,黄霞前担任该学院的气象顾问、讲师。他与气象研究所郑子正研究员等人一起,为气象研究所培养了一批气象测量人员。全国共建立气象站和通讯电台165个,为“盟军”提供气象服务。

4 结论

气象高等教育在我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然而,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南京大学、东大、中大,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气象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一直是我国重要的气象教育中心之一和气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为我国气象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进一步阅读

陈学荣, 2012. 我认识的黄霞前博士[J].中国科学技术史杂志,33(3):366-370。

范宏业,2004。竺可桢全集(第二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教育出版社。 《竺可桢传》编辑组,1990。竺可桢传[M]。北京:科学出版社。

孟宪明,2018。竺可桢传[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

钱新平,2020.我国现代气象学科制度化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尚宏宇, 2015. 中央大学地理系历史发展研究[D].哈尔滨: 哈尔滨师范大学.

王运来,2005。留学学者与南庸学者[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1(4):1-7。

徐玉华, 2017. 现代气象留学生群体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张改真, 2018. 竺可桢与中国大学气象专业的创建[J].自然辩证法研究,34(7):66-69。

张九辰,2003。祝可桢与东南大学地学系——兼论祝可桢地学思想的形成[J]。中国科学技术史料,24(2):112-122。

朱友庆,1992。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卷第3部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夏杰、朱建峰,重庆市气象局;曾岩,重庆市气候中心)

原文链接:

内容来自《气象科技进展》2024年第4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9 18:16 , Processed in 0.06690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