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轻松的戏谑、娱乐和自嘲。突出表现在网络上的“萌语”文化现象:有的模仿儿童用语,如“可爱”、“有木有”、“肿么”等;有的模仿儿童用语,如“可爱”、“有木有”、“肿么”等;有的为方言同音词,如“奔(情)”、“蓝笔友(男朋友)”、“涨姿势”(增长见识)、“诸基(焦急)”、“忠实(满含泪水)”;有的是象形表达,如“囧”(八眉,表示无奈、尴尬)、“Orz”(跪下,意思是“服从”);有的是模仿英文谐音,如“not at all”、“go”等。即使是表达痛苦、贫困、悲伤、担忧等负面情绪的网络流行语,也往往生动、幽默。比如,把悲剧形容为“扛”,难以控制的叫“拿不住”,年轻人没有车、房子、女朋友被称为“低碳兄弟”,严重雾霾被称为“四面八方雾霾”等等,甚至在批评和攻击时都蕴含着“苦中作乐”、“含泪微笑”的味道。她们通常会用“作弊”、“奇怪”、“喝醉了”、“不能放弃治疗”、“我能说脏话吗?”等讽刺性的词语,而不是直接教训人。许多网络流行语都体现了网民自嘲的勇气。比如“槑”、“土豪,交个朋友吧”,都带有一定的“可爱”精神,被一些舆论批评为“屌丝”、“砍手党”的“自卑文化”而“妃子不行”“我学习不好,别骗我”等等,其实就是先把自己放在一个较低的位置,然后达到冷静的自嘲态度。这也是一种“过度自尊”、“过度自我推销”。讽刺。还有“贾俊鹏,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元芳,你觉得怎么样”、“那……头发长到腰部的时候怎么样?”、“哪款挖掘机技术比较好”、“主要看关于气质”和其他类型的问题。 “造句运动”是网友借助流行语参与的集体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