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1|回复: 0

黑龙江省早期工业建设与中苏友好关系的历史发展机遇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5401
发表于 2024-12-1 11: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继“工厂南迁北迁”之后,黑龙江省早期工业建设随着建国后中苏友好关系的建立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新中国成立后,首先与苏联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并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意识形态和政治原因,对中国实行经济“禁运”和“封锁”,制造各种困难,企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友好、无私、大规模的援助。黑龙江省作为中苏最近的边境地区,与苏联边境线长达3000多公里。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中苏友好的氛围中,黑龙江省是最早接受苏联援助的省份,也是接受援助最多的省份。为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早日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1950年至1954年的五年多时间里,黑龙江省分三期接收并建设了苏联援建的工程22个(后因地质条件变化而改建3个,实际竣工19个)。第一次是1950年2月14日,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期间,苏联政府与中国政府签订了贷款协定和援助合同。一是向中方提供3亿美元优惠贷款,二是帮助中方新建和改造工业企业项目50个,其中黑龙江省有14个。第二次是1953年5月15日,中苏两国签署《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发展中华民族事业的协定》。经济”。该协议为中国新建和改造工业企业提供了帮助。 91个,其中黑龙江省6个。

协议还规定,苏方将负责完成两次向中方提供的共141个项目的各项技术设计和设备供货,并负责帮助培训各类管理和技术人员,提交技术设计和施工图纸。 。第三次是1954年9月,赫鲁晓夫应邀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周年庆典时,向中国提供了5.2亿卢布的长期贷款,并新增了15个援助项目,其中黑龙江省有两个。迄今为止,苏联已向中国提供了156个项目的援助。黑龙江省接受苏联援建项目。它们规模大、投资大、在工业上很重要。都是关系国民经济建设的“大事”。主要产业及企业如下。 1、机械行业第一重型机械厂。被誉为“国宝”。设计能力:年产1 1000毫米切煤机、1 750毫米轨梁轧机、1 600毫米轧钢机、2 2300毫米中间轧机、2 台400毫米以下无缝钢管轧机;高炉及炼钢设备等机械产品1300立方米6万吨,出口钢件4.91万吨。 1956年6月动工,1959年12月竣工,1960年6月验收投入生产。卫建机械厂。是新中国首批六大航空公司之一。 1953年1月动工,1957年4月竣工投产。东安机械厂。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六大航空公司之一。 1954年5月动工兴建,1957年4月竣工投产。哈尔滨轴承厂。是我国轴承行业的骨干企业。其前身是瓦房店滚珠轴承厂。

“一五”期间,被列为援苏156个重点工程建设计划中的扩建项目之一。扩建后,年产轴承1041万套,其中精密轴承50万套。 1958年开始扩建,引进苏联设备395台(套)。 1960年建成,具有年产7个系列、1025个品种、1784万套轴承的生产能力。 2.冶金加工业齐齐哈尔钢厂。前身为北满钢厂,是我国大型特钢厂。设计能力:年产钢材16.5万吨,钢材10.62万吨。 1954年4月动工,1957年11月竣工投产。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前身为新丰加工厂,是我国第一家大型铝镁合金材料加工企业。建厂时一期工程设计产能为:年产2.6万吨。 1954年4月破土动工,1956年11月投产,二期工程于1958年6月动工,1962年建成投产。 3、煤业鹤岗东山1号矿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造的第一座竖井矿井。设计产能为90万吨/年。 1950年7月开工建设,1955年9月20日竣工投产。鹤岗兴安台十号矿井设计能力为年产原煤150万吨。 1952年8月1日动工,1956年7月竣工投产。建国初期苏联援助——黑龙江早期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历史机遇省孙学民(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黑龙江哈尔滨)历史老工业基地埃吉德【黑龙江历史志2010.6(总第223期)]32起重机港兴安泰洗煤厂。

设计能力为年加工原煤150万吨。 1957年8月15日动工,1960年2月竣工投产。双鸭山洗煤厂。设计年加工原煤150万吨。 1955年5月动工,1958年8月竣工,9月投产。 4.电力工业哈尔滨锅炉厂。是全国最大的火电装备制造企业之一。建厂时,一期工程设计要求为:年产各类产品合计30035吨;各种蒸汽管道2700吨;焊条365吨;通量85吨。二期工程设计要求为:电站锅炉年产10250蒸吨/小时; 2750蒸吨/小时船用锅炉;高、中压加热器90台,1500吨; 6680吨锅炉辅机;电站管道6000吨;高、中压阀门4000吨;焊条、焊剂460吨。 1958年6月动工,1960年12月竣工。哈尔滨汽轮机厂。是国家生产电站用燃气轮机的大型骨干企业。设计能力:年产电站燃气轮机60万千瓦、船用燃气轮机50万千瓦。工程于1956年6月开工,分两期进行。 1958年9月竣工投产。哈尔滨电机厂汽轮发电机车间。是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汽轮机厂配套的大型企业。设计能力:燃气轮机发电机年产量130万千瓦。 1956年9月开工建设,1958年9月竣工投产。富拉尔基热电厂。它是全国第一座高温高压电厂。设计总装机容量15万千瓦。 1953年7月动工,1955年12月发电。



5、造纸业 佳木斯造纸厂是一家生产纸浆、造纸、制造铜丝网并拥有自己的发电站的综合性企业。造纸和铜丝网各为一个项目。两个项目投产后,合并为一个工厂。造纸设计能力:年末水泥纸袋、电器行业用纸5万吨。 1953年动工,1957年10月竣工投产。 六、仪器仪表工业 哈尔滨电表仪表厂。设计能力:年产电度表60万台、配电盘仪表10万台、汽车仪表5万台、实验室仪表及互感器16500台、其他仪表仪器42000台。 1954年4月动工,1956年5月竣工,同年7月投产。 7、工具制造业 哈尔滨量具刃具厂。是国家综合性大型工具制造企业。设计生产能力:年产刀具53.93万件、切削刀具459.6万件。 1952年5月竣工,同年7月投入使用。 8、其他行业:哈尔滨电炭厂。是全国第一家生产石墨制品的现代化大型综合企业。设计生产能力:年产25种电动刷及其他产品毛坯163吨。 1956年3月开工建设,1956年6月竣工投产。上述苏联援建重点工程(“一五”前苏联援建工程包括哈尔滨亚麻厂,不属于22个项目)都是为国家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所必需的。国家要求黑龙江省在制定地方经济建设规划时,优先保障和服务重点项目。苏联援建我省重点工程过程中,派出数百名专家亲自为每个工程的选址、勘察设计、施工安装、设备供应等提供技术指导和帮助。

这些苏联专家工作认真,恪尽职守,技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做出了无私贡献。当时的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第一工具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东北轻合金加工厂、齐齐哈尔第一重型机械厂等许多大型企业都留下了苏联的美好故事专家的协助。这里重点介绍苏联专家援建哈尔滨电表仪表厂。哈尔滨电表仪表厂于1954年4月21日破土动工。当初,苏联安排驻哈尔滨量具刃具厂的专家伊瓦尔基对土建建设进行具体指导。岩路建议对工厂屋顶工程进行机械加工,并采用钢筋泡沫混凝土工厂。这是中国首次使用耐用、轻载、低成本的屋面材料。在他的直接帮助和指导下,试制取得了成功。施工过程中,他对工程技术员赵志珍提出的“注浆砌筑法”表示认同,并介绍了苏联“注浆砌筑法”的先进经验。在他的支持和帮助下,“注浆砌筑法”试验成功,加快了工程进度,保证了工程质量。平均每天用工量超额70%,节省了大量劳动力。磐城提出的大量建议(包括事故处理、问题解决等)直接保证了工程的质量、进度和安全,对土建施工计划的按期完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次年,先后派出布尔科夫斯基、甘卡罗夫、巴尔斯科夫等9名专家协助土建、安装、生产。工具制造专家甘卡罗夫来到工厂的第一天就要求明天上班。厂长考虑到他是坐火车来的,路途劳累,就建议他休息一下。

但他说:“我来中国是为了工作,不是为了休息。”今后,他积极提出合理建议,建议厂内外植树,厂内栽花草。他常说:“仪器的死敌是灰尘,花草可以防止灰尘飞扬。” ,是治理粉尘的最佳利器。”他毫不做作,与中国技术人员一起审查和修改了所有模具图纸。他习惯了与车间工人交谈了解情况,解决了工厂建设、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许多问题。当他看到工人们用台式钻床代替攻丝机,效率低、费力、容易损坏丝锥时,他立即要求工人们停止使用,并积极将台式钻床换成攻丝机。巴尔斯科夫是汽车仪表生产指导专家,33年前来中国之前就做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带来了当时苏联的最新技术成果。他在工厂检查仪表时,发现油压表使用的材料“瓷碳电阻”在国内无法解决,于是他建议改用百分表调节装置。这不仅解决了物质来源问题,还提高了经济效益。按年产量5万台计算,可节省2.5万元。他毫无保留地将苏联先进生产经验运用到生产中,帮助修改工艺布局路线,解决了大量专用设备、夹具设计制造等问题,并亲自督促模具的生产设备和培训技术工人,确保了这一点。汽车仪表的准时生产。他常说:“为了使汽车仪表经济实用,提高产量,我愿意把我所知道的、能做的,用苏联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贡献给中国人民。



“专家组组长布尔科夫斯基在组织工艺生产、建立工艺秩序、保证文明生产、精密仪器生产准备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工厂与专家沟通工作计划和安排方面起到了统一作用。工厂建设初期,苏联专家提出了665条书面建议,解决了项目建设中的许多问题,对于技术和管理问题,苏联专家始终以最大的热情工作,非常耐心、负责、认真。苏联人民的高尚品质和友好态度40多年来,厂里的老同志没有忘记他们,他们的声音、面孔、笑容还历历在目。中国至今还保存有当时一起工作的照片,记录了中苏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另一方面,苏联围绕援建项目安排中国人员赴苏学习、实习,赴苏人员受到热烈欢迎。在他们的接待和精心指导下,他们接受了严格的培训,为我省培养了大批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20世纪50年代,哈尔滨汽车涡轮厂厂长周伯凡曾率队赴苏联考察学习。他们首先去了哈尔科夫工厂,这是苏联第二大汽轮机工厂。该厂总设计师舒平克是苏联著名汽轮机专家,他向周主任做了详细介绍。他们三天三夜,重点阐述了他们的产品设计思路和发展趋势,与美国西屋公司的产品设计思路和发展趋势相似,对后来国内自主设计汽轮机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随后,周主任又到乌拉尔重型机械厂、乌拉尔汽轮机厂、托甘洛克锅炉厂、布兰斯克机车厂等地学习考察工厂生产和管理,更加坚定了他去苏联更深入学习的信念。 。当时立即获得国内批准后,周主任在列宁格勒金属厂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习,全面学习工厂管理经验,自上而下系统地调查、交流和研究,大大提高了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为哈尔滨汽轮机厂的后续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双鸭山煤矿选煤厂实验室老主任龙云奇在苏联留学时,就开始在乌克兰联盟共和国斯大林选煤技术学院学习业务理论知识。博德·马列夫斯基老师知识渊博,对中国学生和蔼可亲。 ,有强烈的责任心。做实验的时候,我看到中国学生不熟练,要重复三四次才能成功。他不仅不怕麻烦,还热情地鼓励说:“没什么,没什么,你最终会很好地完成的。”在他的教学下,中国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显着提高。后来我又转到顿巴斯戈尔洛夫卡乌兹洛夫中央选煤厂实习。厂里有一位实验室主任,名叫波利扬科夫斯基,是一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他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中国学生,毫无保留地向中国学生传授了他发明的“氧气辅助燃烧灰化快速测定方法”。该方法比一般灰化方法效率高四倍以上。据哈尔滨锅炉厂老厂长张曙光介绍,为了尽快掌握电站锅炉生产技术,按照中苏援助协议,机械工业部选派了40余人从哈尔滨锅炉厂到苏联塔甘洛红锅炉厂实习。 。

在苏联实习期间,他对电站锅炉重要设备的设计、管理、技术、供应和运行进行了全面的学习。他们白天听讲座、收集资料,晚上整理整理,常常学习到深夜。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感动了许多苏联专家和工人。他们对中国实习生的评价是:遵守纪律、文明礼貌、勤奋好学。每当遇到中国实习生,我总会夸赞:中国太棒了! ****伟大的!人民好,你的祖国一定走在世界前列。经过一年的学习,专家们认真评估,大家的成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8 00:07 , Processed in 0.15733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