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9|回复: 0

阿基米德的支点与成功之路:从古希腊到现代中国的奋斗故事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769
发表于 2024-11-26 23: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举起整个地球”。

然而,多年以后,当成功人士谈论他们如何通过努力撬动财富的“大地”时,他们大多不会告诉你——撬动地球的“支点”从何而来?

成功取决于努力,但不仅仅是努力。

一位伟人曾经说过,人的一生要靠自我奋斗,当然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不同的支点

回顾今天中国的各种成功故事,所有的支点都源于同一个起点。

正如歌曲《春天的故事》中所唱:

1979年

那是一个春天

一位老人在南海画了一个圈

春天,万物复苏,十亿人的活力疯狂生长。

老人画圈 今年,17岁的江苏农村男孩俞敏洪面临着第三次填写高考申请表。尽管之前有过两次高考落榜的惨痛经历,他还是毅然填写了“北大”四个字。

要么继续种田,要么冲破命运的轮回,成败就在乎了。

第二年高考时,这个天赋不怎么样的年轻人靠着死记硬背拿到了北大西班牙语系的录取通知书。

但即使进入北大后,俞敏洪仍然是最“落后”的人。 20世纪80年代,中国掀起了一股留学热,大家都在学习外语。毕业后,全班50名同学中有49人出国了。唯一不能出国的就是俞敏洪。

但人生往往就是一个有福有祸的过程。

既然不能出国,那就去国外做生意吧。当时很多人都想出国,但市场上没有像样的英语培训。俞敏洪趁机辞去北大教职,创立新东方,几年之内就成为千万富翁。

花大钱出国,帮助别人出国赚大钱,“最傻学生”俞敏洪一不小心成为了这股热潮中的最大赢家,一举超越了其他人。以至于他大学时的两位学生偶像王强和徐小平回国后都来投靠他。

对于俞敏洪来说,他成功的支点被称为“出国热”,这是改革开放初期一代人理性或盲目的向往。

如今,新东方已发展成为“教育帝国”,俞敏洪已成为到处演讲的励志人生导师,徐小平、王强已成为投资名人。这一切都是以这个支点为杠杆。

▲ 俞敏洪

20世纪最后20年,享受过改革开放各种时代红利的人名单中,不仅有体制内“出国”的俞敏洪,还有开创事业的任正非。代理香港设备的生意,靠老板的钱自己创业的柳传志,还有无数“坏人”、煤老板、房地产商。

当俞敏洪发财时,另一位英语老师马云就没那么幸运了。 20世纪90年代,他把一个叫“电子商务”的新生事物捧为自己的宝贝,但外界并不买账,他连续被37家风险投资公司拒绝。

走投无路的耶鲁高材生蔡崇信相信了他的恶行,愿意以500元的工资加入马云的团队,帮助他整理公司架构。他甚至利用个人关系从国际知名投资机构高盛吸引了500万美元。投资。

1999年的500万美元,足够马云“挥霍”一段时间了。第二年,因为高盛的这笔投资,马云又从软银孙正义那里获得了2000万美元。几年后,蔡崇信帮助马云筹集8200万美元收购雅虎中国并打造淘宝。阿里巴巴帝国的基础已经奠定。

马云先生的支点无疑是蔡崇信和他带来的大资本支持。人们仍然很好奇,蔡崇信为何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加入马云。有人开玩笑说,也许身在海外的蔡崇信没见过传销,马先生一开口就“上当了”。

这些都是笑话。当然,马云后来向外界讲述阿里的故事时,并没有过多提及这个支点。

▲ 马云与蔡崇信(右一)

另一位名叫马化腾的互联网巨头马化腾,出身于寻呼机外包业务。这从一开始就是一笔糟糕的生意。 20世纪90年代末,“BB机”市场日渐衰退,马化腾的产品根本卖不出去。

眼见公司即将难以为继,他赶紧寻找新的项目。 1998年8月,马化腾发现广东电信正在公开竞标中国即时通讯工具项目,立即决定参与竞标。于是腾讯团队模仿当时国外流行的聊天软件ICQ,打造了一款名为OICQ的软件——QQ的前身。

虽然竞价未成功,但一个互联网流量的神话就此诞生。 20世纪初,许多中国家庭拥有了第一台电脑,网吧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QQ迎合了早期中国网民的社交需求。用户数量一年内突破100万,两年内突破1000万。截至2018年底,这一数字为8.07亿。

后来大家明白了,互联网本质上是一个流量生意。 QQ带来了巨大的流量红利,赶上了国内外资本竞相进入中国市场。原本不起眼的腾讯,一下子变成了“稀缺商品”,再也不用为钱发愁了。随后,腾讯陆续推出了QQ空间、腾讯游戏、微信等众多成功产品。他们的“从零到一”的过程,也或多或少依赖了QQ的流量资本。

马化腾的支点建立在通过拼命模仿获得的第一波互联网流量红利上。



▲ 马化腾

纵观其他互联网巨头的崛起史,丁磊、刘强东、周鸿祎、张一鸣、王兴,大多遵循下半场的两个支点:要么流量,要么资本,而流量往往带来资本。 ,而资本也有助于收获流量。

流量+资本的互联网热潮是21世纪前15年的时代红利。

因此,无论是改革开放前20年的俞敏洪等人,还是未来20年的马云、马化腾,他们的成功都与时代息息相关。

他们是各自时代的幸运者。时代的红利让他们成功,他们的努力也让时代成为可能。

共同理想

大佬们的成功历史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创业、追求梦想。

深圳华强北,中国第一电子街,是马化腾创办腾讯的地方,也是华为以销售通讯硬件起家的地方。华强北地标建筑赛格广场也见证了一个普通人的创业梦想。

1999年,赛格广场72层竣工仪式上,28岁的襄阳青年方军帮助自己的礼仪策划公司成功拿下这个大订单。结果,他收到了几十万的佣金,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一年前,方军从家乡乘坐绿色列车南下,迎来了深圳炎热的盛夏。同样充满激情的是他的“老板梦”。

▲ 深圳火车站是大多数人对深圳的第一印象

出来打工时,他身上只有几百块钱,这是家里大半年的收入。方军虽然生活省吃俭用,但还是没过多久,钱就花光了。

他住不起旅馆,所以就睡在桥上。幸运的是,深圳的天气并不冷。然而,有一天早上他醒来时,发现来深圳之前买的新皮鞋不见了。不过,小偷被认为是“良心发现”,并留下了一双旧鞋,以防止他赤脚上街。

别说当老大了,先活下去吧,方俊心中暗道。他带着最后的十几块钱去了人才市场,狠心交了5块钱就进去找工作。站在一张白色的桌子前,他目光一凝,立刻就来了精神。墙上,几张白纸上写着四个大字:“包吃住。”

方俊并不在乎对方是什么公司,直接去应聘。

一问才知道是一家礼仪公司。采访中,老板向方军询问了一些礼仪方面的问题。他自然无法回答他们。 “当时我不识字,怎么会知道这些事情呢?但我说过,只要你努力、努力、努力学习、大胆工作,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得很好。”说着,他对老板握了握拳,让他打起精神。

结果,我被录取了。

吃住都有了,生存问题解决了,他就开始上街做生意。那段时间,方军每天起得最早,腋下夹着包走遍深圳的大街小巷,从美容院开张到酒店、楼盘庆典,只要有利润,无所不包。他太忙了,弄坏了好几双皮鞋。

“做生意一定很辛苦吧,每天出门碰壁,把烫的脸往别人冰凉的屁股上翻,满街问问题,跑来跑去。深圳的天气比较热。”那时我晒得多黑啊。”

心疼修皮鞋的钱,方军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除了铃,到处都响”。正是这辆旧自行车给他带来了飞亚达餐厅、摩登之窗、赛格广场等地方。等深圳地标级项目。

方军凭借赛格广场项目赚来的数十万元,加上自己过去积累的积蓄,于2000年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千年红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深圳,他实现了自己的“当老板的梦想”。

从一盒名片、一个花篮的小生意起步,千年红如今已成为深圳营销传媒行业的一棵常青树。 “2004年我第一次邀请范冰冰来深圳。”说起自己过去的成就,他充满了自豪。

▲ 方俊

这样的筑梦故事在深圳每天都在发生。

与最初“为了生存”误入行业的方军相比,2004年大学毕业来到深圳的邓涛目标更加明确。

邓涛学习声乐,毕业于师范院校。尽管毕业后他从事了更赚钱的职业谋生,但他的艺术梦想却从未熄灭。 2008年前后,培训行业蓬勃发展,他仔细关注少儿美术培训市场。

“当时很多培训机构教的东西都是适得其反的。比如孩子来到这里后,他们会要求你在一年内通过考试,才能做出这样的承诺。”他观察到,虽然家长越来越关注孩子的艺术素养,但整个行业仍然停留在非常粗放的商业模式。

对艺术的追求重新被点燃,邓涛决定用自己所学来改善这个行业的现状。 2008年8月,他创办了自己的艺术培训机构。 10万多元的启动资金几乎花光了他和妻子的全部积蓄。

这是一个慢速行业,没有巨额利润,重要的是沉淀和口碑。 “我会告诉孩子和家长,学艺术没那么快,一定要打好基础,我对孩子的未来负责。”

秉承着这样的信念,邓涛从一家60平米的小店做起。他坚持不收取年费,不卖乐器,只提供教学服务。 11年来,他努力拼搏,把小店变成了深圳最好的少儿艺术培训机构之一。 ,公司扩大到120多人。

▲ 邓涛

成功有不止一种定义。



当我们歌颂商业富豪的传奇时,我们不应该忘记,在不那么耀眼的地方,有很多像方军、邓涛一样的普通人也在努力工作,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创业理想。

成功有不同的规模,但梦想值得同等尊重。

为普通人打造支点

然而,创业从来都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方军于2000年创立公司,一路走来总体来说一帆风顺。不过,从两三年前开始,他明显感觉到整个广告传媒行业已经没有以前那么繁荣了。

客户还款周期越来越长,资金缺口一度达到数百万元;业务增长也遇到瓶颈。维护现有客户并不容易,更不用说开发新客户源了。

整体经济形势的变化明显影响了方军的行业,他开始积极寻求对策,开始了“二次创业”。他试图扩大公司的经营范围,希望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他还布局实体经济,涉足餐饮行业,开了自己的小餐馆。

▲ 方骏旗下广告传媒公司合作案例

所有这些努力都需要财政支持。这笔资金从哪里来?这是摆在方俊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和所有企业家一样,方骏深受马云、马化腾等大人物的创业故事启发,但他也清醒地认识到,像他这样的小微企业主不可能获得与大佬们一样的成绩。受到大资本的青睐。

艾尔玛创业时,互联网概念在中国刚刚兴起,全球资本机构都看好中国市场。那个时候,只要你有一点成功的迹象,很多大投资人就会蜂拥而至,抢着投资你。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甚至后来共享经济的各个互联网公司,早期都是这样。

在红利逐渐褪去、没有大资本支持的当下,小微创业者如何找到自己的支点?

起初,方军选择向银行寻求资金支持。但如果银行贷款金额较大,则需要抵押品或担保人。贷款的时间比较长,光是提交材料就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各种规则和限制非常复杂,不一定能通过。对于急需资金的小微企业来说,根本等不了那么久。

正当他束手无策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方军经人介绍认识了中国平安旗下主要服务小微企业的普惠信贷服务机构平安普惠。

平安普惠的出现让方军感到惊讶。无抵押贷款产品是专门为小微企业定制的。从申请到贷款,所有流程均可在线完成,快速、规范;而且工作人员会提供上门服务,不用再像以前那样一遍又一遍地去银行。

看着平安普惠的业务员走遍大街小巷,在公司提供一对一的服务,彬彬有礼,专业。方军不禁想起自己刚来深圳时满街跑单的自己。不过,当时方俊正在求人给你钱。平安普惠明明是“借钱给别人花”,但他怎么能做到如此极端呢?

更重要的是,平安普惠提供良好的服务,且收费远低于市场上其他同类机构。所有费用都是透明的,协议也很明确。方俊把借来的钱投入到广告公司和餐饮业务的转型扩张上,赚到的利润轻松覆盖成本。

有了这样的担保支持,从去年到今年,方军先后向平安普惠借款超过600万元。有了这笔资金,他不仅“二次创业”成功,而且一举改变了亏损的局面,年利润超过300万元。

同样受益于平安普惠的还有年轻企业家邓涛。

凭借着良好的市场口碑,他两年前就开始准备开设分店。然而,整个行业的成本却急剧上升。高昂的场地租金、人工成本、设备成本,再加上经济不景气,让邓涛经营小生意举步维艰。

他粗略估计,开一家新店的资金缺口至少有30万元。为了这笔钱,他想了很多办法,向亲戚朋友借,向银行借,但处处遇到阻碍,甚至想到了民间借贷。

后来,邓涛听说了平安普惠,抱着尝试的心态,选择了无抵押贷款产品。没想到,“我当天下午就去,第二天就有结果,第三天贷款就批下来了。”一直萦绕在他心头的大问题,平安普惠只用了三天时间就解决了。

“信息简单!流程简化!贷款快!体验很好!”邓涛带着略显兴奋的语气,对平安普惠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 邓涛艺术中心,光荣榜上贴满了学生的照片

在平安普惠的客户中,像方军、邓涛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截至2019年上半年,平安普惠已为超过1100万普惠金融群体提供贷款服务,主要为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业务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三线及以下城市业务占比10%。超过30%。

其中60%的客户在通过平安普惠申请贷款时并未从银行获得商业或消费贷款。

如今,中国经济正在转型,新经济蓬勃发展,小微企业日益重要。他们占市场主体的90%,贡献了全国80%的就业、70%的发明专利、60%的GDP和50%的税收。

但在金融供给方面,对小微企业的帮助却十分有限。传统的银行贷款模式还没有完全摆脱重工业和大规模基础设施集约化、标准化的时代。银行贷款资金风险偏好低,抵押担保重。这些与小微企业小额、轻资产、多元化的贷款需求不相适应。

新时代金融业如何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金融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2015年,平安集团响应改革号召,平安普惠应运而生。

通过创新的普惠信贷业务模式——聚合模式,平安普惠将传统单一机构的分工专业化,完成一站式业务。各业务环节均引入本领域具有领先优势的专业机构,实现全业务流程的业务协同。 ,共同服务小微群体。

在这种模式下,小微企业借钱变得更加容易,最终受益者是中国成千上万的小微企业主。

为每个有梦想的人搭建成功的支点,这是平安普惠要肩负的社会责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7 03:02 , Processed in 0.06107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