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8|回复: 0

日本机器人动画:在阿西莫夫定律基础上的五花八门修改与全球席卷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5303
发表于 2024-11-19 08:3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被誉为“机器人之父”的美国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于1942年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

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因不作为而对人类造成伤害;

除非违反第一定律,否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

在不违反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情况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这三个定律不仅贯穿阿西莫夫的科幻作品,而且对后来的科幻作家对机器人的理解和定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为日本动画中数量最多的“机器人动画”,基于这三大定律进行了各种修改。 “机器人”在那些动画中大多作为主角存在,其地位并不亚于人类。他们或正或邪,有的甚至有复杂的认知。

日本的“机器人动画”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几十年来,它们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席卷全球,甚至成为日本独特文化的关键词之一。这一定是因为它们不仅是动画,而且还是动画。它是日本人民对人类、宇宙、未来等的看法,是他们无限想象力的体现。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日本机器人动画尚未形成明确的门类。二战结束已有20年左右,日本经济等各方面都开始复苏并迅速发展。其标志之一就是电视开始普及到千家万户。

1963年1月1日,电视开始每周播放一部动画片,时长30分钟。正是《铁臂阿童木》,日本的“电视动画热潮”开始了。众所周知,阿童木是一个和人类一样大的智能机器人,也是这部动画片的主角。它的出现对日本动漫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机器人为主角的动画片纷纷出现。

机器人动画的繁荣是日本被称为动画强国的重要原因。当时,《铁臂阿童木》与日本“巨型机器人”动画的鼻祖《钢铁侠28》齐名。早期的电视动画大多改编自少年周刊和月刊上连载的流行漫画。 《铁臂阿童木》和《铁人28》原本都是漫画,受欢迎程度平分秋色。

然而,日本“巨型机器人”动画的开创性作品《铁人28号》仍然孤军奋战,结果没有再诞生出更多的“巨型机器人”动画作品。

然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意识形态发生了重要变化,“机器人动画”这一范畴突然开始受到关注,而这一切都源于德摄作品的兴起。以怪物、机器、巨人英雄为主要元素的特殊摄影作品瞬间俘获了孩子们尤其是男孩的心。 《特摄》的走红让日本动画界认识到了年轻观众真正感兴趣的主题是什么,20世纪70年代的“机器人动画”以此为借鉴,重新回到了日本动画界的中心。

20世纪70年代

因此,其实“机器人动画”并不是日本动画界独立发展起来的一个门类,而是深受当时特殊摄影作品的影响。这与其说是影响,不如说是“威胁”。为了与深受观众喜爱的德摄作品竞争,动画产业必须以自己的方式回应他人,即充分吸收德摄作品的迷人元素,并在动画中以新的形式呈现这些元素。

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机器人动画”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新阶段。 1972年底开播的《无敌铁金刚》宣告了这个阶段的开始。



以《无敌铁金刚》为代表的20世纪70年代的“机器人动画”具有最鲜明的三个特点:人类乘坐与控制、巨型机器人、可变形组合。这些特征的突出,是由于当时开始销售与机器人动画相关的玩具;另一方面,也与汽车、摩托车的普及有关。年轻人越来越迷恋能够控制自己的机器。

机器人动画最初的黄金时代并不是日本动画产业本身的原因,而是《奥特曼》等特殊摄影作品的启发、少年周刊等媒体的潮流方向、社会等综合因素的催化变化和商业需求。 。

《无敌铁金刚》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机器人动画”,其在日本巨型机器人动画史上的地位甚至可能超越《铁人28》。主要原因有两点:人类可以进入机器人内部控制行驶,从而与机器人融为一体;而机器人身上还留有人类痕迹的“黑眼圈”则被去除。此后动画中的机器人形象几乎延续了这一点。而且,从动画商业化的角度来看,《无敌铁金刚》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由此衍生出来的合金玩具也以电影中的“超级合金Z”为灵感,将奇幻世界中的“超级合金”与现实中的玩具结合起来。一经推出,就受到了空前的欢迎。不仅动画制作人在不断发展,观众也在不断变化。看过《铁臂阿童木》的孩子们已经长大了,他们对于机器人动画的“情结”还在,只是需要更多成熟、新颖的元素来吸引他们。

正如1974年上映的《宇宙战舰大和号》在年轻观众中掀起热潮一样,针对中学生以上的动画制作也逐渐开始。 1979年,《机动战士高达》漫画系列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20世纪80年代

1979年问世的《机动战士高达》之所以在80年代的动画中被讨论,是因为这部作品掀起的“塑料模具热潮”发生在1980年,随后比TV动画版更受欢迎。 1981年上映了三个剧场版。

《机动战士高达》开始上映后,真人版机器人动画也陆续推出。 1982年至1984年,被称为日本的“现实机器人热潮时期”、“动画热潮”的巅峰时期。当然,也有一些专门迎合这个时代潮流的作品。代表作无疑是《超时空要塞》。

《超时空要塞》于1982年10月开播,制作团队非常豪华。曾参与《高达3》、《传说泰坦伊迪安》的动画制作人板野一郎负责机甲动作制作。该片由曾参与制作《宇宙战舰大和号》的石黑登执导。企划、原创及机甲设计将由日本知名科幻制作团队Nue负责。

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机器人全盛时期”的面貌。片中主力机甲之一的变形战斗机“VF-1”,让人想起真实战斗机F-14的结构。该机器人可以完全转变为战斗机,或者转变为仍然可以像鸟一样行走的中间状态。这样的设计也非常有利于推出模特玩系列。

“VF-1”的设计者是当时只有20多岁的河森正治。那是一个年轻的动漫迷可以主动走进动漫制作现场,亲自参与动漫制作和设计的时代。那些看着机器人动画长大的年轻一代,也是受电视动画和德摄文化影响最深的一代。他们最懂得如何满足这一代观众的精神需求,成为当时动画制作团队的关键群体。 《超时空要塞》之后,又推出了《超时空要塞世纪》《超时空骑士》等“超时空要塞系列”作品。



除了“超级时光系列”之外,这一时期的热门导演也不断开发原创作品,形成了自己的“导演系列”。高桥良介导演继《太阳之牙》之后又推出了《装甲兵》。对“真实机器人”的追求甚至到了不以主角机器人命名动画的地步。因为本作中的“”指的是控制AT的下级士兵,而不是机器人的名称。

然而,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 1983年至1984年,日本“机器人动画”开始衰落。尤其是1986年,堪称“机器人动画”的消亡期。

然而,在TV动画版濒临死亡的同时,OVA(原创动画视频)和剧场版的战场上仍然有幸存者。例如,押井守的作品《机动警察》的OVA于1988年推出,获得了巨大成功。而在1989年,经过小组的深思熟虑,他们决定跳过TV版,率先推出了仍由押井守执导的剧场版《机动警察》。此举显然颠覆了以往“TV版收视好后再推出剧场版”的一般逻辑,甚至可以称为“OVA的逆袭”。

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当第一批机器人动画迷已经到了为人父母的年龄,机器人动画再次瞄准了儿童,比如制作的《勇敢者系列》。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面向青少年群体的机器人动画又出现了,即最初由庵野秀明制作并执导的《新世纪福音战士》。

《EVA》以其神秘的风格、对心理层面的探索、生物机甲的设定、独立于“超系列”和“真实系列”的风格以及新颖精美的视觉表现,成为该类型游戏中的一款。当之无愧的时代话题之作。而且,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动画片的“品质”要求明显变高。

就这样,追求高品质电视动画的时代已经到来。 《新世纪福音战士》的成功也与其精良的制作有关。 OVA的品质通常高于TV版,低于剧场版,但TV动画如果从一开始就按照OVA标准制作,显然会更具商业效果。

但从90年代后半期开始,随着《勇敢系列》、《平成高达》因收视率下滑等原因停播,“机器人动画”整体呈现下滑趋势。当时,人们的家庭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玩具业也日趋萧条。作为“机器人动画”制作的主要发起者,他们自然影响着动画产业的发展走向。

进入21世纪后,《铁臂阿童木》、《铁人28》、《无敌铁金刚》、《机动战士高达》、《新世纪福音战士》等经典机器人动画的续集或翻拍版都相继出现。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形态的“机器人”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

在这个新时代,机器人不再只存在于孩子们的想象中。新创作的“机器人动画”也具有更强的真实感。对机器人的热爱将会上升到“思考”,因为它们正从屏幕中浮现出来。走出去,一步步参与人类生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7 20:55 , Processed in 0.06827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