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3|回复: 0

农业绿色转型国际论坛在曲周县举办,报告绿色吨半粮重大突破成果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6267
发表于 2024-11-21 12: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农业绿色转型国际论坛在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举行。论坛汇报了曲周县一年来“绿吨半粮”取得的重大突破,并发布了县绿吨半粮报告。

“半吨粮”的概念在国内最早由山东德州提出。指每亩年粮食产量在1500公斤以上。这一目标的目的是进一步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扎实推进新一轮粮食增产1000亿公斤行动”。在此背景下,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国家新一轮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000亿公斤的工作部署,多地提出了“半年增产”的目标。吨粮食”的生产能力。

2023年4月,中国农业大学联合河北省农业农村部、衢州县政府及10余家科研单位,启动衢州“绿吨半粮”科技攻坚行动。这里,以年亩产量1.5吨为目标,在“半吨粮”的目标上还加上了“绿色”二字。座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介绍,行动以来,曲周县2024年千亩年产量将达到1.52吨,比全县平均水平增长42%,碳排放量减少 46%。每亩节省成本和收入795元,突破性地实现了“半吨绿粮”的目标。

张福锁表示,“衢州模式”为我国中低产田产能提升、农业绿色转型树立了典范。什么是“绿吨半粮”? “绿吨半粮”行动的技术体系是怎样的? “衢州模式”如何助力我国农业绿色发展?以下是新京报记者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的对话。

在盐碱地比例高的地区实现“绿色半吨粮”更具示范性。

新京报:什么是“半吨粮”?这次“大作战行动”为何加入“绿色”概念?

张福锁:“绿吨半粮”是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农业农村部、河北省、曲周县政府及10多家科研单位发起的行动。目标是增产、减排、增效,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绿色高产高效发展。

“一吨半粮食”比较容易理解。这意味着一亩地一年种植的小麦和玉米作物的总产量超过1.5吨。这是衡量一个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先进水平的重要指标。此次行动的重点是“绿”,即绿色发展。具体目标是产能提高20%,减排增效30%以上。共同实现这些目标对世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几乎很难实现。

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很快,需要保障粮食安全。增加粮食产量就意味着增加水、土壤、化肥等资源的投入,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那就是环境污染。现代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环境污染。现代农业如果不实现绿色发展,生产粮食就会以高资源投入、高环境污染为​​代价。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因此,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了绿色发展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增加粮食产量,还要将投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绿色转型。 “半吨粮”现在并不罕见。各地都有一些实现这一目标的成功案例。但在增加粮食产能的同时,还要解决环境问题和资源利用问题,还要走绿色发展道路。

新京报:曲周县曾有28万亩盐碱地,是黄淮海平原的中低产田。为何选择河北省曲周县开展“绿吨半粮”行动?

张福锁:历史上,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有几千年的陆地盐碱历史。民间有“春白夏水,只闻耧斗声,无粮还仓”之说。农作物收成很少。 。近几十年来,通过“浅井深沟、农林水并举”等综合治理措施,衢州盐碱地得到有效治理,由昔日的盐碱地转变为盐碱地。流入今天的“稻谷河”。但衢州土地仍处于中低产水平,盐碱程度较轻,肥力较低。

与我国西北地区,如甘肃、新疆等光照充足、生长期长的地区相比,实现“半吨粮”很容易。衢州面临的挑战更具代表性。因为衢州县是典型的农业县,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这里的种植条件,如土地的生产力、各种资源的投入、农户规模等,基本处于全国平均水平。这里“一吨绿半粮”行动的实施,在全国范围内有很好的示范意义,因为在这样的土地上都能实现,在全国其他平均甚至比较好的地区更能实现。土地条件。

好的种子、好的方法和现代化的种植机械缺一不可。

新京报:一年多来,“绿吨半粮”行动成效如何?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和困难?

张福锁:一年多来,我们在衢州县四镇1000亩面积上突破了“绿吨半粮”的目标。全年粮食亩产达到1.52吨,比全县平均增产42%,肥料利用率55公斤。 /kg(化肥利用率单位计算,粮食产量除以化肥施用量,表示每公斤化肥可供给粮食产量多少公斤),增加40%,减少46%,用水效率每立方米2.16公斤,节水30%,亩产节水。节约成本,增加收入795元。

这些突破是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学院驻村博士生、硕士生和合作社农民的共同努力取得的。比如,河北这两年的气候条件就不太好。有时候,即使下雨,它还是来不了。这次缺水可能会使玉米最终减产100公斤。在这样的土地上实现高产本身就不容易,再加上“绿色”就更难了。

最大的困难在于技术的实施。在实现“一吨半粮绿色”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土-肥-水-种子-管道”一体化技术。这个技术只靠农民自己,他们用不上。即使农民学会了,实际的交付率也比较差,这将直接影响最终的粮食产量。问题来了,那么如何把技术落实到位、精准使用,保证效率,而我们的解决办法就是利用科技院这样的社会服务机构,由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提供技术支持、指导和服务、保驾护航。

新京报:您认为曲周县能够实现“半吨绿色粮食”的关键是什么?

张福锁:关键是好种子、好方法、好机遇、“五合一”。

首先,选择好品种。例如,小麦品种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的高产早熟优质小麦。这种优质小麦的最大特点是产量高、生育期短。比现在农民常用的高产品种早一周成熟。这周意味着我们可以为下一轮玉米灌浆争取时间,这样可以增产一两百公斤。玉米品种也是如此。我们选择了高产、耐密度的玉米品种。比如我们平时每亩可以种植3000-4000株玉米,现在可以种植6000株玉米,那么产量自然就高了。

好品种需要精准管理,所以第二点要有好方法,即“土-肥-水-种子-管理”一体化。在此过程中,我们应用了冬小麦“四密一疏”条播模式、冬小麦、夏玉米全年浅埋滴灌技术、卫星导航精量播种技术、节水省肥一体化技术、“两早” “晚”全年光热高效技术等多项技术,解决了冬小麦、夏玉米双季制全年光热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等生产难题。黄淮海地区。

然而,我们可以依靠专家提供好的种子和方法的建议,而它们的实施取决于现代化的设备,这意味着很好的机会。比如曲周县的一些农机合作社,这次就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农民、合作社、科技机构、科技人员、政府都要到位。我们必须共同努力确保粮食安全。

新京报:曲周县“半吨绿色粮食”目标的实现令人振奋。下一阶段的发展计划是什么?

张福锁:这次实现“半吨绿色粮食”具有特殊意义。它不是在科研院所的实验田里做出来的模型,而是在这样的贫瘠土地上实现的,这意味着它具有大规模推广的价值。下一步,我们将联合多部门,用三五年时间,实现衢州一半土地“绿吨半粮”。我们希望未来能够在黄淮海平原推广这一模式,并走向全国。

在云南大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张福锁(右四)与古生村科技学院学生考察油菜芽苗生长情况。刘铮 摄

借助农业科技院,农民与现代生产对接有了“路”

新京报:刚才您提到科技大院等社会组织为“绿色半吨粮”活动提供了很多帮助。农业大学师生可进驻院内,为当地提供技术支持。

张福锁:科技院人才培养实际上是为人才搭建一个修身养性的平台。这个平台有需求、有互动、有农民。

2008年左右,我萌生了建立科技院的想法。之前在实验站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我就已经感受到了一些问题。即每年小麦收获期间,试验站的小麦产量与小农田里的小麦产量存在较大差异。原因是实验站的一些技术还没有被当地农民很好地采用,所以我们决定把教室和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和农民一起吃、住、干。在一线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

2009年,我们在河北衢州建立了第一家科技院,为小农户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成本的科技服务。本质上,科技庭院的功能是帮助小农户与现代化对接。 。在科技院里,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新京报记者:今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布成立专门机构——科技非洲中心。这种诞生于中国农村田野的模式,已走出国门,进入非洲。您认为科技大院对于讲好中国故事有什么意义?

张福锁:科技大院模式就是真正到农村去、到农民中间去。我们称之为“零距离”。只有与有需要的人和行业零距离,才能解决问题。但在中国之外该怎么办呢?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人多地少。没有人能为他们提供技术服务。农民完全依靠自己的耕作经验。他们需要应用科技小医院模式,但当地没有人才可以输出,那么有什么办法帮助他们解决生产问题呢?我们想到从非洲招收学生,来科技学院培训,然后回国指导当地生产,为农民服务。

从目前的经验来看,第三世界的小型科技医院模式没有问题,一些非洲国家的产量也有所增加。我们一直在讲,要“讲好中国故事”。在农业方面,我们实际上告诉世界我们是如何吃饭的,我们如何确保粮食安全。如果世界想学习中国的粮食生产经验,“吃饱”,科技大院模式是最好的途径。

新京报记者 陈璐

张倩主编、卢倩校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9 05:50 , Processed in 0.05747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