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4|回复: 0

中国商业航天产业蓬勃发展:政策支持与未来趋势展望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5333
发表于 2024-12-1 00: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证券时报记者 韩中南

从嫦娥奔月到战国屈原的《天问》,再到盛唐李白的《飞天》,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飞天梦想。随着中国空间站的全面建成,我国航天事业也从“国家队”领衔发展到全面开花。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快速增长。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提出,到2024年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信部在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时,也着力培育商业航天产业新的增长点。

近日,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时空道宇CEO、首席系统工程专家汪洋,他对商业航天行业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了详细解读。在他看来,商业化是航天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商业航天市场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入这一行业。领域,努力通过创新和竞争推动行业发展。

政策引导

商业航天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发展壮大与政策引导密切相关。 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降低了商业航天政策门槛。

上述文件首次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航天基础设施建设。此后,国内商业航天产业链开始逐步完善。

商业航天产业链庞大,涉及支撑环节众多。就商业卫星产业而言,上游主要包括卫星制造等领域,中游包括卫星测量与运行控制系统及相关地面设备制造等领域,下游包括通信、导航、遥感应用和服务等领域。其他领域。

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首次将卫星互联网作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类别纳入“新基建”,加强商业卫星产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随后,2021年,国务院、国家航天局等发布多份文件,旨在推动商业卫星终端规模化应用。

汪洋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有效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民用航天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带动了商业航天市场的繁荣。

(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自2015年以来保持快速增长,2017年至2024年年均增速超过20%,预计2024年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达到23382亿元。

从卫星端时空道宇在全球首次实现卫星通信车级量产应用,到火箭端液氧甲烷火箭朱雀二号首飞成功……2023年未来,国内商业航天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发展。 。华泰证券研报显示,2023年,我国商业航天运输能力显着提升,民营航天产业持续迭代,液体发动机技术、商业火箭能力、商业发射场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建造。



进入2024年,商业航天产业持续升温。今年2月3日,吉利未来移动星座第二轨飞机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一箭11颗。据介绍,吉利未来出行星座是全球首个商用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星座,由世通道宇建设运营。

汪洋告诉证券时报记者,2025年,时空道宇将完成星座一期72颗卫星的网络部署,实现全球实时数据通信服务;第二阶段将扩大至168颗卫星,实现全球厘米级高精度定位。服务,为未来人类出行提供高可靠、低成本的应用服务,如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消费电子等。

挑战与机遇

今年年初,埃隆·马斯克旗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发射了首批六颗能够提供手机服务的卫星,旨在为偏远地区的消费者提供连接服务。

马斯克表示,到2024年,他计划将发射次数增加到144次,并继续保持每年增加50%发射次数的势头。

相关预测显示,所提供的卫星服务预计将在2024年产生约100亿美元的总销售额,超过其火箭发射业务,占公司总销售额的2/3。

此外,其他海外公司也通过发射大规模通信卫星迅速抢占市场。汪洋表示,商业航天发展主要面临三大挑战。

第一个挑战集中在频率铁路资源的竞争上。据报道,轨道和无线电频谱都是有限资源。国际上“先到先得”的原则使发达国家在轨道和频谱资源上具有优势。

“以 、 、 等公司为例。近年来,这些公司通过发射大规模通信卫星,抢占了大量低轨轨道资源和优质Ku、Ka、V频谱资源,向后来者发起大规模ITU申请挑战。星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王阳表示,此外,卫星制造成本高、应用场景未探索也是行业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如何快速抢占有限的空间资源,时空道宇已经找到了一条可行的办法。首先,针对卫星研制成本高昂的问题,时空道宇通过自己的卫星超级工厂实现了卫星的量产。作为全球首个深度融合航天制造和汽车制造能力的卫星量产工厂,日产一颗卫星,年产卫星500颗,卫星生产成本降低约45%,助力卫星快速建设全球星座;二是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和与高可靠运营商合作,实现了卫星轨道面级部署,并采用单轨方式。快速星座建设和部署。这样,可以通过批量生产卫星来降低卫星制造成本、提高效率,并按照先到先得的原则获得频率轨道资源。

第三个挑战也是最重要的挑战是商业模式的实施。据悉,我国卫星应用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与卫星导航技术研发和应用直接相关的核心产值比重远低于国际93%。



围绕应用场景不足的痛点,越来越多的商业航天企业正在加速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融合。例如,时空道域就瞄准了汽车出行、消费电子等未来出行市场。通过实现首次汽车级量产航天级产品,创新性地将卫星通信引入量产新能源汽车,实现全球首个车载卫星通信服务。大规模量产应用。

汪洋认为,特别是在自动驾驶领域,卫星导航和卫星通信技术对于自动驾驶汽车至关重要。在卫星技术的支持下,车辆可以感知周围环境并做出决策,实现更安全、更智能的自动驾驶状态。除了汽车之外,消费电子也是卫星应用的广阔市场。吉利未来出行星座从设计之初就计划让手机具备直连卫星通讯功能,可以提供卫星短信和数据传输服务。在2023年底的链博会上,时空道宇还展示了其支持手机直连卫星的22nm通信芯片。

大规模全球化是趋势

今年年初,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行动计划指出,到2028年,北京商业航天创新能力显着增强,产业能水平显着提升。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500多家,专精特新企业100多家,引进培育独角兽企业10多家,上市公司数量超过20家。

1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正式公布《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支持南沙加快发展建议加快推进进程。商业航天等全产业链发展在商业模式、金融合作等方面形成了符合技术研究特点的新范式,创新应用场景,推动前沿颠覆性技术的市场应用技术。

此前,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促进商业航天发展打造航天信息产业高地行动计划(2023~2025年)》。指出,到2025年,上海将以商业航天跨越式发展为带动,重点围绕卫星制造、运载火箭发射、地面系统装备、空间信息应用与服务等,加强卫星通信、导航融合发展。 、遥感,推动航天、天地的发展。信息网络一体化。

相关预测显示,随着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积极布局,预计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将突破2.3万亿元,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8万亿元。

汪洋认为,规模化是商业航天产业未来重要发展趋势之一。目前,我国已有多个商业卫星星座计划启动,为星箭制造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商业航天企业需要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以满足市场需求。

此外,全球化也是商业航天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商业航天是一个全球性产业,各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将成为趋势。未来几年,国内商业航天企业将更加注重国际化发展,加强与国际同行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国际竞争力”王洋表示,当前围绕全球化发展,时空道域已与中东、东亚地区密切相关。南亚等地区合作推出星座全球服务。通过积极打造未来出行星座,为上合组织国家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提供卫星应用数据服务,开展多式联运、海上能源、应急救灾等领域的实时协作促进航天领域的科学探索、应用和国际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7 21:55 , Processed in 0.14466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