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2|回复: 0

一财网推出问卷调查:你的大学离职场多远?探讨毕业与就业、高考与高校等热点话题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6929
发表于 2024-11-23 05: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调查:超过50%的工科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产教融合如何破局?

一采网 一采官网公众号 11.2117:10

选择专业还是学校?你所学的专业是理想的专业吗?毕业后是“参加公考”还是“进企业”?他们说这个……

2024年,毕业就业、高考、院校将再次成为全体员工讨论的热点话题。那么,高考学生如何选择专业和学校呢?大学生们,你们现在所读的专业是理想的专业吗?毕业后是“参加公考”还是“进企业”?对于已经就业的人来说,目前的就业与所学专业是否有很强的相关性?

第一财经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联合推出“你的大学离你的工作场所有多远?” 》问卷调查,共收集有效样本数千份,主要覆盖从高中生到就业人员。我们希望通过真实的反馈,了解您如何看待本科教育、就业压力、就业环境,探讨如何打破这些障碍,促进教育、技术、人才融合发展。

志愿者选择:好专业“击败”好学校

专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学校的综合实力、声誉甚至所在城市一直是学生选择大学时考虑的重要因素。排名较高的大学往往就像一张闪亮的名片,不仅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社会认可,还可能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和需求,越来越多的学生在选择大学时开始更加深入地关注专业、课程、师资队伍的发展前景以及与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的匹配。从调查结果还可以看出,从研究生到高中生,看重好专业的学生比例从34.73%上升到50%。

这种变化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多种因素,与个人兴趣、能力、职业规划、社会发展趋势等因素密切相关。

根据您的兴趣、专业知识和新兴行业选择专业。

在谈到选择专业的话题时,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熊辉分享了他总结的三个原则。首先是利益原则。在他看来,兴趣是选专业的基本条件,也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二是朝阳原则,即“不一定要逆市”;三是复杂性原则,“因为足够复杂,所以不会自动化或人工智能化”。

我们的调查结果也从侧面证实了这一点。数据显示,近90%的人对所申请的大学专业不满意是因为所学的专业不是自己的兴趣。

除了兴趣本身,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专业发展前景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职业道路。例如,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新兴专业发展前景广阔,就业竞争力较高,正在吸引众多学生的关注。

调查数据还显示,2024年微博讨论度最高的十大专业中,关注比例最高的是人工智能。总体关注度最高的是财经类,其次是人工智能、科学、新闻、师范教育、医学、法律、工程、汽车、外语。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表示,“在中国,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就是几乎每个人都知道360个职业中的顶级射手,但大多数人对成功的概念仍然非常单一,就是走那几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种社会的影响导致学生不再追随自己的兴趣和人生发展,而是继续沿着单一的目标纠缠,这是最严重的。现在问题。 问题”。

分数、政策等客观因素影响依然最大

除了所谓的社会知名度、薪资水平、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或者家长、老师等长辈的意见之外,我们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计算发现,即通过(Σ频率×权重)/填写人数,分数、政策等客观因素综合得分最高,表明客观因素在申请决策中仍然发挥着关键作用。

职业满意度不高,产教融合不够深入?

除了兴趣和社会发展趋势,目前学生也非常重视专业。专业本身的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也是他们关注的焦点。以工科毕业生群体为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情况。

60%的工程毕业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

调查数据显示,约60%的工科毕业生对本科专业不太满意。这个数据无疑是一个醒目的警告信号。这深刻地暗示着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很可能与学生的期望不符。

对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表示,“我们现在的工程教育总体上是知识导向的——利用现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但这种模式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理论多于实践,产教融合不够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工科毕业生对专业不满意的两个最大原因。一是学习的内容不适合自己的工作。

经验帮助不大。一是学习内容枯燥。

对于工程专业教育,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认为,“我们当前的专业教育严重滞后于科技进步,本科教材中还有很多未触及的内容。而且,所教授的内容与企业的实际应用结合得不够,而工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不与实际结合,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熊辉表示,“现在中国的教育必须改变,特别是基础学科,就是需要整合。教学就是学习。”这一点得到了受访学生的认同。

作为学生关注的焦点之一,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培养扎实的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高质量的课程不仅要涵盖基础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接触到企业的实际问题,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教师只有“学历”没有“经验”?

除了课程安排外,师资队伍的素质也是学生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对大学专业不满意,希望学校如何改进?”的问题下,超过57%的工科毕业生认为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聘请具有行业背景的教师。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认为,没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非常糟糕,尤其是在信息产业这样的领域。此前,他还提出建议,“工程大学教师资格应以至少一年企业脱产工作经历作为基本要求和条件”。这一关于工科院校教师企业工作经历的说法,引发了“工科教师是否应该有企业、工厂经历?”等一系列热议。 “学校教育应该学什么?”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教育?”

大学生悲观情绪高涨,为何找工作难?

202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7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对于就业,他们是否有明确的规划,是选择继续深造还是抓住机会找工作?我们的调查报告给出了答案。

目前70%的大学生毕业后职业道路不明确。

关于就业情况,调查数据显示,70%的当前大学生表示毕业后没有明确的职业道路。许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缺乏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和思考,对自己的兴趣、能力和职业目标认识不足。此外,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往往不完善,导致他们在面临就业选择时感到不舒服。迷茫、迷茫,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具体到学科,调查结果显示,工科学生对未来就业感到更加悲观和困惑。接受采访时,有学生表示,“我真的不知道毕业后该去哪里”。不难看出当下大学生对于未来就业的未知的无奈。

学术偏见很难克服

当前,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压力。一方面,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数量持续增加,供大于求,就业难度加大。

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也有了清晰的认识。数据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就业形势严峻。

此外,超过93%的受访者认为社会对某些专业或学历存在偏见和歧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例如,在某些行业和领域,对特定专业有偏好,而其他专业的学生则不太受欢迎。受访者还认为,学术歧视也是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一些企业在招聘时更喜欢招收高学历的毕业生,而对低学历的学生则设置较高的门槛。

进一步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赚钱”

《202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显示,学历高消费(即过度提高学历门槛)现象相当严重。近三年学校新招聘岗位中,对硕士、博士学位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为此,大多数大学生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超过26%选择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其中近85%的人这样做是为了更好的就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

据第一财经测算,六年来,我国研究生数量增长超过60%,达到61.5%。其中,博士生招生六年增长82.7%,硕士生招生增长59%。

通过继续深造,可以提高学历和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然而,考研赛道上的竞争也异常激烈。据新东方统计,2024年考研考生实际报名比例约为4.26,这意味着平均每四名报名统一考试的考生最终会“上船”。迈克尔斯的研究发现,那些坚持考研但毕业后未能顺利进入职场的人的就业质量明显低于同期工作三年的毕业生。

此外,出国留学也是一些大学生的选择。 28%的受访者正在国外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他们希望通过出国留学拓宽视野,提高语言能力和专业素质,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国企最受工科生青睐



从就业选择来看,公考一直是高校毕业生的热门就业路径。也有专家表示,“宇宙的尽头就是公教考试”。这与当前的经济环境、毕业生对稳定的渴望以及家庭的支持密切相关。

以工程专业为例,调查结果显示,本科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公共考试的可能性比去公司的可能性更大。结合前面提到的“面对未来的就业,工科生更加悲观和迷茫”,似乎对公考倾向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考公务员?”时,超过14%的人表示,因为身边考公务员的人越来越多,跟风考试现象明显,而超过13%的人表示他们不想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只有5%的人参加与其专业相关的工作的公开考试。

在选择进入的企业类型中,国有企业是最受工科学生欢迎的。一般来说,国有企业通常拥有稳定的工作环境、良好的福利待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吸引了很多大学生的关注。此外,国有企业在技术研发、工程建设等领域拥有较强的能力,可以为工科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平台。

缺乏经验让就业压力更大

我们认为,由于就业压力,毕业生主要参加公考和国企。一些高科技公司和“大工厂”对应届毕业生的经验有一定的要求。实践经验往往成为应届毕业生面试时的劣势,也导致很多人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调查数据显示,更多的人在毕业六个月后获得第一份正式工作机会。目前大学生的求职过程普遍漫长且困难。

以工程学为例,近32%的人表示缺乏经验是他们找工作时面临的最大挑战。此外,还有薪资未达到预期、招聘信息不一致等其他原因。由于工科专业实践性较强,企业在招聘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优质实习岗位的竞争尤为激烈,导致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缺乏实践机会,最终缺乏经验,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

这也与前文所说的学校产教融合程度低、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包括教学教师缺乏实践性、学生本身主动性意识比较低等有关。企业的招聘门槛越来越高。当前,缺乏实践经验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

正是因为缺乏经验,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可能与专业不一样。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参与调查的人毕业后,有超过40%从事与大学专业无关的工作。这也反映出当前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矛盾,学习与实际工作脱节。

具体到专业,调查显示,医学和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太愿意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从医学生的角度来看,医学学习过程漫长而艰辛,工作强度大,收入和努力可能都不够。成比例。从工科学生的角度来看,教育与市场的脱节使得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毕业后对从事专业工作缺乏信心,从而选择更符合自己能力或兴趣的领域。

未来规划和宣传

今年以来,多所高校陆续发出倡议书,呼吁2024届毕业生客观认识和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合理定位个人就业目标,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不要只关注高考。”

那么,现在大学生如何选择更好的职业呢?大学教育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认为最理想的职业是比专业同行更有经验的职业。在“实现理想就业目标的主要因素”这一问题下,超过80%的学生选择了经验丰富的实习和项目,位居所有选项前列。 。

显然,实践经验是未来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一些高校的学科与市场实践之间存在较强的界限。不少受访者表示,大学课程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确保学生学到实用技能。他们认为,学校应该在整个大学过程中提供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

学生们自己也对自己的未来规划有了清晰的认识。有受访者表示:“我们需要不断提高竞争力,应对各种挑战。比如,需要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取得证书、参加各种培训等。同时,我们也希望社会可以给予我们更多的机会和支持,企业可以更加关注我们的潜力和发展空间,而不是只看我们的学历和经验。我们知道,教育是为了更好的就业,而就业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我们的发展。我们希望能够找到自己的教育方向。在就业路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中,学校和社会的作用尤为重要。以工科生就业情况为例,《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总需求与总量的差距供应持续扩大。但我国工程人才库仍存在结构性问题,推动产教融合刻不容缓。

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表示,“知识开放时代,大学失去了对知识的垄断,评价标准转向知识的实用性” 。大学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育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成果。天赋。未来的教育应该开放学科、学习和学校的界限”。

面对AI时代的到来,必然对新时代的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席酉民教授表示,“现在整个教育还没有准备好应对人工智能的颠覆性挑战。最大的挑战是人类。”如何与AI合作,当今时代我们应该超越原有知识的范围,提高全人的教育。”他认为,“当今时代,从教授知识到大学的知识体系都需要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人类需要重新认识未来能够发展什么样的人。”

写在最后

耶鲁大学有句话说,现在这一代年轻人很有才华,但当他们面临一些问题时,也会焦虑。对未来的迷茫感、精神焦虑和价值观缺失,导致一些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这就是“空心病”。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这种焦虑和困惑是普遍存在的,需要学生自身、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企业提供更多的社会机会,学校帮助大学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学生自身增强知识素养和主观能动性,多方共同解决行业人才需求、大学学科与课程、设计等问题。大学人才培养评价指标、大学生价值困境、人才培养与制造需求之间的供需矛盾,让大学生走上人生之路。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10 03:47 , Processed in 0.07134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