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29|回复: 0

茶香与酒香交织,唐诗宋词中的酒茶文化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544
发表于 2024-9-28 19:5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约5900字

阅读需要15分钟

茶和酒是中国人最常消费的饮料。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淡淡的酒香和茶香随处可见。尤其是唐诗宋词相得益彰,与酒茶相融,由此衍生出博大精深的中国诗歌文化。

唐代诗人与酒结下不解之缘。酒陪伴他们吟诵诗歌,抒发心情。酒助诗兴,诗寄酒情,为后人留下无数荡气回肠的乐曲。从李白的《将进酒》、《月下独酌》,杜甫的《八仙对酒歌》,王维的《维城歌》,孟浩然的《过故人​​村》,汪涵的《在《凉州词》、白居易的《劝饮酒》等咏酒作品中,我们似乎能闻到唐代前所未有的醇厚的酒香。

宋代,诗书的精髓都被茶香玷污了。黄庭坚的《看花·茶诗》、米芾的《满庭芳·英茶》、苏轼的《西江月·茶诗》……宋代诗人一边饮茶,一边笔墨,感叹世俗生活。展现你的浪漫情怀。茶香入词,使宋代作家的诗词别具一格。

唐代人们对酒充满热情、豪爽、奔放的心态和浪漫的情怀;宋人对茶的态度是平静、安逸、委婉、含蓄,表现出悠闲、自然的风格。唐宋诗歌分别以酒文化和茶文化为基础。一种是海纳百川、不拘一格,一种是含蓄、深沉、内敛。两者的文化语境截然相反却又密切相关,体现出社会、经济、文化特征等各方面的差异。

盛唐诗酒满堂

唐代诗人到底有多爱酒?唐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诗歌艺术最辉煌的时代。流传至今的900卷《唐诗全集》中,诗歌有43000多首,而与酒有关的诗歌就有6000多首,约占15%,这是史无前例的。历史上。

饮酒本来是一件平凡的事,但由于历代名人,特别是诗人饮酒作诗,饮酒逐渐变得更加优雅。诗歌使酒由俗变雅,赋予酒新的内容和文化内涵。随着诗歌的传唱,酒不仅成为一种日常饮品,而且饮酒也不仅是一种普遍的生活现象,它也成为了与诗歌一样著名的文化活动。饮酒与写诗一样,成为文人雅士的风流韵事。这种变化源于魏晋时期的名人。 《世说新语》说,能“饮酒重,读好《离骚》者,可称名人”。竹林七贤皆善饮酒。嵇康、阮籍也是著名诗人,陶渊明也是好酒好诗人。每个人的。

《高逸图》(残片)描绘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故事。作者/(唐代)孙伟,来源/上海博物馆

魏晋南北朝陶渊明、刘伶、嵇康等人饮酒作诗、琴瑟之后,诗、酒、歌、和自然成为后世的重要传统。诗人表现出对生活的兴趣,表达他们的情感。

唐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繁荣发展,社会文化开放自由。这一时期不仅是中国酒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诗歌文学最辉煌的时期。这种时代背景造就了唐人宽广、乐观、奔放、瑰丽的气质。唐代饮酒的盛行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唐代诗人汲取前人的诗酒神韵,以博大的胸怀和宏大的气概,极力歌颂“盛唐气象”。

唐代的酿酒技术较前代更为先进。酿酒业由政府和私营部门共同经营,葡萄酒管理松懈。政府设立了专业的酒类生产部门——善酿酒总署,唐朝的多位皇帝也亲自参与酿酒。唐太宗从高昌国(今属新疆吐鲁番)引进“马奶酒”酿造技术,在宫中酿造。酿出的酒呈绿色,“香气浓郁,口感清爽”。唐诗中经常提到“绿酒”。比较出名的是白居易《问柳十九》中的“青蚁新酿酒,小红土灶。 傍晚下雪,一杯无酒可饮”。皮日修的《春夜醒酒》中“四弦止醉奴,余香缭绕青炉”。

在唐代,不仅百姓饮酒,统治者还支持和参加宴会、赐酒,并允许臣民聚集饮酒。杜甫《美人行记》中的“三月三日新气象,长安水边美女多”,描写了天宝年间长安仕女在曲江郊游的情景。唐玄宗。

可以说,这条曲江是唐代文人雅士宴饮、游览、赋诗的天堂。每当科考产生一批新的进士,曲江边就要举办盛大的宴会。此时,全长安上至皇室,下至文人墨客,都会出城,饮酒吟诗,是曲江宴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刘苍的“新年第一游,曲江头杏园第一宴”,姚鹤的“江头几亩杏花开,车马争先”,王崖的“ “满园浓墨淡彩,《绿波中》映照下,都描述了曲江宴会上千人云集的情景。在这种全民饮酒的社会风潮的推动下,文人墨客更加沉迷于饮酒。”魏晋时期名人所行的“醉歌”,演变成了唐代文人的“长醉歌”。

《曲江图》(局部)。作者/(唐)李昭道(传),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唐诗中,我们还可以找到一个特殊的名字——胡酒楼。王绩《客楼壁铭》中的“千里迢迢而来,羞于酒楼胡”,王维的《过崔驸山池》中的“妓女”画楼吹笛,金碗酒家胡”都有描述。所谓酒肆蛮族,是指唐朝时期在中原开办饭店的西域蛮族。他们特指在酒店里提供西洋歌舞音乐招待顾客的调酒师野蛮人。可以想象,在盛世王朝的大都市里,达官贵人、富翁、青年、文人墨客纷纷来到胡人饭店,每晚饮酒作乐。花兰用各种酒器、酒具、歌舞乐器来伴酒。难怪宾客会说:“花落尽去何处去?笑入兰花酒肆”(李白《少年行路诗二首》)。

到了唐代,诗与酒真正融为一体,形成了无酒无诗、诗必须有酒相伴的独特文化。赞美酒的诗篇不计其数。似乎诗人只有喝醉了之后,才能带着思念和忧虑进入“醉乡”。醉乡里,盛唐盛世绚丽多彩——

李贺《论饮酒》诗中有“劝君终日醉,酒不埋刘陵坟”的诗句。没有酒洒出来。

杜甫的《酒八仙歌》描写了李白、贺知章、汝阳王李靖、左丞相李适之等八位“酒仙”的形象。最著名的是《李白饮酒诗百首,长安城刊》。睡在酒楼,皇帝叫我上船,我就自称是酒仙。 ”盛唐时期的这八个酒鬼,终日喝得醉醺醺的,摇摇晃晃,足见唐代从王公大臣到文人百姓,都有喝酒喝酒的社会风俗。



《太白醉图》。作者/(清)苏留鹏,来源/上海博物馆

看看盛唐时期与“酒仙”李白交往的几位诗人,无不沉醉于诗酒之中。孟浩然“醉月成圣,痴花不顾君”(李白《赠孟浩然》);王昌龄“醉酒”了。送别江楼橘柚香,江风送雨入凉舟”(王昌龄《送别魏儿》);高适“酒千分不醉,虎儿十岁就能骑马”(高适《瀛州歌》);贾治“歌赏美景,醉舞东风”(贾治《酒歌二首》);岑参“一生能笑几回,斗酒必醉”(岑参《凉州亭与判官夜会》)至于杜甫,他不仅如此。衷心赞扬李白在长安的醉酒状态,同时也感叹皇帝喊他时醉得上不了船了。白天唱歌时喝酒,不如带着青春的陪伴回家”(《文官军走河南河北》)。

初唐诗人王绩的《酒楼诗五首》,李白的《谈酒》、《襄阳歌》、《月下独酌》,白居易的《问柳酒酒》、《劝酒》 》,还有皮日修的《十酒》。 《酒颂》、吕桂蒙的《春夕醉酒醒》等一系列酒诗,大多是诗人饮酒后写下的。

唐朝以儒家思想治国,同时尊重老庄,不排斥佛教。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下,个体意识的觉醒和张扬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活跃状态。加之酒政宽松,统治者支持并参与宴会、赐酒,使得唐代的诗酒文化带有一种放荡不羁的精神。浪漫的色彩。就像李白“生而有才,必有用武之地”的豪迈自信,杜甫“举杯饮酒,醉龙吟击剑”的愤世嫉俗、狂野态度,白居易“醉生梦死”的欣喜。人人沉迷诗词,皆因酒成仙”的无拘无束,李贺“少年当顾云”的壮志,聂毅中“但愿东方海水永垂不朽”的豪气。流入杯中”、戴树伦浪漫优雅的“请白云醉一醉”、罗隐的“酒留杭州瓶满”、“无处可去”的轻松奔放的表情人从何处来”无不表现出唐代醉民的宽广胸怀和大度心态。

茶香入歌词,回味意味深长

饮茶的盛行始于中唐。到了宋代,整体生活繁荣,城市的商品经济、货币流通、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宋代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生活内涵全面提高。如此繁荣的社会经济自然刺激了茶产品的生产和贸易。宋代的饮茶比唐代更加盛行,饮茶的习惯遍及全国。 《宋史》记载:“茶供人食用,相当于盐铁”。茶叶税收收入逐年增加,到徽宗政和时,已超过唐代中叶的茶叶税30倍。饮茶是宋代文人乃至社会各阶层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饮茶环境和场所的选择,促进了宋代茶馆、茶店的迅速发展。 《东京梦华录》曾记载,宋代人们爱茶,在汴京繁华的城池和居民聚集的地方,各种茶馆鳞次栉比。

《清明上河图》(局部)右下、对岸有茶馆。屋檐下整齐排列着方桌,供茶客在宴会时喝茶聊天。作者/(北宋)张择端,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茶馆、茶铺的繁荣,不仅促进了茶叶的销售,而且扩大了茶叶的消费群体,丰富了市民的日常生活,为他们提供了休息、娱乐的场所。茶馆、茶馆成为文人墨客聚集聊天、闲逛的场所,吟茶诗的出现也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必然。

宋代是理学家主导思潮的时期。新儒家强调学者自身的知识修养和内省。修身养性,时刻保持清醒,茶是最好的伴侣。因此,与唐代诗人以饮酒为乐的不同,宋代的文人儒生发展出了一种新的“雅事”——作词作诗,以茶为词。茶歌是宋代文人饮茶、斗茶、吟茶习惯的产物。表达了宋人闲适的情趣。既有奢华的宫廷茶文化,也有朴素的市井茶文化。饮茶的乐趣贯穿于各阶层的日常生活和仪式中。宋代文人各领风骚,黄庭坚、苏轼、陈师道、秦观等著名诗人都曾发表过茶诗。

茶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现象,能在文人笔下大放异彩,必然有其独特的魅力。陆羽在《茶经》中说:“茶其用,味甚寒,最宜于俭德之人”。也就是说,饮茶者必须具备“俭德”的品质。看来茶与人的内心修养有很大的关系。陆羽将茶与人的精神品质联系起来,也隐含着他所倡导的茶道精神。唐代的人喜欢喝千杯茶,宋代的人愿意喝千杯茶。茶的醇厚鲜味的特点和闲适宁静的情怀,与宋代文人追求的超凡脱俗、幽深深邃的时代心理完美契合。

宋代简阳窑褐釉碗。建阳窑创于晚唐五朝,兴起于北宋。这与上流社会的饮茶、斗茶习俗密切相关。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如果说唐代的文人以浪漫的英雄主义抒写了自己的感情,那么宋代的文人则鲜明地展现了清雅、精致、内敛的时代审美品格。茶诗在宋代诗歌中独树一帜。它们是宋代文人精神面貌和情感的体现,体现了宋代文人高雅的生活情趣和浪漫情怀。

宋代文人几乎在一切可以转化为艺术杰作的文化风格中都有意识地追求这种“雅”的风格和审美品格。擅长茶事、艺术的文人不少。苏轼是一位爱茶之人。他对茶有着浓厚的兴趣。除了“试新茶新火,诗酒乘青春”这句外,苏轼还写了一首七韵诗《季江煎茶》,描述泡茶的过程:“活水也须生火做饭,可以从钓鱼石中获得深邃的清晰度。”面对一杯飘着雪沫、奶花的茶,苏轼留下了“人间滋味,纯幸福”的感叹,足见他喝茶时的热情。喜悦和兴奋。而这杯淡茶也表现出了诗人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宽广的胸怀。

宋代有关茶文化、茶学、茶道的诗词、书画不计其数。例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写的《斗茶歌》,生动地描述了宋人的斗茶习惯。他说,宋代有了茶,“长安酒价已减百万,成都药市失去光彩”。喝茶可以“清大家浊气,千日醉醒”。所谓斗茶,就是将茶饼磨成细粉,放入杯中,倒入少量开水,用茶勺搅拌产生泡沫后饮用。茶汤泡沫凝结的时间越长,分茶的技巧就越高。这就是宋代的“一水试云痕”。斗茶在民间盛行,士大夫也热衷于斗茶。斗茶已成为宋代人们一种高雅的娱乐形式。

宋徽宗亲自将汤倒入搅拌器中,以斗茶的方式试茶,并分给大臣。他还撰写了《大观茶论》,记述了宋代茶叶的起源、采集、煮验、品质、斗茶习俗等。可见宋代茶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文慧图》(局部),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作者/(北宋)赵佶,来源/邱继平《中国茶画》,浙江摄影出版社2014年版

六叔尚书黄庭坚的《茶磨炒煮诗三首》解释了宋代泡茶汤的全过程:



欲磨一杯新香,不宜将宝物传至云端。

残骸断骨的气味挥之不去,不要害怕巨响和雷声。



第二

风炉小鼎也不用急。鱼的眼睛会追随螃蟹的眼睛。

深入注入寒泉,收先,也可防止干雷在腹中炸开。

第三

奶粥细米的雾气重回脚下,色香味俱全触及根部。

沉睡的恶魔无耳可捂,雷霆直接吹在绳床上。

除了磨、炒、煮的“制茶三部曲”外,黄庭坚一生还写下了数十首有关茶的诗篇。茶不仅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他还用茶来传达情感,通过茶了解道教、欣赏艺术。品味生活。

从这些宋诗中,我们可以读出两宋时期饮茶之风潮。文人延续了唐代以来的饮茶传统,进一步发展了文人饮茶风格。他们品评泉水的好坏,鉴赏茶具,举办茶会,摆设茶宴,以茶传情,以茶会友,以示节俭,以茶诗吟,以茶抒情。 。在特征中寻找人格升华的精神需要,茶文化与诗文化紧密相连。

千百年来,唐宋文人把情感倾注在酒和茶中。不过,虽然唐代有很多关于酒的诗,宋代也有很多关于茶的诗,但这并不意味着唐人不喜欢茶,也不意味着酒在宋代就失去了市场。

茶也是唐诗中的重要意象之一。唐代的茶诗常常用朴素的环境来衬托诗人淡泊的心境。比如白居易的《山民原野记》:“稻田春泥暖,夜火烤茶香……高闲真贵,何处寻”一个王子。”贾岛《郊居》:“久居此园,似未曾到过家。树叶传野思,檐滑下煮胡茶。”相反,茶可以使人清醒、平和。因此,与茶有关的唐诗也呈现出朴素、理性、真实的特点。就连“酒仙”李白在品茶后,也感叹茶“能童心未泯,延年益寿”,甚至还写下了“答侄钟福赠玉泉仙人掌茶”的诗句。

俗话说:“一杯酒,一首新歌”。宋词诗人也喜欢利用饮酒的兴奋之情来作词。然而,与唐代诗人饮酒取乐相比,宋词中的酒往往是苦涩的。豪放派的代表诗人苏轼、辛弃疾都喜欢喝酒。比如,“喝醉的时候,胸膛胆子还开着,太阳穴上有轻微的霜,没关系。” 《吹号连营》(辛弃疾《破阵:为陈同甫作诗》)等都是醉酒时写的。雍容派诗人也喜欢用酒来抒发内心的忧愁。 “三杯两淡酒,敌不过他,风来晚了”(李清照《慢声·寻寻觅觅》)就是在酒中释放悲伤。悲伤。

在文人眼里,甘露香茶如兰花般,绝世独立的美​​人,簇簇娇艳的花朵,翠绿幽静的竹林,可与眼前的残月幽幽相媲美。你的声音和你耳边的口哨声。狂风呼啸,船下潺潺河水,诗情画意,相得益彰。于是,他们将自己的高雅品味附着在杯子上,将美好的烈酒放入饮品中,反复吟诵。酒与茶已深深融入唐诗宋词的灵魂之中,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参考:

[1]黄永健:“从李白吟酒看唐代酒文化”,《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

[2]建坤:《酒入心诗自成——略析唐诗与酒》,《新西域》,2008年。

[3]葛景春:《诗与酒的浪漫——论酒及酒文化精神对唐诗的影响》,《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

[4]张锦珍:《另类唐朝用食物解析历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

[5]杨海峰、吴忠胜:《茶文化与宋词世俗化与士人生活的雅致》,《湘南大学学报》,2017年。

[6]黄光:《宋代茶词中的民俗风情》,《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

[7]岳晓灿:《宋代茶诗美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8]王士秀:《南北宋诗书画中茶会题材的体现探析》,《新美域》,2022。

结尾

作者 |关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5 10:26 , Processed in 0.06493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