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不足危害多,身体不适反应慢,别再开夜车啦
每一个漫漫长夜,你是否会窝在柔软的沙发怀里,目光和爪子无法从手机上移开?热爱工作或热爱玩耍的人经常开玩笑说,放弃睡觉就好了。图片来源:
然而,睡觉是一项非常有吸引力的活动,并不是浪费时间。我们的身体是由大脑控制的。晚睡、睡眠不足,会导致身体从头到脚的不适。
熬夜的大脑
每次睡得晚,第二天总会出现各种小症状:精神恍惚、容易走神、打篮球时经常用脸接球、跳过任何困难的事情……有的研究发现,这种人的反应变慢,无法集中注意力,做出各种不恰当的决定。
图片来源:
这些后果往往不是个人能够意识到的。包括他们有多努力,大脑会告诉你“和昨天一样”,但实际上却减少了。
如果遇到考试就更惨了。尽管你很努力,但你仍然无法体现出你所有的能力。如果你无法集中注意力,你可能感觉不到,但实际上你的大脑正在偷偷“罢工”。
来源:IC图片
记忆过程是通过大脑神经元之间形成复杂的突触网络来实现的。
学习时,会有很多内容需要“记住”;但在睡觉的时候,大脑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忘记”。别担心,一般来说,大脑会扔掉那些你没有记住的无用的东西,释放出足够的能量来保留需要的信息。
来源:派新创意
白天接收到的各种信息,包括新学到的知识、看到的有趣的事情、一首新歌,都会被新形成的突触连接暂时保留下来。
晚上,大脑会自动删除琐碎的记忆,并保留和加强存储重要记忆的突触连接,因此良好的睡眠可以增强记忆过程。
来源:派新创意
科学家甚至发现,睡前记住不太相关的信息第二天会更好地记住它。睡眠是无意识地完成之前学习的重要一步。如果把“记住三角函数”的功能比作计算机的内存,那么还有另一种“工作内存”可以看作是缓存。熬夜后这个功能就会大大减弱。
组织注意力、思考和决策以及理解一切的能力都取决于工作记忆。这个功能是由大脑本身决定的,根本不需要你的同意。这最终会导致各种副作用(比如拖延)泛滥,即不想解决新问题,而是选择那些简单的任务,然后拖延到新一天的午夜,形成恶性循环。
图片来源:
痤疮和脂肪体
爱美的姑娘们注意了,熬夜更可怕的后果就是长痘,而且还会在不知不觉中让你变成吃货,让你保持窈窕身材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人类从数百万年前就注定不是夜行动物。尽管现代生活方式导致“夜猫子”数量增加,但人体自然会对这种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提出抗议。
来源:派新创意
当你熬夜时,你的大脑会发出信号来增加一种叫做皮质醇的物质的分泌。任何事物都有副作用,皮质醇也不例外。它会在短时间内增加皮脂腺的分泌,降低调节毛孔的能力,从而给痤疮足够的生长空间。
此外,节律改变后内分泌系统也会发生变化,瘦素分泌减少,生长激素增加。后者和皮质醇是好朋友,导致你熬夜时不自觉地吃各种零食,使体内的脂肪堆积加倍,而白天又不运动,所以发胖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图片来源:
由于长期用眼,眼睛可能会出现疲劳、干涩、眼红等状态,眼部肌肉不断收缩、紧张,乳酸分泌增多,刺激血管扩张,引起眼疲劳。眼睑的血管变得明显,形成黑眼圈。你的免疫力也容易下降。如果你连续熬夜,很可能会感冒。
最好睡个好觉
当开启夜间模式时,正常的睡眠过程会被打断,这可能会扰乱昼夜节律,甚至产生“睡眠债”。而一旦需要补困,那就真的是一个无底洞了。你可能有这样的经历。熬夜看球赛后,你可能需要睡10个小时以上才能在第二天恢复精力。
事实上,任何打断自然节奏的方法都是不明智的。我们应该仔细考虑熬夜的代价是否值得。从现在开始,为了提高白天效率和身心健康,把自己的生活习惯调整到最符合自己昼夜节律的状态吧!
图片来源:
如果您乘坐过深夜火车,以下方法将帮助您早点上床睡觉:
1、白天集中学习内容,适当调整各种内容的顺序,以达到最佳效果。例如,您可以先完成最困难的任务,然后再做一些让您兴奋的事情以保持动力。一定不要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不要看小说,不要玩身边的小玩意儿,全部扔到一边。因为一旦分心,就意味着困倦。
2.做一些小的体育锻炼。一定量的运动会使大脑分泌内啡肽,使人感到舒适、快乐。
3、俗话说,中午不睡觉,下午就会崩溃。舒适的小睡也是一个好主意。记得设置闹钟,以免睡得太久而感到不舒服。
来源:派新创意
如果你必须熬夜...
1、提前做好准备。晚餐不要吃太多。当“食困”到来时,没有人能够阻止。晚上可以吃一些水果,可以提供一定的能量和维生素,而不用担心发胖或犯困。避免吃甜食等高热量食物,并一定要多喝水。 (咖啡只能给你带来短期的提振,甚至会增加你第二天的睡眠不足。)
2、每小时运动5分钟,上下跳动,伸展几次。将手掌放在脸上,稍用力从上到下揉搓10次。然后揉搓眼角和眼眶的肌肉使其放松,然后用冷水洗脸。
来源:派新创意
3、如果熬夜学习,不要躺在床上,要躺在沙发上。这些姿势无助于你专注于学习。打开窗户,新鲜空气会让你保持清醒。
4.最后,既然你决定熬夜了,就不要想太多了。保持健康的心态很重要。
作者简介
王涛主修神经病学,热爱研究大脑和心理学。
·结尾·
本文版权归重庆科技馆所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