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9|回复: 0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核心问题与学术价值探讨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662
发表于 2024-12-1 15:4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

初步研究意见

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研究为核心,在批评—批评史—文学史的多重关系中,厘清批评史研究的概念及相关学术问题,批评史研究的现状、批评史研究的目标。及其意义和价值的基本问题。这样,我们就能认识和强化当代文学批评史的学术独立性和研究主体地位。

从一般文学评价和文学史的发生来看,在相当程度上,所谓文学史实际上是由批评史支撑甚至塑造的。然而,与后来文学史研究的明显实力相比,批评史本身却被边缘化或置于广义的文学史之中。批评的历史是怎样的?最简单的答案是,批评史就是文学批评史。然而,要具体准确地解释批评、批评史和文学史之间的关系(它们是如何联系、不同或相互交织的)确实很困难;引用经文和参考文献可能没有帮助,甚至可能令人困惑。我主要从自己的想法和经历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般来说,文学批评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上是指对当代作家作品的批评,广义上也包括对一般当代文学现象的研究,但其方法和形式不同于通常的文学史、历史学研究。思潮和一般文学理论。因此,文学批评史主要是对作家作品的批评史的研究,也是对一般文学现象的批评史和研究史。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的时间范围,狭义上一般上限是1949年,下限是近几年(哪一年)。没有可遵循的一般规则或惯例。 (由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项目于201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重大项目,下限也可以定在2009年,上限和下限均为60年。由此产生的问题或者问题稍后再讨论(略详细)。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研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总体视野和具体实践中与“熟悉的陌生人”相似。当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和现状不仅直接关系到文学发展的地位和演进逻辑,而且还受到政治思潮、社会环境、文化思潮等宏观条件的显着影响或制约。因此,文学批评及相关研究历来受到关注和关注,但同时也常常被更为宏大的背景问题所掩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对文学批评研究学术意义的充分阐明和理解。本身。 ,也模糊了对其功能和价值的理解和利用。作为当代文学大范畴的研究,当代文学史研究相当发达,学术水平相当突出。相比之下,当代文学批评史研究明显薄弱,学术理论意义仍需进一步阐明和明确。

首先,当代文学批评与国家政治,包括不同时期政治生态的演变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当代文学批评甚至可以说与民族意识形态的直接或间接表达有关。研究当代文学批评史对于研究当代中国政治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意味着当代文学批评可以被视为一种特定的文学政治,或者与民族文化权利相关联。这也是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宏观认识。事实上,晚清以来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已经可以证明文学批评在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当代(1949年以来)文学批评史上的国家政治特征和内涵应该是中国国情和经验的反映,更具制度性特征。尤其是在当今国家权力概念模糊、制度改革矛盾重重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关注中国文学批评本身复杂的国家权力因素和多种力量的博弈。我们需要从理论上分析文学批评——国家权力——当代之间关系的学术意义,进行更加系统和深入的分析。总之,研究当代文学批评史首先必须着眼于对当代中国文化思想特征的认识,并在与当代中国政治生态演变的互动中,厘清批评史的历史面貌。并解释其发展逻辑。

其次,文学批评的形式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理论,而更接近于审美意图的原始、直接表达,兼具文学美学的实证性和理论性特征。这也意味着文学批评的综合体及其可能包含的内容不仅具有无限多样的社会广阔性,而且具有形象性、具体性和动态表现的特征。当代文学批评史研究就是对这些审美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进行全面的资源梳理和整合研究,并通过历史的学术逻辑将其升华并呈现为理论形式。

从文学活动的全过程来看,文学批评与批评史的区别与联系可以表述为:文学批评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及其表现形式,也是文学再创作和文学再创造的过程和方法。生殖。具有经验性和审美感性的特点;批评史是对文学批评的历史研究,也是对文学再生产活动过程(历史)的逻辑研究。文学批评和批评史都属于文学再生产的广义范畴,但性质和形式不同。批评史属于学术理论研究的范畴。

第三,在过去的专业认知和专业实践中,与古今文学批评史相比,当代文学批评史更符合文学史体系和思潮史,即文学批评史。当代文学批评的专业独立性和主体性尚未得到应有的体现,被学术理论和历史研究明显边缘化。因此,学术上无法充分理解该学科的专业内涵和意义。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学术研究对象,意味着通过历史学术途径获得一种与文学创作活动和一般文学现象直接对应的经验感知、知性理解和审美判断。通识文学史与思想(思想)史具有同等地位,专业建设的意义和价值无疑非常明显。就当代文学批评史的研究而言,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当代文学批评本身的建构和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明确了它在整体建构中的历史作用和地位。当代文学的发展和发展必须弄清楚。

最后,当代文学批评实际上以准理论的形式体现了当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思想和精神探索。文学批评回应了全社会审美情感的广泛表达。批评家和人文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职业责任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在文学批评的具体实践中。一部文学批评史,也是一部以文学审美活动研究为特征的批评家和知识分子独特的思想史和精神史。而且,从广义上讲,在历史书写的形式中,文学批评史可能是最适合整合文学史、思想史、社会文化史、甚至政治史的历史书写形式。

综上所述,我们的文学批评史观,或者说研究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的基本观念,就是将文学批评视为主要对应于文学创作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观念的直接表达。文学整体。它在与当代国家政治和社会文化生态的多重关系中,探讨当代文学批评如何构建和形成自己相对完整、独立的历史逻辑和价值地位。简而言之,批评史就是文学批评表达和凸显自身价值、从而建构自身历史的过程。



由于当代文学批评史的专业层面还比较模糊,研究规范还有待探索和明确,因此本课题不仅是一项基础理论建设工程,更是一项与当下密切相关的文学实践。这意味着批评史的书写同时包含文学批评、广义文学史书写、文学理论等多重学术内涵;其研究边界和价值实现将远远超出文学批评史的狭隘范围。

纵观本课题目前的研究现状,宏观层面的现象和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严格学术意义上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及相关著作的研究至今还很少,或者说基本上没有相对成熟和大规模的成果。从现有著作的形式来看,有的被称为“批评史”,但实际上却着眼于更宏观层面的“理论批评”、“文学思潮”等,或者说大部分属于到数据编辑和文学理论(作家)的分类。等等,不是历史写作的学术风格。这说明,在当前条件下,书写严格的“文学批评史”的意识尚未自觉实现,相关的学术目标和学术实践有待进一步明确或推进。

同时,在学术标准上,当代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对象、基本范围、历史写作风格、一般概念及其逻辑体系等专业理解和应用范畴尚未获得必要的学术明确性。 ,所以相关的学术实践难免会显得有些随意。在某种程度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和写作与文学批评(而不是历史写作)的痕迹或风格有些相似,与特定专业学术的严谨有些疏远。这也说明该课题的研究水平亟待提高。

与古代文学批评史(文学理论史)、现当代文学史、现代文学批评史或者当代文学思潮史、理论史(文学理论)相比,其他已形成规模、标准成熟、成果显着的相关专业方向。对当代文学批评史的研究、研究和写作最为缺乏,没有形成共识的专业标志性成果。与此相对应的一个最鲜明的现象是,当代文学批评史仍然依附或依附于文学史和思潮史的框架体系中,批评史只是文学史和思潮史的相对组成部分。文学史和思潮。这一现象的实质是当代文学批评史尚未获得专业研究的学术主体地位,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研究门类。批评史必须把文学史和思潮相应的结构逻辑和概念体系作为自己的内在逻辑。如果不能打破这种思维惯性和研究定型,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和写作就无法真正实现其名副其实的专业学术目标。

以上两点,即当代文学批评史研究与写作的学术自觉,以及当代文学批评史研究与写作的学术独立性和主体性的确立,可以说是最大的。本课题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2、当代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史料和数据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基础成果,但全面系统地完善数据还需进一步努力。当代材料常常因其“当代时间优势”的误解而造成意想不到的尴尬和困难。一是碎片化、无组织、不系统;二是在不知不觉中无形地消灭了。结果,在实际的研究活动中,数据的当代优势变成了难以克服的劣势。严谨认真的学术研究,任何进展都必须建立在扎实、合理、有效的数据基础上。鉴于该项目目前数据建设的规模和水平,相关数据系统建设必须从头开始。具体包括:对现有数据库进行整合、整理,力争用详尽的方法和努力,收集各种相关数据,编成系统目录;立即开展或加强救援资料收集工作,如采访口头资料、补充文献等。我们会收集私人收藏、私人未发表的资料等来弥补公开文献的不足,寻找海外资料来弥补国内资料的不足等;加强数据收集与研究机构之间的沟通,促进学者之间更加充分的交流。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该课题研究水平的局限性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受到数据水平的限制。像这样成功的学术案例历来不乏:改写历史甚至颠覆历史等新的学术观点之所以形成和产生,其根本原因在于新史料的发现和史料的综合呈现,厘清了历史的隔阂和界限。由于原始史料有限。 ,使新史料、新方法、新视角的有机构成真正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进步成果。因此,当代研究也必须纠正“当代无史料”的普遍误区。

3、从技术角度看,当代文学批评史研究最明显的问题是对具体历史现象的描述和叙述不足,即难以全面、合理地呈现和再现历史面貌。判断和争论的动机也太过分了。强的;客观性太弱,主观性太强。历史作品中的历史叙事元素往往不足以支撑历史观点,陷入以理论代替历史的习惯,缺乏源于历史的理论的严谨性。

其次,对历史现象之间的关联性重视和分析不够,缺乏对历史逻辑的深入思考和探讨。虽然史料的罗列和呈现并不明显缺乏,但难以凸显历史作品中内在的有机联系,影响了学术研究。写作的专业理论水平。表面上看,这可能是写作上的技术问题,但实际上反映出对现象之间关系缺乏逻辑思考,缺乏自觉的问题意识。

第三,写作风格多为议论文、散文等,部分取代了学术语言、学术概念、学术理论的理论阐释。理论写作的准确性常常因文体的随意性而受到损害,文体比常规更生动。不足的。同时,也导致讨论混乱、模棱两可的弊端。所有这些还不够。

4.当代文学批评研究的历史化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不仅限于批判历史。一般当代史研究还存在一个普遍存在的历史化问题,即当代研究对象能否成为一般历史研究的学术对象。在现当代文学研究史上,20世纪80年代曾有过一场关于当代文学是否适合历史研究的争论。从理论上讲,这场争论实际上并没有取得明确的结果,在我看来,质疑和否定的观点不应该被消除;但实际的结果是,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从此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增长点。当代文学对象现已几乎完全纳入文学史研究范围。这是挑战,也是危机。挑战是指相关研究的学术规范问题应成为研究者必须认真关注和应对的基本问题。危机是指包括当代文学史在内的当代史研究可能不可避免,甚至可能出现学术泡沫。这种学术泡沫可能会危及当代历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地位。面对这场危机,回忆起最初的怀疑或否认,是必要的警钟。

如前所述,当代文学批评史的下限定在2009年。由此引发的具体问题是,是否可以写一部当代文学批评史?近几年来,在讨论所谓新世纪文学话题时,有学者提出质疑:刚刚进入新世纪,新世纪文学不可能构成文学史概念;如果新世纪文学没有被历史化,那么新世纪文学只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概念,不具备文学史研究的命名资格,因而不能成为文学史的概念。也就是说,新世纪文学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一个伪问题。 。但同样,新世纪文学问题仍然成为近年来当代文学研究中普遍关注的热点。这是危机的证据还是对挑战的回应?

将当代对象纳入历史研究范围一般需要获得或满足哪些条件?归根结底,很难得出结论。当历史语境延伸到当下,或者当需要解释当下的历史逻辑时,学术理性如何面对现象的随机性以及当下现象的动因如何呈现,是检验学术理性的主要节点。当代史研究的学术性质。地点。我的做法是大致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价值判断层面,注重对当下现象的多元化讨论,并不完全按照历史逻辑的既定趋势来做出判断。历史理性并不全是判断。基于此,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当代动机进入或影响历史演变的可能性。现象是动态的,价值实现也会有一个动态的、多维的过程。二是现象还原层面,注重对当下现象的多样化呈现,即对现象的复杂性、对史料真实性的分析和史料的准确运用、对历史现象的综合描述。水平(空间)生态学,以及现象的多样性。相关性或因果链的发现可以逼近和再现历史场景的原始场景。但归根结底,这大多是一种理想。这两种方法都不能不说是对当代批判史可能性的探索;也就是说,看似最真实再现的历史时期,实际上是最难确定的。 。



我想避免尴尬的目的是不再直接面对当代史研究(文学批评史)是否成立的分歧,而是探索当代史研究可能的方法,而不是把它当作严格的研究。或完成。学习理性的意见。说白了,当代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和书写的趋势将是一种历史的不确定性。历史研究最终呈现的可能是文学批评的经验和感性形态。

当然,尽管批评史研究存在上述普遍性问题,但应该看到,各方面已有的成果仍将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积极、有价值的参考和帮助。当代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意识越来越普遍地觉醒,投入越来越多的学术资源和学术力量。特别是相关研究的初步框架已开始建立,并在一些重要方面取得了具体成果。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近十几年来,学者(如古元庆教授)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出版了一系列文学批评研究的著作。同时,近年来,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开始有意识、有组织、有计划地高度关注这一课题。 2010年众多大学申办这一课题就充分说明了这一学术趋势和趋势。

其次,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研究范围内的一些专题性、专业性、针对性领域,产生了具有突出专业水准的批评历史作品。如丁晓原的《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批评》(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李道新的《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年》(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范培松的《中国散文《批评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等。这些特殊历史著作的学术实践和经验得失,将对当代文学批评史研究起到借鉴、启发和推动作用。

第三,现有的关于当代文学史、思潮史、各类文学选集等的成果大多包含与该主题相关的内容。比如朱斋、张炯这几年研究当代文学思潮的著作,洪子成、陈思和分别写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以及《当代文学史新稿》等。董健、丁凡、王彬彬等主编的《中国文学》。黄曼君、杨毅、王晓明、程光伟、孟凡华、陈晓明等众多学者在相关领域做出了自己的学术贡献。而他们的学术进步仍在继续。例如,2010年洪子成出版《当代文学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陈思和等人出版《中国当代文学60年(1949-2009)卷1-4》(上海大学出版社) 、李次健、田瑞生、宋伟的《中国当代文艺思想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等,这些成果必将影响进一步深入研究当代文学批评史。

第四,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意识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受到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启发和影响。近现代历史的相似性和毗邻性,使得现代文学批评史的研究规范成为当代文学批评史吸收和利用的最佳条件。例如温汝民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徐道明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等,都为这一论点提供了证据。当代文学批评史.可供参考的研究范式。现当代文学学者和专业之间普遍连通、融合的学术生态特征,可谓当代文学批评史研究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

第五,从数量上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相关研究成果应该是那些涉及各个时期、各个主题、采用各种方法进入文学史、批评史、思潮史的复杂格局、具有鲜明个性的研究成果。倾向和写作立场。突出各种类型的著作。较早的一本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文学研究室编着的《新时代文学六年:1976》。 10~1982. 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林漱溟的《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新世纪初有王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小明(东方出版中心,2003),董志林《旧梦新知:随笔谈“十七大”》 《岁月小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朱晓津等人的《非文学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近年有查建英的《1980年代访谈》(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甘阳主编《八十年代的文化意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李拓主编《七十年代》(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8),程光伟着《文学讲座:八十年代作为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洪子成等人的《重返八十年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中国》李杰《八十年代文学备忘录》(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0)还应该包括更多学者个人收藏的相关作品。这些思想、风格各异的著作,为当代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提供了多元、丰富、复杂的视角和可能性。

最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研究更加自觉地与台港澳及海外华人文学批评研究相兼容。同时也开始与外国汉译文学及相关文学批评研究产生互动。例如,曹慧敏教授和刘军教授的研究,有一个明确的论点,连接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和海外的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相比之下,对外汉语翻译文学及相关文学批评的研究可能是最薄弱的环节。除了客观的限制(例如语言因素和沟通局限性)外,原因还可能与学术观点有关,也就是说,外国翻译和文学批评是否可以被视为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保持保守,目前,也许没有必要明确结论。重要的是要在现有条件下对相关现象进行一定的关注和研究,以奠定基础并为未来的学术进步留出空间。

如上所述,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历史的写作对象,主要内容,章节设计等应属于文学批评的内容,而不是文学作品,作家,思想的文学趋势,文化现象等。从广义上讲;文学批评的历史不能等同于文学或文学趋势的历史。我们的学术努力是将批评的历史与文学史和知识史上的惯性思想和框架区分开,并获得自己的学术研究状况。因此,研究批评历史的基本目标是建立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历史的学术意识,专业框架和基本理论。对特定批判现象及其历史联系和发展逻辑的研究将是我们的主要重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将故意削弱,忽略或分离批评(历史)与创造或文学(历史),批评(历史)和意识形态趋势(历史)等之间的重要联系。是恢复专业学术研究中文学批评的历史。否则,还将对关键历史研究的专业学术意义和价值状态进行质疑。

为什么要建立所谓的批评历史?如何阐明批评历史与文学的整体发展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要回答的核心问题。由于当代文学批评时代的特征,批判历史研究的专业学术价值也将在一般意识形态建构层面上实现。文学批评的价值不仅影响了一般文学创造和文学理论,而且从那里形成的社会美学意识形态也会产生广泛的影响,甚至对时代政治的影响。因此,当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实际上具有专业理论的研究价值和在社会和国家政治层面上的应用实践的研究价值,并将对文学,文化和思想的当前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这可能是当代文学批评的主要社会和政治功能。

相对而言,当代文学批评历史的专业方面仍然相对模棱两可,研究规范尚待探索和澄清。因此,对该主题的研究不仅是一个基本的理论建设项目,而且是与当前密切相关的文学实践。活动。也就是说,对批评历史的研究同时涵盖了多种含义,例如文学批评,广泛的文学史写作和文学理论。它的价值实现还可以超越文学批评史的范围,并对文学学术研究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总而言之,我们的研究目标可以明确说明:首先,通过特定的学术研究实践,对研究对象构成了整体观点,试图建立有关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历史的研究的主题状态,并提出建议,并提出。一项关于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学术理论逻辑的研究,探讨了整个关键历史研究的理论创新可能性,并努力获得更广泛的学术意义和价值。其次,建立一个详细而全面的专业信息系统,可以介绍重要的细节,并完整地了解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它不仅具有历史作品的整体完整性,而且具有检索历史事实和历史材料的功能。第三,能够有效解决该主题中的许多特定问题,例如阐明重要的学术概念,澄清重要的批判性历史事实,发现新颖的历史材料或提出新的学术观点等,以获得实践研究结果。它可以对研究方法和学术标准产生学术示范影响,并成为相关研究的真正灵感和帮助。第四,在中国大陆的当代文学批评的历史与中国文学批评,外国翻译和文学批评的历史,在台湾,香港,澳门和海外,分析和阐明并阐明并澄清的相互联系从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广泛观点上批评。和内部逻辑,从而形成了有关文学批评史的完整学术研究表。第五,作为一项“当代”的特殊历史研究,它是否可以克服各种现实的功利主义的限制和障碍,它是否可以有效地结合科学和理性的历史理论,并形成历史描述的有机整体和历史理论,都是困难的挑战和对学术思维,学术立场和写作技巧的综合测试。该项目的研究结果不仅努力完成具有详细可靠的历史材料及其逻辑系统的特殊历史工作,而且还努力完成一项具有历史质疑精神的历史投机工作,充满了问题的意识,并促进了该工作。思想的力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6 23:36 , Processed in 0.51037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