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5|回复: 0

襄垣:历史悠久的千年之城,法显故乡,文旅资源丰富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688
发表于 2024-10-1 13: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仙堂山法仙峰的法仙塑像。马黎明、钟青 摄

仙堂寺。

人民公社是靠强制计划的。

小脑村知青之家。

半城是湖,半城是绿,四季都有不同的风景——这就是湘园。

襄远,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中国千年古县”。

襄远是一座文化名城,人杰地灵,历史名人众多。其中法显是中国民间第一个西行求法的人。他比哥伦布早1080年到达美洲大陆。他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使者”和“先驱者”。他被鲁迅誉为“中国的脊梁”。

襄远是资源型城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生态气候宜人,文化旅游资源和文化遗产丰富。

名片1 仙堂山风景区

仙堂山素有“太行灵山”之称,距襄远县城25公里。高僧法显曾在此出家弘法。古称“仙堂九阴”。现为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法显文化、历史遗迹于一体的地方。是集避暑、疗养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九死一生的传奇故事

“这是一部被世界遗忘的历史,但却记录了一个人的坚忍、坚持和责任,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仙堂山风景区法显纪念园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世人讲述了法显高僧从仙堂山来的故事:公元四世纪的中国,佛教已传播全国,但佛教缺乏戒律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动荡。公元399年,为了摆脱心中的迷茫,65岁的和尚法显决定前往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求经戒律。历经万仞雪山、无边大漠、葱岭匪徒、同伴病逝等无数磨难,历经十三年,终于在中印度摩揭陀国找到了令人垂涎的佛教经典。为了把法律带回祖国,年近60岁的法显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前行。在惊涛骇浪中,他九死一生,回到中国,创造了不朽的学法传奇。

浮雕上生动的画面和解说员讲述的历史故事,让人对法显产生崇敬之情。

除了法显纪念园外,仙堂山景区还建有法显西进丝路馆,包括中国馆、巴基斯坦馆、阿富汗馆、印度馆……海拔1000多米,覆盖着有360多种花草树木,环境喧闹,是人们可以静下心来,深入了解法县丝路文化的地方。

仙堂山半腰有仙堂寺。门前天梯矗立,寺后奇峰耸立,寺内外泉水缭绕,群山环抱,苍松翠柏,环境洁净优美,自古闻名。 “九龙环绕,人杰地灵”。此外,还有金灯岩、射神崖、虎掌石、海底生物化石、黑龙洞、朱砂洞、观音洞等各种奇峰险洞。宫为树中之极,世所罕见。明永乐进士李峻在诗中写道:“此乃蓬莱真境,何处寻仙境?”

仙堂山风景区是国家4A级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是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山西省风景名胜区、山西省德育基地、省级文明和谐景区、山西省十大新锐风景区之一省。距长治机场60公里,距太长高速公路40公里,距塔角高铁20公里...

交通便利、人文浓缩、仙境般的景色,仙堂山风景区就在这里,等你来!

名片2公社记忆

强吉人民公社是襄垣县现存唯一的人民公社旧址。本着“适度重建,保留记忆”的理念,对人民公社旧址进行改造,通过文字、图像、实物等形式反映过去。人们热火朝天地建设家园的景象。

老照片、老物件里的激情岁月

从仙堂山景区出来,开车没多久就到了强吉村。

强吉村是强吉人民公社原驻地。距仙堂山风景区2.5公里,距襄垣县城24公里。属襄垣东北部的岩石山区。这里山多平地少,岩石多土少。村庄分散,村民依山而居。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业。

村前漳河滔滔,村后青山巍峨。依托依山傍水的自然风光、葛底桥崎岖诡异的自然景观,以及当地深厚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为“记忆中的记忆”。仙塘山麓公社“漳河畔美丽乡村”,实施人民公社旧址改造、河道综合治理、九龙湾漂流等十项工程。修复了废弃多年的公社旧址,修建了人民公社记忆馆和老电影放映厅、党建陈列馆,恢复了公社食堂和住宿,开设了包吃住的公社体验基地。 “加强人​​民公社”、“广阔天地,潜力无穷”……青砖房子上的红色大字瞬间把人们的记忆带回到公社时代。人民公社记忆馆分为“春秋纪事”、“激情岁月”和“公社员家属”三个主要部分。纺车、犁、灯笼、斗笠、雨衣……公社时期生产、生活、畜牧的工具,还有极具时代感的黑白照片,让人忍不住回想起那些岁月参观时。激情岁月部分主要介绍寨上桥的修建情况。 20世纪70年代,还没有大规模的机械作业,全靠人力。全村男女老幼齐心协力,以艰苦奋斗、拼搏的精神,共同搭建起了这座桥。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民公社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留下来的优良传统仍然激励着人们为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

名片3知青故里

知青之乡小闹村位于襄垣县东北部,包括小闹、东小闹、南屏、王家峪四个自然村。当年,16名北京知青加入王家峪队伍。目前,小闹正在推进以“知青文化”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建设。

记录历史,规划未来

接待游客的地方也是小脑村党建服务中心。这是一栋两层小楼,门上醒目地写着“红色记忆”四个大字。一楼是办公区,登上二楼,就进入了“知青岁月”。

土炕、写着“为人民服务”的绿色挎包、泛黄的旧报纸、编织的竹席……一处窑洞再现了当时知青的生活场景。小闹村委会副主任王忠庆说,当年知青的生活条件远比现在困难。知青们刚来的时候,分不清麦苗和韭菜,但他们吃苦耐劳,最终成长为能干各种农活的农民能手。作为当时村里唯一的老师,女知青蔡凤霞承担起了教书育人、传道解惑的重任。 “我是她的学生。” “各位游客,大家好:50年前,我17岁从北京来到小脑大队王家峪村下乡打工,入队,在湘园工作了10年……回首更多60多年的生活经历,小闹大队的王家峪村是我职业生涯的起点,《夜牧》记录了这个地方50多年前的真实场景、人物和故事。 《野牧》里写的每一座山梁,村民都能指点给你看,但毕竟半个世纪过去了,一些和我一起放牧的乡亲已经成为了永久的记忆。墙上有一封由“姜康祖”署名写给游客的信。

王忠庆说,姜康祖在生产队各项工作中都冲在最前面,被选为学习毛主义积极分子。后来调到县委从事写作工作。他可以说是县里的执笔人。回到北京后,他成为《电力杂志》的编辑主编,同时也是一名报告文学作家。 2006年,他故地重游,回到了第二故乡小脑村原第二生产队王家峪。他走访了当年和他一起吃饭、生活、工作的村民,并专门写了两篇文章来回顾那段时光。段先生当知青时,一篇文章的题目是《重回太行山》,一篇文章的题目是《夜牧》。

小闹村依托“美丽小闹,知青之乡”旅游品牌,打造了知青广场、水木清华大学等众多精美园林景观,建设了知青式村委会大院等多个旅游景点。和知青站,为他们定制推出了乡村文化旅游项目。下一步,小闹村将继续完善停车场、民宿、农家乐、手工作坊等配套设施,打造乡村特色学习基地,让小闹村逐步从纯农业村向休闲村转型。 、文化旅游、森林疗养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5 15:14 , Processed in 0.06044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