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4|回复: 0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中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的独特优势与未来展望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5336
发表于 2024-12-1 00:3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其中提到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

作为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

具有独特的优势

这是详细信息

↓↓↓

随着中国空间站的建成运行,我国又掀起了一波航天热。很多人的印象可能是,中国的航天事业是只有“国家队”才能做的事情。事实上,近年来,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我国商业航天也快速成长,成为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航天首次被提及,令整个行业兴奋不已。那么,我国商业航天发展得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将从卫星开始。

“扶城一号”是2023年6月发射的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卫星。与国家主导研制发射的“嫦娥”、“北斗”等系列卫星不同,“扶城一号” ”是以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命名的卫星研发、制造、运营的商业模式。目前,我国有350多颗像“扶城一号”这样的商业卫星在轨运行。它们是我国商业航天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遥感委员会主任委员顾兴发:目前我国商业航天发展非常迅速。党中央明确将商业航天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我们迎来了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绝佳机遇。

商业卫星的发射越来越密集,对商业火箭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也推动了我国商用运载火箭的蓬勃发展。

2024年1月11日,东方航天研制的“引力一号”首飞成功。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上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不仅大大提高了我国固体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也丰富了我国运载火箭的频谱。 1月23日,中国航天研制的“利剑一号”遥三三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采用“一箭五星”方式,成功将​​5颗商业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力剑、朱雀、快舟、双曲线、谷神星等一系列商业运载火箭的连续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商业运载火箭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除了卫星和火箭之外,发射场的建设也是商业航天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一座新的火箭发射站在海南文昌毗邻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的建筑工地上拔地而起。它是我国第一个商业航天发射场,目前正在建设中。与酒泉、太原、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不同,从地理位置上看,文昌商业发射场靠近赤道,纬度较低,因此发射范围更广,在这里发射的火箭运载效率更高。对于商业航天来说,它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海南省文昌市市长、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局长刘冲:纬度低、发射范围广、着陆区安全、交通便利。这些优点可以减少推进剂消耗并提高运载能力,从而降低商业火箭发射的风险。成本。



根据设计,文昌商业发射场具备发射多种型号火箭的能力。目前,发射场一号发射站已建成,2024年将实现正常发射。

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天亮:以前没有商业发射场。目前,我们是国家唯一批准的商业发射场。我们有一个商业发射场。商业航天产业链闭合。在商业航天里面,我们真正实现了全链条的商业化、市场化。

随着卫星、火箭、发射场进入商业化进程,中国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与传统航天不同,商业航天是企业主导的航天活动。无论是技术、人才队伍还是资金来源,都需要按照市场化机制运作。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遥感委员会主任委员顾兴发:事实证明,在航天领域,我们把安全可靠放在第一位。在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方面我们不能容忍失误,但在我们的经济发展和一些日常应用方面,成本却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在这里,我们让商业航空航天找到创新、容错和降低成本的最佳组合。

卫星、火箭、发射场构成了商业航天的硬件基础,但商业航天的产业链远不止于此。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业、各领域对商业卫星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以市场为导向的需求正在推动商业航天不断拓展各种应用场景,这些应用与我们的生产生活越来越息息相关。越来越近。

以“扶城一号”卫星为例。 “涪城一号”卫星于2023年11月拍摄了绵阳市涪城区的卫星图像,该图像与以往的卫星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 “扶城一号”“一号”卫星运行团队发现了一个大问题。

天翼研究院创始人、董事长杨峰:我们发现涪城区主城区房屋建筑沉降存在21个风险点。我们用不同颜色区分了21个风险点,以区分风险级别,然后将这些风险点报告给当地住建部门。

2023年底,当地住建部门收到卫星监测数据后,立即组织第三方鉴定机构和卫星监测技术人员对21个风险点进行了现场排查。这是绵阳市涪城区将卫星遥感技术应用于建筑安全监测的首次尝试。未来,像这样的卫星应用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在商业航天创新驱动下,应用场景已覆盖国土调查、水利、林业、农业、电力、应急管理、环保、海洋、气象、智慧城市建设等多个领域。

在上海,一些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可以快速对河流河道岸线进行初步筛查。在发现可能存在排污口的区域后,可以使用配备人工智能图像采集设备和5G传输设备的无人和有人船舶。对水域进行精准巡查。

上海环球导航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常务理事于雷:卫星技术与其他技术融合创新,整个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和延伸。相反,因为这样的场景的延伸和扩展,我们行业的体量或者说产能将会发生几何级的变化,推动行业向前发展。



商业航空航天是一个高科技和创新驱动的行业。作为新生产力的体现,商业航天领域每年都会涌现出许多颠覆性技术和科技创新。传统卫星应用与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的结合,进一步拓展了商业卫星的应用范围。

一家位于成都高新区的公司,主要从事商业卫星设计开发、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航天信息技术服务。自2018年成立以来,已成功研制并发射16颗人工智能卫星及有效载荷。

成都国星航天科技有限公司高级产品专家 陈志国:我们的卫星运行在500公里的轨道高度,每90分钟绕地球一周,可以快速更新卫星数据。根据这些卫星数据,我们可以模拟卫星遥感数字城市每分钟一平方公里的建设速度。与传统方法相比,数字城市可以大规模、低成本、快速建设。

多年来,经过几代航天人的努力,我国已经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航天科技产业体系。无论是技术、人才还是硬件基础,我国发展商业航天优势明显。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商业航天发展迅速。

2023年,中国将总共发射270颗卫星,其中包括扶城一号在内的137颗商业卫星,占比65%。在这270次卫星发射任务中,有13次是由商业火箭完成的。据专家分析,2024年我国商业航天发展将继续加速,未来5至10年将迎来快速发展期。预计五年内,我国将有超过1200颗商业卫星在轨运行。

为抓住商业航天发展重要机遇,北京、西安、深圳、上海、武汉、宁波等城市纷纷出台相关行动计划或配套政策,推动商业航天发展,加快布局航天全产业链。未来,上海将围绕卫星制造、运载火箭发射、地面系统装备、空间信息应用与服务,加强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发展。

上海市产业协同创新领导小组办公室产业推进处处长 张觉良:预计到2025年,上海将具备年产50枚商用火箭、600颗商用卫星的制造能力,打造上海之箭、上海之星。同时,我们还培育了8个左右空间信息产业特色园区,最终形成了目标规模2000亿的空间信息产业整体格局。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前沿,商业航天未来广阔的产业空间将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商业航天产业是高科技与高端制造的结合体,技术辐射范围广,产业带动力强,关联产业众多。也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商业航天的未来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市场。当低成本、小型化、功能集成化卫星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时,商业航天将作为新型生产力,带动生产力水平的飞跃。庞大的卫星网络和应用将形成新的增长极,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遥感委员会主任委员顾兴发:我个人认为,未来将是一个航天经济发展的时代。商业航天的发展将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它的变化与加拿大无关,甚至不是乘法关系,而是幂关系、指数关系。这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趋势。它将给我们整个科技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未来经济发展中最闪亮的明星。一颗耀眼的星星。

空间科学和太空探索一直是人类科学的“新前沿”,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发展商业航天具有战略意义。同时,商业航天应用场景广泛,经济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商业航天将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福祉,也为人类探索太空、实现太空梦想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目前,我国在商业航天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技术突破和成果。相信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共同推动下,我国商业航天发展也将驶入快车道,助推我国航天竞争力。整体改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7 22:05 , Processed in 0.06265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