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6|回复: 0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教育责任问题的五点建议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619
发表于 2024-9-28 03: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注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由来已久。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也采取多种措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但与外界的努力相比,留守儿童家长教育责任不清、教育意识不明确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社会足够的重视。留守儿童家长从经济角度十分重视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但却忽视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陪伴的重要性以及家长应承担的教育责任。要改善这一问题,不仅需要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还需要强化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作为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文章基于笔者对农村家庭教育的实证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五点建议。

党和政府历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困难儿童分类保护,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强调,要“健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制度,完善留守儿童、妇女的关爱服务体系”。以及农村地区的老年人。”新时代,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何去何从?如何有效解决成千上万留守儿童未来的发展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工家庭的稳定,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现状

2013年5月,全国妇联、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发布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 6102.55万人,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 2018年10月30日,民政部召开的2018年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信息显示,截至8月底,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总数为697万人。 ,较2016年的902万减少了22%。这里所指的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外出或父母一方外出而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16岁以下农村儿童。需要关注的是,无论是父母双方外出还是单方外出,留守儿童都面临着家庭结构的变化。此外,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已成为城市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依然严重和紧迫。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缺席导致的亲情缺失、代际养育导致的教育能力和方法缺失、同侪群体边缘化、网络友谊较差等问题更为显着。此外,在新媒体盛行的时代,缺乏家庭约束的留守儿童很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有些人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影响了学习和个人价值观的形成。

出于“为了孩子”的原因,大多数跳入农民工潮流的父母只注重从经济角度为孩子创造富裕的生活环境,却忽视了孩子精神成长的重要性。将孩子推入学校(如寄宿教育)或由祖父母抚养,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亲情是不可替代的,基于亲情的父母责任也是不可替代的。

总之,对于农村家庭来说,虽然家庭的教育功能已经跃居家庭功能的顶端,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和教育方法的认识还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父母缺乏对子女的监护责任

据民政部网站公布的信息,中部省份农村留守儿童有463万人,占全国的51.33%;西部省份留守人口352万人,占全国留守人口的39.02%。与沿海地区相比,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的留守儿童数量占90%以上。经济因素是农民工外出务工的首要原因,也是农民工不能带子女随行的主要原因。关爱孩子是很多外出务工父母的最大动力,但父母只注重经济能力在改善孩子教育环境方面的作用,而忽视了自己作为孩子监护人的责任。

2、代际参与护理成为常态

无论父母双方都不在,还是一方不在,不完整的家庭结构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留守儿童往往由另一代人照顾。但由于农村整体发展环境的限制,全国妇联和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表明,代际照顾的祖父母大多处于小学水平,甚至有8%的祖辈和25%的祖父母处于小学阶段。祖母没有上学。针对农村教育资源匮乏、代际关爱教育手段缺失、亲子之间缺乏亲情等问题,依托学校“寄宿制”管理体系的思路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得到广泛认可。

3、过度依赖教师导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失衡。

人们希望学校承担起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对于留守儿童,“寄宿学校”在校内提供食宿,并有老师陪同。在获得稳定生活的同时,也弥补了无监督学习的问题。困难。但当学校成为孩子的家,老师被赋予家长的责任时,我们不仅需要关注社会对学校教育责任扩张的过度期待,更需要思考家庭教育的缺失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未成年人的成长。影响。例如,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被害案曾引起轰动。马加爵就读的高中是广西16所重点高中之一。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每周回家一次。关于“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这个问题。马加爵回答:“第一是幸福,第二是亲情,第三是金钱。”因此,家庭生活的欢乐和亲情被学校教育所阻断,是否导致了马加爵性格发展的缺陷,值得进一步探讨。事实提醒我们,要重视亲情在未成年人成长中的重要性。

4、应关注长期留守对青少年性格发展的影响。

在我们的调查中,从小学起就长期住在校园的学生不在少数,在初中几乎很常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从童年到青少年时期是个性化和社会化的时期,也是有意识的人格形成时期。全封闭的“寄宿制”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家校融合的生活方式、忽视家庭生活经历的学校管理弊端不容忽视,其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影响不容忽视。陶行知先生著名的“生命教育”理论为社会所熟知。他主张“行动是知识的开始,知识是行动的完成”的观点,强调个人的生活经历是一切知识的基础。教育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主要媒介。潘光旦先生说:“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培养每个人的人格。”培养健全人格的过程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来实现既定目标。当前留守儿童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也警示着儿童人格培养的重要性。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要强化儿童监护人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改善归根结底是家长(监护人)责任意识和教育意识的转变。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是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家长(监护人)遵守子女的家庭教育责任。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忽视或放弃只是基于道德谴责,很难从根本上改变问题。要用法律法规明确父母作为未成年人监护人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保障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孩子不会再因为父母(监护人)的疏忽而造成终身遗憾。其次,有效、可行的法律法规也为相关部门处理家长(监护人)教育失职行为提供了实施依据。最根本的是,用法律法规规定监护人义务和责任的同时,也保障了未成年人应有的权利。

二是利用教育媒体提高农村家庭科学育儿水平。 90%以上的留守儿童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我们要关注本地区的整体发展特点。家庭平均受教育程度较低,制约了父母家庭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此外,农村整体教育发展环境的不完善也制约了农村家庭获取育儿知识的渠道。针对当前农村发展形势,普及科学知识,提高整体教育水平非常必要和重要。充分发挥各种科学有效的教育媒体的作用,改善儿童教育科学知识的缺失,让家长真正认识到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支持,家长的陪伴和共同成长同样重要。

三是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为留守儿童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成长环境。建立农村文化发展长效机制,改善农村文化活动单一的状况,提高农村社区整体文化建设水平。为儿童包括留守儿童创造条件良好、内容丰富的外部生活环境。农村高层次文化人才短缺、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滞后,制约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培养地方文化骨干、丰富文化娱乐生活内容,需要持续有效的发展机制。

四是设立农村社会教育专项服务基金,招募民间队伍参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鼓励大学生社团、非营利组织等各种社会民间力量积极参与农村儿童教育建设。设立社会教育服务专项基金,既是对社会服务工作的支持,也是对社会服务工作的肯定。可以极大地促进和提高社会群体参与农村儿童教育的积极性。外部参与可以弥补本土文化力量的不足。问题。

五是建立家庭、学校、社区联动的有效机制,共同承担留守儿童教育的重任。首先,教育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它是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组成的教育体系。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社会适应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尚未发展。如何应对社会变化,取决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此外,农村社区作为儿童教育的外部支撑力量也不容忽视。良好的社区文化、全社区共同支持留守儿童教育,对于社区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改变具有重要意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5 12:38 , Processed in 0.13049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