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7|回复: 0

五四文学革命意义再探讨:历史必然性与重要贡献的科学评价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5404
发表于 2024-11-29 06: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核心提示】近年来,一些学者质疑五四文学革命意义的声音时有出现。首先,他们认为新文学的倡导者过多地否定文学传统和旧文学,转而重申学衡派、嘉荫派的一些文化立场和文学观点以及鸳鸯蝴蝶派的文学价值;二是“五四文学”学术革命的科学主义倾向创造了表象论和认识论的文学观,强调文学对社会的介入,导致文学审美本质的丧失。同时,人们认为文学革命没有继承欧洲现实主义客观的一面,最终导致现实主义滑向新古典主义;第三,认为其所倡导的文学史进化论存在问题。对于上述质疑,我们需要将文学革命的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置于其发生的历史环境中,进行细致的分析,在指出其某些方面的偏颇的同时,科学评价文学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性。它的发生。历史贡献。

一百年前,随着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革初探》和《文学革命论》,中国文坛的文学革命开始了。这次运动是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的延续和深化,它实际上有三个内容,即语言革命、审美革命和思想革命。在语言方面,他主张废除文言文作为正统书面语言的地位,代之以白话文,以达到语言的一致性;在美学上,主张推翻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山林文学,建设平民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社会文学。在思想上,他主张批判封建思想道德,主张“人间文学”、个体解放,强调人民的个体权利。此外,它还信奉进化论的文学史观,进化论是其对抗旧文学的主要武器。

近年来,一些学者对五四文学革命的意义提出了质疑。首先,他们认为新文学的倡导者过多地否定文学传统和旧文学,转而重申学衡派、嘉荫派的思想。鸳鸯蝴蝶派的某些文化立场和文学观点以及文学价值;二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科学主义倾向创造了表象论和认识论的文学观,强调文学对社会的干预,导致文学审美本质的丧失。同时,人们认为文学革命没有继承欧洲现实主义客观的一面,最终导致现实主义滑向新古典主义。教义;第三,它认为其所倡导的文学史进化观是有问题的。对于上述质疑,我们需要将文学革命的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置于其发生的历史环境中,进行细致的分析,在指出其某些方面的偏颇的同时,科学评价文学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性。它的发生。历史贡献。

推广白话文写作势在必行

白话文取代文言是必然的,并且在文学革命之前就已经酝酿已久。晚清以来,时代的光明会意在通过文学启迪民众的智慧,但他们却痛苦地感受到了语言与文学分离所带来的严重障碍。五四文学革命之前,已有人探索过文字语言的改进,但影响并不大,也不能持续。此时,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人大声提倡白话文,并将其视为一场“革命”,对中国文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承认白话文为“国语”,明确其作为正宗书面语言的地位。白话文的胜利极大地促进了新文学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学不断产生经典。例如鲁迅、茅盾、老舍、巴金、沉从文、赵树理、丁玲等的小说,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艾青、冯至、穆旦、臧的诗歌柯佳、何敬之等人,曹禺、田汉、夏衍、李建武等人的戏剧,周作人、朱自清、冰心、丰子恺等人的散文……白话文没有取代文言文,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将是难以想象的。



尽管发起者在运动初期发表了一些激进言论,但五四文学革命并没有完全否定传统文学。事实上,早期的文学大师不仅具有西方视野​​和世界观,而且也有着深厚的国学功底。他们的白话虽有欧化的影响,吸收了口语的优点,但也是以文言文的语言感为基础的,所以显得既活泼又简洁。这一点在文学大师鲁迅、茅盾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陈独秀在《论文学革命》中提出“推翻”的“古典文学”,并不是指那些优秀的中国古代作品,而是指模仿、效仿、构想古人的形式主义、新古典主义文学。事实上,文学革命要求文学关注时代,关注现实社会,推动社会进步。这是中国古代文学优秀传统的现代发展。

响应时代号召的思想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不仅仅是语言的革命。由于其意识形态革命的性质,甚至可以说,语言革命也是为意识形态革命服务的。新文化运动迅速将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现代化,为文学革命提供了动力和机遇。当时,旧的封建文化对中国人民的精神思想和话语表达造成了严重的束缚。如何破除旧文学作为封建制度的工具,创造表达新思想、新观念的新文学,促进人们的精神自由和人格解放?它成为五四文学先驱们肩负的重要社会使命。这就决定了文学革命者不可能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即使是被认为具有这种倾向的早期创作社会,实际上也是通过作品来表达对社会的抱怨,表达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这绝不能与“承载道”的旧文学观念相提并论:文学革命“承载”的不是封建文化的“道”,而是作家自身生活体验的表达以及对人生和人生的关心和思考。社会。至于后来从“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这也是文学响应时代要求发出的响亮声音。而且,“革命文学”并不全是公式化、观念化的作品。茅盾、丁玲、张天翼等人在1930年代、1940年代创作的优秀作品,既深刻阐释了革命的意义和价值,又不背离作者。生活经历和独立思考又不失个人风格。

中国古代曾有过多次文学改革运动,但大多采取“回顾改革”的策略。五四文学革命明确反对模仿过去、照搬过去,表现出更加决断的态度和更大的勇气。茅盾早年翻译介绍西方文学思潮时,特别指出中国古代小说只重叙事,缺乏描写,提出借鉴法国自然主义。自然主义的特点是非常重视描述现实的客观性。晚年他写文章批评新古典主义,同样来自法国。茅盾早期的思想和创作直接受到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影响,是文学革命成就的直接反映。这些思想或明或暗地影响了茅盾这一代作家的生活。胡适、郭沫若等人的白话诗突破了古典诗歌美学的严格规则和戒律,体现了追求自由、呼唤解放的精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无论是陈独秀鲜明的理论主张,还是随之而来的早期新文学作家的创作实践,五四文学革命显然是与新古典主义传统背道而驰的。

当时的进化史观是文学革命的重要理论基础。虽然这种文学发展观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质疑,但在当时的中国,倡导历史演进观的要点是求变、与时俱进,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进步。胡适说:“文学士随时代而变,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这既是进化论历史观的体现,也是对《文心雕龙》中“时代变迁,文学质变”思想的现代传承的延续。它并不否认某些文学风格和形式在特定时期有其辉煌的成就,但也认为每种文学风格也有其衰落的过程,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作家的思想观念,包括审美观念,需要不断更新,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这一理念鼓励文学创新,反对自满,至今仍有重要价值。



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学革命

在文学革命初期,一些人确实有很多极端的言论和想法,比如主张废除汉字,过分否定戏曲和传统文学,把“新”作为最高价值标准等。此外,在文学形式尤其是诗歌形式的探索上也曾走过弯路。这种极端或偏颇也应该历史地看待。首先,这种极端言论是出于“矫枉过正”的需要。白话文学的思想虽然有过前奏,但直到文学革命发动之前,这个思想仍然如石沉大海,响应者寥寥无几。当钱玄同代表《新青年》杂志向鲁迅索要稿件时,鲁迅明显感受到了这些先驱者的“孤独”。正因为如此,钱玄同与刘半农之间才有了“双信”。那个时候,旧势力、旧思想势力极其强大,文化环境死气沉沉。如果不发出尖锐刺耳的声音,就很难引起文坛的广泛关注。同样,当时对“贵族文学”的否定,就是大力提倡“终身”的平民文学;反对鸳鸯蝴蝶派,是为了纠正把文学当作纯粹娱乐游戏的创作观念。其次,上述偏见经过外部批评和新文学阵营的自我反思,已逐渐得到纠正。废除汉字的想法响应的人并不多,老戏曲也没有消亡。鲁迅在写《青春必读》的同时,还在北京大学开设了中国小说史课程。闻一多等人提倡“新格律诗”,对早期白话诗进行了“否定之否定”。它既继承了古典诗歌的格律美,又不完全复古,而是延续和发展了自由诗的长处。

一百年过去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经验教训需要全面辩证地分析总结。文学革命发起时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今天仍然需要研究。比如,您如何看待当时的一些过激行为?矫枉过正后如何弥补,更好地发展新文学?在指出历史人物的偏见、揭示文学创作的教训时,我们如何能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客观分析并提供必要的理解和同情,同时在我们原有的基础上加深对文学革命的认识?理解?这些问题仍然回荡在今天的文学创作中,仍然需要文学研究者进一步思考和解决。可以肯定的是,五四文学革命对于加快中国现代文化建设,更新文学观念,推动封建旧思想、旧道德向新思想、新道德转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也应该继承和发扬五四文学革命精神,勇于打破不适应时代要求的旧思想和旧意识,努力创造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国当代文学和当代文化。既服务群众又适应世界潮流。

原标题: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回顾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文学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8 00:12 , Processed in 0.25638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